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在水体—颗粒物微界面的粘附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在水体—颗粒物微界面的粘附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摘要:大量研究表明,过量使用抗生素会使环境中的细菌病原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饮用水、水产品以及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人类,并加速病原体认得抗性基因的几率,加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在不同抗生素刺激下的表面特征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耐药性细菌在水环境中的扩散传播能力和它们的环境风险。以前的研究中大多针对普通培养基中培养细菌进行粘附动力学研究,但是细菌表面生物大分子组成和结构会随着不同抗生素的刺激发生变化,从而对其粘附、迁移过程产生影响。本论文选择了以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EcoliCLSS5、6、8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在不同抗生素刺激下所表现出的表面特征的不同,以及它们在悬浮有石英砂颗粒的不同离子强度水体中的粘附与传递规律,结合DLVO理论计算细菌与石英砂颗粒之间的势能作用,进一步阐明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在水体-颗粒物微界面的粘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水环境的安全风险。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同样的培养条件,E.coli CLSS5、6、8在不同抗生素培养条件下zeta电位均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不同抗生素刺激下zeta电位差别很大。在相同的离子强度条件下,细菌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后,zeta电位值均有显著降低,降低范围在5mV-15 mV.反映出在不同抗生素刺激其生长的条件下,这些细菌表面特性变化情况。2、在无抗生素培养条件下,大肠杆菌E.coliCLSS5、6、8疏水性均低于20%。而抗生素刺激下疏水性发生变化,并且同种抗生素培养的不同细菌疏水性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3、离子强度对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粘附影响显著。对于同一种培养条件下的同一大肠杆菌,随离子强度的增大,对石英砂颗粒的粘附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对于有无抗生素和不同抗生素的培养条件下生长的大肠杆菌E.coliCLSS5和E.coliCLSS6,在相同实验温度下,粘附细菌数随离子强度的增大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表现,最大值均出现在10 mM。而对于E.coliCLSS8,不同抗生素刺激所产生的粘附趋势则分为持续增大和先增大后减小两种情况,粘附细菌数范围为108~109/mg。4、温度对耐药性大肠杆菌的粘附能力有明显影响。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10℃),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石英砂的粘附能力均表现较弱,说明低温条件不利于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石英砂颗粒的粘附;升高实验温度,同一细菌有些抗生素刺激下在20℃更易粘附,而有些在35℃表现出更强粘附能力。5、同一大肠杆菌不同抗生素培养的情况粘附能力也有显著差异。在抗生素刺激下,部分大肠杆菌具有较弱的粘附能力,表现出更强的迁移、扩散趋势,容易随着水流动在水环境中造成较高的安全风险。6、由DLVO理论预测疏水作用在离子强度1-300mM被发现是取决于分离距离。而在高离子强度下,粒子间的作用势能全部为引力势能,对细菌粘附非常有利,这与实际实验不符,说明DLVO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其粘附现象。
【关键词】:多重耐药性 大肠杆菌 Zeta电位 疏水性 粘附特性 DLVO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2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绪论13-23
- 1.1 课题背景13-14
- 1.2 抗生素污染途径及耐药性细菌健康风险14-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7
- 1.4 细菌在水体中的传递、扩散和迁移17-21
- 1.4.1 细菌与颗粒介质粘附过程基本原理17
- 1.4.2 微生物结构性质17-18
- 1.4.3 耐药性细菌与颗粒介质之间作用机理18-21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21-22
- 1.6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22-23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23-33
- 2.1 实验材料23-26
- 2.1.1 实验试剂23-25
- 2.1.2 培养基的配制25-26
- 2.1.3 仪器与设备26
- 2.2 细菌培养与分离26-30
- 2.2.1 大肠杆菌筛选27-28
- 2.2.2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28-30
- 2.3 粘附实验用石英砂颗粒的制备30-31
- 2.4 微生物表面特征研究方法31
- 2.4.1 Zeta电位测定31
- 2.4.2 微生物疏水性测定31
- 2.5 抗生素抗菌作用机理31-32
- 2.6 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在石英砂中的粘附动力学实验32-33
- 3 大肠杆菌E.COLICLSS 5粘附特性33-49
- 3.1 大肠杆菌E.COLICLSS 5的抗生素耐药性分布及最小耐受浓度33-34
- 3.2 大肠杆菌E.COLICLSS 5的表面特征34-37
- 3.2.1 Zeta电位34-36
- 3.2.2 疏水性36-37
- 3.3 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E.COLI CLSS 5粘附特性37-42
- 3.3.1 温度对E.coli CLSS 5粘附能力的影响37-40
- 3.3.2 抗生素刺激对E.coli CLSS 5粘附能力的影响40-42
- 3.4 DLVO理论计算42-47
- 3.5 本章小结47-49
- 4 大肠杆菌E.COLICLSS 6粘附特性49-65
- 4.1 大肠杆菌E.COLICLSS 6的抗生素耐药性分布及最小耐受浓度49-51
- 4.2 大肠杆菌E.COLICLSS 6的表面特征51-53
- 4.2.1 Zeta电位51-52
- 4.2.2 疏水性52-53
- 4.3 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E.COLI CLSS 6粘附特性53-59
- 4.3.1 温度对E.coli CLSS 6粘附能力的影响53-56
- 4.3.2 抗生素刺激对E.coli CLSS 6粘附能力的影响56-59
- 4.4 DLVO理论计算59-62
- 4.5 本章小结62-65
- 5 大肠杆菌E.COLICLSS 8粘附特性65-81
- 5.1 大肠杆菌E.COLICLSS 8的抗生素耐药性分布及最小耐受浓度65-67
- 5.2 大肠杆菌E.COLICLSS 8的表面特征67-69
- 5.2.1 Zeta电位67-68
- 5.2.2 疏水性68-69
- 5.3 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E.COLICLSS 8粘附特性69-76
- 5.3.1 温度对E.coli CLSS 8粘附能力的影响69-74
- 5.3.2 抗生素刺激对E.coli CLSS 8粘附能力的影响74-76
- 5.4 DLVO理论计算76-78
- 5.5 本章小结78-81
- 6 大肠杆菌E.COLICLSS 5、6、8的粘附特性比较81-87
- 6.1 疏水性81-82
- 6.2 E.COLICLSS 5、6、8粘附情况比较82-86
- 6.3 本章小结86-87
- 7 结论87-89
- 参考文献89-97
- 作者简介97-101
- 学位论文数据集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倩;姚明;刘媛;刘宇贺;李郁;;合肥市售鸡蛋壳表面与内容物沙门氏菌污染的检测及其分离株耐药性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年05期
2 ;美国研究称零售肉类中耐药菌增加[J];食品工业;2013年05期
3 张文宇;杜雄伟;岳威威;;大连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性检测[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年02期
4 高仕瑛;杨峗;邓仲良;陈丽丽;;社区外环境中细菌种群分布及耐药性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10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旭明;王海燕;;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2 李羲;;肺癌耐药性检测与克服耐药性策略[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胸部肿瘤及内窥镜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健源;李传友;程君;;应用改良的耐药性检测法观察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动态变化[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叶卫红;刘翠银;;268例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春光;张铁;韩伟;翟向和;李清艳;吕建存;;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监测[A];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管婧;卓超;苏丹虹;李红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基因分型分析[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C];2010年
7 杨华;胡忠义;;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A];2006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肖二辉;石娜;陈永平;;2003-2008年我院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郭瑞林;苏冰;王小华;任忠良;张晓雪;;咸阳地区医院细菌感染发生率与耐药性监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谷海瀛;;Helicobacter pylori分离培养鉴定分型及耐药性检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韩喜琴;RFP和RBT耐药性与rpoB突变有关[N];中国医药报;2011年
2 ;中国建立基因型分析方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赵喜明;耐药细菌叫板声急[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于海源;细菌对消毒剂也产生耐药性[N];中国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慧涌;自由能计算方法在耐药性机制分析和遗传病治疗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2 孔令聪;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性分析及对部分常用药物耐药机制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3 苏齐鉴;广西HIV-1耐药性及关联因素研究与主要流行株亚型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贾峥;HIV-1表型耐药以及基因型耐药的检测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王秀英;葡萄提取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张强;副猪嗜血杆菌喹诺酮耐药分子特征及猪链球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柳;大肠杆菌耐药性筛选及艾叶、升麻对环丙沙星耐药性消除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映寰;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在水体—颗粒物微界面的粘附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王宏栋;黑龙江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及PMQR基因检测[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梓;牛荚膜血清A型巴氏杆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5 张爱民;不同来源乳酸菌的耐药性分析及药敏性乳酸菌的应用[D];扬州大学;2008年
6 王彩萍;细菌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耐药性的热动力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庆福;氟苯尼考残留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D];西南民族大学;2006年
8 刘e
本文编号:493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9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