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下碳氮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下碳氮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峡水库 运行状态 稳定同位素 碳氮 源解析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内干流的水文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水体中生源要素输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强动力条件下的“河流侵蚀搬运作用”逐渐变成“湖泊沉积作用”。(2)水库初级生产能力提高,自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3)水体分层等“湖沼学反应”。(4)水库的调度运行使得库区水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时空变化。尽管自2010年达到正常蓄水水位以来三峡水库已完成了数个完整的周年水位变化过程,但三峡水库目前仍处于生态系统重建过程,碳氮迁移转化规律仍具有不确定性。为进一步揭示三峡水库碳氮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对水库运行的响应,本论文对夏季低水位运行期、冬季高水位运行期三峡水库水体C、N(颗粒态和溶解态)赋存形态与沉降通量开展野外原位研究工作,结合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技术(Stable Isotopes Analysis in R模型),对不同形态C、N来源进行分析。论文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三峡水库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及其沉降通量夏季高,冬季低,自入库断面向下游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夏季,颗粒态碳(PC)、颗粒态氮(PN)平均浓度分别为2.30±0.63 mg/L,0.52±0.39 mg/L,它们的沉降通量分别为102.2±75.6g?m2?d-1,9.8±6.7 g?m2?d-1。冬季,PC、PN浓度分别为0.35±0.35 mg/L,0.04±0.02mg/L,该期间它们的沉降通量分别为2.91±4.50 g?m2?d-1,0.15±0.20 g?m2?d-1。(2)夏季三峡水库溶解态碳(DTC)的浓度均值为50.72±2.24 mg/L,低于冬季的61.84±3.09mg/L,各点位并未呈现出显著差异。溶解态氮(DTN)以硝态氮(NO3-)为主要赋存形态,夏季DTN和NO3-的浓度分别为1.75±0.33 mg/L和1.23±0.65mg/L,冬季DTN和NO3-的浓度分别为1.59±0.13 mg/L和1.34±0.15 mg/L。(3)根据水库纵向分区特点,湖泊区(奉节以下河段)PC、PN以细颗粒(10μm)为主要赋存形态,而库区中段(涪陵至万州段)PC、PN以粗颗粒(50μm)为主要存在形态。冬季,PC在朱沱和寸滩集中于30μm的粒径范围;而在过渡区和湖泊区(忠县以下河段)集中于10μm的粒径范围。PN在全河段集中于10μm的粒径范围。降雨径流条件改变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流式细胞术对水体中浮游植物、异养菌的分析结果发现,夏季外源营养物质充足,有利于异养细菌直接利用大量繁殖。而冬季外源物质输入较少,需要依靠浮游植物自源产生营养物质,异养细菌的繁殖受到制约。浮游植物、异养细菌相对变化对PC、PN的粒径分布亦有显著影响。(4)对颗粒态有机质(POM)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夏季水体δ13CPOM和δ15NPOM的变化范围分别是-28.22‰~-25.12‰和-0.38‰~9.04‰,冬季则分别为-27.43‰~-20.14‰和0.21‰~10.91‰。源解析分析,对于多数点位,陆源C3植物的土壤是POM的主要来源。不同水库运行状态下并无显著差异。对于4种不同来源,多数点位呈现了统一变化特征,C3植物藻类大型水生植物C4植物。夏季,上游大流量的来水和干燥陡峭的河岸有利于三峡水库的岸边土壤侵蚀发生。冬季水位上升使得消落带被淹没,生源要素以消落带释放的溶解态为主。(5)不同水库运行期,硝态氮中的15N稳定同位素含量比重(δ15N-NO3-)变化范围较小,仅为4.82‰~6.61‰;且同其他水体相比,硝态氮中的18O稳定同位素含量比重(δ18O-NO3-),也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平(-4.88‰~4.74‰),尤其是冬季。源解析表明,不同水库运行状态下,硝态氮来源并未呈现出显著区别,土壤氮是硝酸盐氮的主要来源,大气沉降贡献最少。对表层水体δ15N-NO3-和底层沉降物δ15NPOM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表层水体的δ15N-NO3-直接转移至底层沉降物的δ15NPOM,这可能是因为水位低、水力停留时间短、流态复杂等因素。而相关性分析表明,冬季水体的δ15N-NO3-只能转移至同一水层沉降物的δ15NPOM,在进一步的沉降过程中,氮素特征会发生转变,这可能是因为水位高、水力停留时间长和水环境稳定等因素。
【关键词】:三峡水库 运行状态 稳定同位素 碳氮 源解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4;TV697.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19
- 1.1 水库水体碳氮稳定同位素源解析研究进展9-14
- 1.2 研究目的14-16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6-19
-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9-27
- 2.1 研究方案设计19-25
- 2.1.1 采样点位布设19-22
- 2.1.2 现场采样方案22
- 2.1.3 测试分析方法22-25
- 2.2 数据处理25-27
- 2.2.1 常规数据处理25
- 2.2.2 同位素溯源分析方法25-27
- 3 三峡水库颗粒态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析27-61
- 3.1 三峡水库颗粒态碳氮分布与沉降通量27-40
- 3.1.1 颗粒态碳素27-29
- 3.1.2 颗粒态氮素29-30
- 3.1.3 TSM和POM30-33
- 3.1.4 颗粒态碳氮的沉降特性33-40
- 3.2 影响三峡水库颗粒态碳氮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40-45
- 3.2.1 流速40-41
- 3.2.2 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41-43
- 3.2.3 叶绿素a43
- 3.2.4 温度、DO、pH分布43-45
- 3.3 生源要素间及同浮游植物和异养细菌相对关系分析45-54
- 3.3.1 C、N、P相对丰度变化45-47
- 3.3.2 分级浮游植物和异养细菌47-54
- 3.4 三峡水库颗粒态碳氮的来源分析与讨论54-59
- 3.4.1 颗粒态有机碳同位素组分54-56
- 3.4.2 溯源解析56-59
- 3.5 小结59-61
- 4 三峡水库溶解态碳、氮分布与硝态氮来源解析61-73
- 4.1 三峡水库氮的赋存形态与时空分布61-64
- 4.1.1 溶解态碳素61-62
- 4.1.2 溶解态氮素62-64
- 4.2 基于氮氧同位素的硝态氮来源解析研究64-69
- 4.2.1 硝态氮的氮、氧稳定同位素64-65
- 4.2.2 溯源解析65-67
- 4.2.3 氧素的迁移转化67-69
- 4.3 水库宏观氮收支的初步估计及不确定性69-70
- 4.4 小结70-73
- 5 结论与建议73-75
- 5.1 结论73-74
- 5.2 建议74-75
- 致谢75-77
- 参考文献77-89
- 附录89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9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锦秀,廖文根,黄真理;三峡水库整体一维水质数学模拟研究[J];水利学报;2002年12期
2 张恩仁,张经;三峡水库对长江N、P营养盐截留效应的模型分析[J];湖泊科学;2003年01期
3 钱易;论三峡水库水污染的防治[J];科技导报;2004年03期
4 刘昭伟;陈永灿;付健;毛劲乔;;三峡水库岸边排污的特性及数值模拟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6年01期
5 冉祥滨;姚庆祯;巩瑶;陈洪涛;米铁柱;刘鹏霞;于志刚;;蓄水前后三峡水库营养盐收支计算[J];水生态学杂志;2009年02期
6 刘昭伟;陈永灿;朱德军;任华堂;;三峡水库排污口允许负荷量的计算方法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9年02期
7 余杨;王雨春;高博;洪宇宁;万晓红;周怀东;;三峡水库175m蓄水运行后鱼类汞污染风险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8 蒋昭侠;三峡水库环境特性及移民开发可持续性评析[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1999年03期
9 钱易;;当务之急:防治三峡水库污染[J];科学新闻;2003年15期
10 熊平生,谢世友,谢金宁;初探三峡水库湿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福庆;;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梁福庆;刘福松;;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梁福庆;;浅谈长江三峡水库管理工作设想[A];水库经济论文集(二○○三年)[C];2003年
5 梁福庆;;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韩其为;;有关三峡水库下游冲刷对长江中游影响的几点看法[A];2007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7 钟成华;;三峡水库对重庆水环境影响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跨越发展——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萃[C];2011年
10 李崇明;;三峡水库的富营养化发生条件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平;加强三峡工程建设期三峡水库管理[N];人民日报;2004年
2 张涛;三峡水库启动汛末蓄水计划[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记者 小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三峡水库调研[N];湖北日报;2007年
4 记者 甘勇邋通讯员 常伟轩 实习生 涂淦;三峡水库调整下泄流量[N];湖北日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张伟革;三峡水库清漂工作通过验收[N];人民长江报;2007年
6 江时强邋徐烨;三峡水库正式开始腾库防汛[N];人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郑瑶;尽快制定《重庆市三峡水库管理条例》[N];重庆日报;2009年
8 记者 商宇 张雪峰;吁请制定《长江三峡水库管理法》[N];重庆日报;2009年
9 记者 黎昌政 魏梦佳;三峡水库最终蓄水目标为何选择175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记者 李真;三峡水库新增抗旱功能[N];中国水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冉祥滨;三峡水库营养盐分布特征与滞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刘昭伟;三峡水库岸边水域水环境特性及承载能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褚忠信;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对长江泥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曹慧群;三峡水库挖粗沙减淤方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谢更新;水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三峡水库为例[D];湖南大学;2005年
6 余杨;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鱼类中重金属污染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楚娴;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植物汞释放及其在斑马鱼体的富集特征[D];西南大学;2015年
2 何芳娇;三峡水库细颗粒泥沙沉降特性及絮凝机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张曾宇;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下碳氮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吴运龙;三峡水库对沿岸地区室外热湿环境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5 郭鸿博;三峡水库硅的分布特征及其收支与循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许其功;三峡水库水质预测及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刘景红;三峡水库成库初期重庆段水体氮、磷的时空异质性[D];西南大学;2005年
8 陈栋;三峡水库非汛期水动力及水质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张可;三峡水库成库后对典型污染物迁移与时空分布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王汉斌;三峡水库(重庆段)对沿岸热湿环境分布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28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28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