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垃圾渗滤液臭氧深度高效处理工艺研究及装置研发

发布时间:2017-06-24 23:00

  本文关键词:垃圾渗滤液臭氧深度高效处理工艺研究及装置研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臭氧高级氧化技术由于其对难降解有机物具有高效的降解能力,并且能够大幅提高水质的可生化性,为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继续采用低成本的生物处理技术处理达标排放提供了可能,并且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具有氧化能力强,反应迅速,且易于模块化管理等优点,使得臭氧高级氧化+生物处理技术的联用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文首先对O_3/H_2O_2体系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的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之后从实验得到的结果,臭氧在接触反应装置中的低耗高利用,以及臭氧高级氧化+生物处理技术的耦合这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了新型接触氧化装置的设计理念,并利用制作的小试装置,研究了其对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并探讨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在臭氧的低耗高利用以及其与生物处理的耦合方面的效果。本文的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O_3/H_2O_2高级氧化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良好,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即臭氧氧化时间30min,pH为8和H_2O_2投加量为1g/L时,其COD、UV254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70.0%、74.5%和91.0%,且其可生化性指标(B/C)由原液的0.01左右提高至0.28,水质的可生化性增幅显著;(2)对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的实验表明:臭氧利用率在采用尾气回用后,相较于尾气直接排放,平均提高了10.8%左右,而通过优化各接触氧化室的臭氧投加比,能够使臭氧利用率提高8.1%左右,这对于臭氧制造成本占重大比重的臭氧高级氧化技术而言,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3)在臭氧高级氧化+生物处理技术的耦合方面主要对装置出水的可生化性和液相臭氧含量这两项指标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运行成本,并控制合适的进水流速的条件下,出水水质的可生化性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且能够基本满足后续生物处理的要求;控制适当的进水流速,液相臭氧去除率能够达到94%以上,考虑到臭氧的自分解,能够大幅减少了其对后续生物处理的不利影响,使得生物处理能够得到顺利的运行。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臭氧 接触氧化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4
  • 1.1 引言8-9
  • 1.2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及特点9-10
  • 1.2.1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9
  • 1.2.2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9-10
  • 1.3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及排放标准10-11
  • 1.3.1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10
  • 1.3.2 国内外垃圾渗滤液的排放标准10-11
  • 1.4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11-12
  • 1.5 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12-21
  • 1.5.1 臭氧的概述13-15
  • 1.5.2 臭氧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机理15-17
  • 1.5.3 臭氧与颗粒活性炭的反应17-18
  • 1.5.4 臭氧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8-20
  • 1.5.5 臭氧接触反应设备20-21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1-24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分析方法24-29
  • 2.1 试验材料24
  •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24-26
  • 2.3 分析测试方法26-29
  • 2.3.1 水质COD的测定方法26
  • 2.3.2 水质U_(V254)与色度去除效果的测定方法26
  • 2.3.3 水质BOD_5的测定方法26-27
  • 2.3.4 气相臭氧浓度的测定方法27
  • 2.3.5 液相臭氧浓度的测定方法27-29
  • 第3章 臭氧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工艺研究29-40
  • 3.1 实验内容29
  • 3.2 实验装置29-30
  • 3.3 臭氧氧化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30-32
  • 3.4 臭氧氧化时间对臭氧利用率的影响32-33
  • 3.5 初始p 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33-35
  • 3.6 H_2O_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35-37
  • 3.7 初始COD含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37-38
  • 3.8 本章小结38-40
  • 第4章 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的研发40-56
  • 4.1 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的设计40-43
  • 4.1.1 接触氧化装置类型的选择40-41
  • 4.1.2 O_3/H_2O_2反应动力学特性41-42
  • 4.1.3 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的设计42-43
  • 4.2 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的试验研究43-54
  • 4.2.1 实验内容43-44
  • 4.2.2 实验装置44-45
  • 4.2.3 尾气回用对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臭氧利用率的影响45-46
  • 4.2.4 进水流速对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处理效果的影响46-48
  • 4.2.5 进水流速对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臭氧消耗的影响48-50
  • 4.2.6 活性炭室对液相臭氧的去除效果50-52
  • 4.2.7 臭氧投加方式对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臭氧利用率的影响52-53
  • 4.2.8 臭氧投加方式对新型臭氧接触氧化装置处理效果的影响53-54
  • 4.3 本章小结54-56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6-58
  • 5.1 结论56-57
  • 5.2 展望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开彪,胡斌,张挺;垃圾渗滤液在土体中扩散规律的模拟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2 赵庆良,刘雪雁,刘志刚,邱微,齐旭东;寒冷地区垃圾渗滤液产生量预测研究[J];环境科学;2005年06期

3 王如意,何品晶,邵立明,张斌,李国建;4种禾草用于覆盖层灌溉垃圾渗滤液的比较[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4 张文静;赵勇胜;孙景刚;宋宝华;;顶部通风在渗滤液循环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5 付美云;周立祥;;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6 付美云;周立祥;;垃圾渗滤液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7 薛绿林;杨瑞杰;;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的研究[J];辽宁化工;2007年07期

8 程南军;陈学东;;成层介质中渗滤液最大饱和深度的简易解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年06期

9 杨辉;黄涛;肖再亮;郭旭晶;;生活垃圾渗滤液运移的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8年02期

10 王晓龙;呼世斌;黄启飞;庞香蕊;丁世存;金典;;准好氧填埋渗滤液中含氮污染物空间变化规律[J];环境工程;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娜;桑楠;李广科;;黄土层渗漏过程中污染物形态变化对垃圾渗滤液毒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尹玲焕;熊昌贵;;硅酸盐水泥去除垃圾渗滤液氨氮的技术研究[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3 赵旭;夏鹏飞;曲久辉;;紫外光辅助的电化学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雷阳明;申哲民;祝松鹤;黄仁华;王文华;;三种电解方式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比较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明;彭绪亚;赵由才;蔡华帅;;垃圾渗滤液微生物循环接种强化堆肥碳素和氮素迁移[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6 吴烈;袁欣波;尹德川;;膜系列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7 阴育新;谭欣;李嘉明;张曙光;赵林;;三维电解法处理垃圾渗滤液[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8 姜浩;廖立兵;郑红;王军玲;;沸石、膨润土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有害物质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日耀;耿亚敏;郑曦;陈晓;陈震;;电渗析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高新星;赵立欣;董保成;万小春;陈羚;罗娟;;分离式两相厌氧发酵渗滤液回流对发酵过程影响[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桂妮 董其俊;垃圾渗滤液终于处理了[N];中国环境报;2011年

2 记者 李禾;一项新技术让垃圾渗滤液达标[N];科技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霍峰 本报通讯员 任清;我市处理“铬渣山”渗滤液取得新进展[N];青岛日报;2008年

4 记者 何显春;贵州寻找垃圾渗滤液技术处理“金钥匙”[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5 国海证券 杨娟荣;维尔利:渗滤液是强项 餐厨垃圾处理待拓展[N];证券时报;2012年

6 记者 王远洋;各方厉兵秣马迎战汛期[N];蚌埠日报;2010年

7 记者 文艳 实习生 兀晓倩;西安创模今年实现一达标三提高[N];西安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林;省会围剿“黑垃圾”[N];河南日报;2007年

9 曹家新 张黎;新能源需破困境 治垃圾得有高招[N];中国环境报;2012年

10 本报通讯 员金依;来自代表的掌声[N];人民代表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Anas Fakhry Qassid Al-Harbawi;高氨氮难降解老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何俊;基于微观分析的填埋场GCL中运移规律的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焘;渗滤液中氯代烃在土壤包气带的迁移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书明;垃圾渗滤液土著微生物在腐殖质转化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3 胡义亮;垃圾渗滤液臭氧深度高效处理工艺研究及装置研发[D];南昌大学;2016年

4 杨晓忠;Z市某综合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及其遗传毒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汪华明;矿物影响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厌氧分解的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郁斯贻;高效降解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筛选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程长菊;渗滤液回流条件下多层床反应器厌氧干发酵产气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常向萍;垃圾渗滤液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9 Dolores Barnes;垃圾渗滤液的物化预处理研究[D];江南大学;2006年

10 陈扬;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渗流数学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垃圾渗滤液臭氧深度高效处理工艺研究及装置研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79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e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