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铀矿水系沉积物中铀和典型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30 15:15

  本文关键词:铀矿水系沉积物中铀和典型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通过溶解、沉淀、凝聚、络合吸附等物理化学反应后进入沉积物,形成不同的存在形态并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活性。所以,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并不能完全反映某区域重金属污染的状况,重金属元素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生物活性、毒理性和特性化学形态更为重要,同时它们在生物体内、周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与其在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因此,开展铀和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及其在矿区水系沉积物中的迁移性、可给性、生物活性和化学毒理性是治理铀矿重金属污染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粤北某铀矿区尾矿库下游的水系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先采用四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不同的水系沉积物进行分级提取,综合分析四种化学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发现Tessier五步法和标准BCR法对于U的提取效果平行性较差(相对标准偏差较大且不稳定),提取率偏高(各形态的加和大于全量)。Tessier修正法和BCR改进法具有较好的平行性和提取率,但由于Tessier修正法步骤较多,操作过程中容易引入更多的误差,所以选取BCR改进法作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对沉积物及周边的土壤和植物进行铀和其他几种重金属元素(Cr、Cu、Pb、Zn)的化学形态特征研究。研究发现,铀矿区不同深度、不同粒径水系沉积物中U、Cr、Cu、Pb、Zn的含量分别为:0.845~1.034(0.546±0.258)mg/g、0.189~0.957(0.367±0.174) mg/g、0.022~0.134(0.073±0.032)mg/g、0.098~0.451(0.270±0.129)mg/g、 0.141~0.560(0.374±0.146)mg/g,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低顺序分别是:UZnCrPbCu;经过分级提取后,U以弱酸提取态为主要化学形态;Cr以残渣态为主;Cu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Pb在浅层沉积物(0-10cm、15-20cm)中以可还原态为主,在深层沉积物(25-30cm、35-40cm、45-50cm)中以可氧化态为主;Zn以残渣态为主。同时对沉积物样品进行生物有效性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评价指标分别为生物富集系数(BCF)、移动元素吸收系数(MAC)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五种重金属元素(U、Cr、Cu、Pb、 Zn)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是:0.06≤BCFU ≤0.29,0.14≤BCFCr≤0.25,0.23≤BCFCu≤0.25,0.25≤BCFPb≤0.55,0.29≤BCFZn≤0.40;移动元素吸收系数分别是:0.07≤MACU≤0.34,0.02≤MACCr≤0.04,0.07≤MACCu≤0.08,0.04≤MACPb≤0.08,0.02≤MACZn≤0.03,表明生物有效性都不强。五种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分别为:130.4≤Ei(U)≤838.0,10.9 ≤Ei(Cr)≤32.6,9.7≤Ei(Cu)≤38.3,16.9≤Ei(Pb)≤38.4,3.9≤Ei(Zn)≤15.7,其中U具有最高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沉积物样品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189.4≤RI≤901.9,所以该沉积物样品对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通过初步研究发现,植物(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根部重金属浓度与浅层沉积物(0-10cm、15-20cm)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在0.01水平上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植物茎部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与25-30cm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成负相关关系,说明植物主要通过根部吸收和转移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元素 化学形态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3;X75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第二章 研究方案15-28
  • 2.1 矿区介绍15
  • 2.2 样品概况15-18
  • 2.3 研究方法18-28
  • 第三章 分级提取铀的方法实验28-41
  • 3.1 分级提取方法的平行性实验28-37
  • 3.2 分级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分析37-39
  • 3.3 粒径对化学形态分析的影响39-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沉积物-土壤-植物体系中生物有效性研究41-57
  • 4.1 铀在不同粒径沉积物中化学形态特征分析41-43
  • 4.2 不同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特征43-49
  • 4.3 生物有效性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49-55
  • 4.4 重金属化学形态与其在植物体内含量的相关性分析55-57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7-60
  • 5.1 结论57-58
  • 5.2 创新点58-59
  • 5.3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6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威光;郭华明;张莉;李晓露;孙健;易升泽;;河套平原沉积物中铀的赋存形态及其与地下水铀浓度的关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年02期

2 梁连东;冯志刚;马强;张斌;李石朋;;湖南某铀尾矿库中铀的赋存形态及其活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年02期

3 周春风;马强;冯志刚;;某砂岩型铀矿中铀形态及其可浸出性的分析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4 冯颖思;宋刚;祝秋萍;陈迪云;陈永亨;;某铀矿下游水系沉积物剖面的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8期

5 廖启林;刘聪;蔡玉曼;朱伯万;王成;华明;金洋;;江苏典型地区水稻与小麦字实中元素生物富集系数(BCF)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2013年01期

6 雷鸣;曾敏;廖柏寒;周航;许秋瑾;郑丙辉;;某矿区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7 黄思宇;彭晓春;吴彦瑜;陈志良;;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2年02期

8 罗燕;秦延文;张雷;郑丙辉;贾静;曹伟;;大伙房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及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12期

9 于培松;薛斌;潘建明;郑e,

本文编号:502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02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4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