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径流雨水中DOM表征及其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城区径流雨水中DOM表征及其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径流雨水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径流雨水污染负荷时空变化幅度大,研究、控制和处理的难度也大。作为首都的北京正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城区径流雨水的水质状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径流雨水中基本污染物指标(如BOD、COD、TSS、TN、TP、重金属和某些特定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与其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其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还知之甚少。DOM在水体中可通过络合作用、酸度缓冲、光衰减等作用与许多金属及有机污染物作用,从而影响污染物在水系统中的毒性、生物可降解性及迁移转化规律。因此,对径流雨水中DOM的存在状态及其与共存污染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利于把握其对后续雨水处理设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采集了北京3个典型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学校)的径流雨水样品,除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s)、质子核磁共振光谱(1H NMR)等常规技术对DOM进行表征外,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子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ESI-Q-TOF-MS)对径流雨水中的DOM进行分子水平的解析;其次,选取径流雨水中含量较高的Cu~(2+)作为重金属代表,运用紫外及荧光滴定模型拟合DOM与Cu~(2+)的条件稳定常数(lgKM)及结合容量(CL),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SEM-EDX)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选用超滤分级技术对DOM进行分子量分级,定量分析不同分子量DOM与Cu~(2+)的结合能力。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为:(1)通过光谱技术分析,可知径流雨水中的DOM主要为紫外类腐殖质。相比于天然雨水,其DOM分子量更大,芳香性更强,主要含有羰基、羧基、脂肪族/酚类羟基、烃基等官能团,且芳环上的含氧官能团取代程度更高。质谱分析方法中,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探测到12247和4776组质荷比,说明径流雨水中的DOM物质种类繁多,微观结构复杂。结合van Krevelen图解法,进一步发现径流雨水中的DOM还含有脂质、蛋白类物质、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缩聚烃类物质,其中木质素以及缩聚烃类物质所占比例最高;(2)紫外及荧光滴定模型可定量分析径流雨水中DOM与Cu~(2+)的结合能力,两种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98),拟合结果较为接近,lgKM及CL的值分别为5.37和5.48、85.62和87.23μmol/mg。相比于地表水中的有机质,较高的lgKM及CL的值归咎于DOM中含量较高的芳香性结构以及有效结合点位,如羧基、羰基、羟基等。同时,通过XPS技术可观察到反应后的样品在933.7(2p3/2)和954.3 eV(2p1/2)处有很明显的波峰,并伴有明显的Cu-O键的电子振激线,说明Cu~(2+)主要与径流雨水中DOM的一些含氧官能团进行配位反应;(3)分级实验表明,小于1 kDa的有机物所占比例最高,其DOC占雨水样品DOC含量的41%;各分子量DOM的化学组成无明显区别,主要为紫外类腐殖质;分子量为1-3 kDa的DOM其芳香性有机碳或含共轭不饱和双键有机物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而3-5kDa的DOM分子其芳环上一些含氧官能团(如羰基、羟基、羧基、酯类)的取代程度较高;此外,比较不同分子量区间DOM的条件稳定常数及结合容量,可知1-3 kDa区间的有机物条件稳定常数值最大,3-5 kDa的DOM组分拥有更大的结合容量。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的有机物(5 kDa)是径流雨水中DOM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更易于与Cu~(2+)结合。
【关键词】:径流雨水 DOM 表征 Cu~(2+) 相互作用 分子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项目资助3-4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2 研究现状13-22
- 1.2.1 DOM的定义13
- 1.2.2 DOM的结构特征13-15
- 1.2.3 DOM的表征方法15-21
- 1.2.4 DOM的来源与环境影响21-22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2-24
- 1.3.1 研究内容22-24
- 1.3.2 技术路线24
- 1.4 课题来源24-25
- 第2章 研究区域DOM的表征方法25-30
- 2.1 研究区域概况25-26
- 2.1.1 北京自然环境概况25
- 2.1.2 采样点布设25-26
- 2.1.3 采样方法26
-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26-27
- 2.2.1 仪器与耗材26-27
- 2.2.2 试剂27
- 2.3 测试分析与数据统计27-30
- 2.3.1 总有机碳的测定27-28
-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28
- 2.3.3 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28
- 2.3.4 质子核磁共振光谱的测定28-29
- 2.3.5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子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的测定29-30
- 第3章 径流雨水中DOM的表征分析30-48
-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30-35
- 3.1.1 DOM紫外-可见吸收曲线30-32
- 3.1.2 DOM相关吸收指数解析32-33
- 3.1.3 DOC与a300值的相关性33-35
- 3.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35-40
- 3.2.1 DOM三维荧光光谱图分析35-39
- 3.2.2 DOM相关荧光指数分析39-40
- 3.3 质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40-41
- 3.4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子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41-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4章 径流雨水中DOM组分与Cu~(2+)的结合特性48-58
- 4.1 材料与方法49-51
- 4.1.1 试剂与仪器49
- 4.1.2 DOM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49
- 4.1.3 滴定实验49-50
- 4.1.4 络合反应模型50-51
- 4.1.5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51
- 4.2 条件稳定常数与结合容量51-53
- 4.3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分析53-54
- 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54-57
- 4.5 本章小结57-58
- 第5章 径流雨水中DOM分子量分布对Cu~(2+)结合特性的影响58-67
- 5.1 材料与方法58-60
- 5.1.1 试剂与仪器58-59
- 5.1.2 DOM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59
- 5.1.3 超滤分级实验59-60
- 5.1.4 滴定实验60
- 5.1.5 荧光猝灭模型60
- 5.1.6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60
- 5.2 径流雨水中DOM分子量分布特征60-61
- 5.3 不同分子量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61-63
- 5.4 不同分子量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63-64
- 5.5 不同分子量DOM与Cu~(2+)的条件稳定常数及其最大结合容量64-66
- 5.6 本章小结66-6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结论67-68
- 6.2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86
- 致谢86-87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丰松;李艳霞;黄泽春;杨明;;雌二醇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附特征及猪粪DOM对吸附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年10期
2 姬旭东;程娟霞;刘玉贞;方昌荣;益九龙;;DLG,DOM在油气长输管道施工图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年08期
3 ;DOM对碳纳米管吸附菲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3年06期
4 陈其瑞,,孟菁,张凤美,焦肇林;内增塑剂DOM制备方法的改进[J];化学试剂;1995年03期
5 王军;贾慧;;浙江桂叶片凋落物DOM对土壤中PAHs解吸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6 邹长君;内增塑剂DOM制备方法改进[J];化学世界;1998年01期
7 陈其瑞;Ln_2O_3/Al_2O_3催化合成内增塑剂DOM[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9年04期
8 陈其瑞;内增塑剂DOM的稀土催化合成[J];安徽化工;2000年03期
9 钟紫旋;;DOM对水体汞还原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年09期
10 李涛;吴平霄;陈秋强;;蒙脱石/DOM复合体对菲的吸附[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亚男;张思玉;陈景文;;DOM敏化抗抑郁药安非它酮间接光解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郭辉;俞鸣;梁飞;潘和平;;用DOM和航片快速更新1:10000DLG的可行性探讨[A];湖北省测绘学会2004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国城;孟凡刚;周忠波;李建;黄励晖;;河水DOM的生物转化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吕华权;;基于二次镶嵌的DOM真无缝接边技术探讨[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珠兰;;Java与XML结合应用[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赵学松;;DEM误差引起的DOM误差模型研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向杰;微软最新IE Dom Oday漏洞曝光[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童春芽;机载LiDAR数据辅助DOM提取建筑物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璐;基于视觉分块与语义DOM的Deep Web信息抽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丁霞;川西平原还田秸秆DOM对水稻土吸附磺胺甲VA唑的影响[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3 赵晨;北京城区径流雨水中DOM表征及其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4 胡琼丹;太湖沉积物中DOM的分子量组成和光谱学特征[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5 杨波;DOM解析器OnceDOMParser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5年
6 卢豪良;木荷、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DOM来源、浓度和通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7 陈春羽;DOM对土壤和底泥汞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8 都乐;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DOM)制作及其在风电场生态验收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Mostafa Alli;移动搜索系统中基于DOM的自动网页卷滚[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谢春媚;二级处理水中DOM在炉渣改性土壤含水层系统中的去除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北京城区径流雨水中DOM表征及其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9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