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原位法制备铜藻基载铁活性炭及其去除亚甲基蓝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0:07

  本文关键词:原位法制备铜藻基载铁活性炭及其去除亚甲基蓝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铜藻 原位合成法 载铁活性炭 亚甲基蓝 吸附 非均相Fenton


【摘要】:活性炭是一种比表面积大、化学性质稳定的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领域。不同原料和方法制得的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相差较大,对不同吸附质的吸附性能差别较大。研究表明,通过改性在活性炭上负载一定量的铁及其氧化物,既可以提高活性炭对某些物质的吸附能力,又可以将其用作某些反应如光催化和非均相Fenton氧化等反应的催化剂。本文以一种大型海藻—铜藻为原料,FeCl_3·6H_2O为活化剂,采用超声浸渍-原位合成法制备了铜藻基载铁活性炭复合材料(Fe/SAC),以活性炭得率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为指标,通过正交法考察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浸渍比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最优结果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Fe/SAC吸附亚甲基蓝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分别以Fe/SAC为吸附剂和非均相Fenton氧化反应的催化剂,对高浓度亚甲基蓝模拟废水进行处理,考察对比了不同体系中Fe/SAC去除亚甲基蓝的效果,对Fe/SAC进行回收利用,考察了Fe/SAC的循环再生性能。结果表明:(1)以铜藻为原料,FeCl_3·6H_2O为活化剂,采用超声浸渍-原位合成法制备Fe/SAC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600℃、活化时间1 h、浸渍比1:1,此时的Fe/SAC得率为39.5%,亚甲基蓝吸附值较ZnCl_2法铜藻基活性炭提高了约42%。该条件下成功制备了负载有Fe_3O_4和FeO的磁性Fe/SAC复合材料,比表面积为558.31 m2·g~(-1),平均孔径约为7.7 nm。(2)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亚甲基蓝在Fe/SAC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亚甲基蓝在Fe/SAC上的吸附以化学吸附占主导;颗粒内扩散拟合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由多个吸附阶段共同控制。(3)Langmuir模型适于描述亚甲基蓝在Fe/SAC上的吸附平衡过程,313 K下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为268.10 mg·g~(-1)。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过程是熵增加的自发吸热过程(ΔS0、ΔG0、ΔH0),升温有利于吸附。(4)作为一种新型非均相Fenton氧化反应的催化剂,Fe/SAC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对高浓度亚甲基蓝模拟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Fe/SAC催化的非均相Fenton氧化反应受溶液初始浓度、pH值、反应温度、Fe/SAC投加量和H_2O_2投加量等因素影响。(5)Fe/SAC性质稳定,铁离子溶出浓度低,作为非均相Fenton氧化反应的催化剂,Fe/SAC循环再生性能良好。
【关键词】:铜藻 原位合成法 载铁活性炭 亚甲基蓝 吸附 非均相Fent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TQ4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5
  • 1.1 引言10
  • 1.2 染料废水处理研究进展10-16
  • 1.2.1 物理法10-13
  • 1.2.2 化学法13-16
  • 1.2.3 生物法16
  • 1.3 Fenton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6-20
  • 1.3.1 均相Fenton氧化技术18-19
  • 1.3.2 非均相Fenton氧化技术19-20
  • 1.4 载铁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20-23
  • 1.4.1 载铁活性炭制备方法21-22
  • 1.4.2 载铁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2-23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23-25
  • 1.5.1 研究意义23
  • 1.5.2 主要研究内容23-24
  • 1.5.3 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5-36
  • 2.1 实验药品与主要仪器装置25-28
  • 2.1.1 实验药品25
  • 2.1.2 实验原料25-26
  • 2.1.3 实验仪器26
  • 2.1.4 实验装置26-28
  • 2.2 实验方法28-33
  • 2.2.1 铜藻基载铁活性炭(Fe/SAC)的制备28-29
  • 2.2.2 Fe/SAC的表征29
  • 2.2.3 Fe/SAC吸附亚甲基蓝实验29-31
  • 2.2.4 非均相Fenton反应降解亚甲基蓝单因素实验31-32
  • 2.2.5 Fe/SAC稳定性及再生实验32-33
  • 2.3 分析方法33-36
  • 2.3.1 Fe/SAC得率的计算33
  • 2.3.2 Fe/SAC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33
  • 2.3.3 亚甲基蓝浓度的测定33-34
  • 2.3.4 Fe~(2+)及Fe~(3+)浓度的测定34-36
  • 第三章 铜藻基载铁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36-42
  • 3.1 Fe/SAC最优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36-38
  • 3.2 Fe/SAC表征结果38-41
  • 3.2.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38-40
  • 3.2.2 扫描电镜分析40
  • 3.2.3 X射线衍射分析40-41
  • 3.3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Fe/SAC吸附亚甲基蓝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42-50
  • 4.1 Fe/SAC吸附亚甲基蓝动力学分析42-46
  • 4.2 Fe/SAC吸附亚甲基蓝等温模型46-48
  • 4.3 Fe/SAC吸附亚甲基蓝热力学分析48-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五章 Fe/SAC催化非均相Fenton反应降解亚甲基蓝研究50-60
  • 5.1 不同体系下亚甲基蓝去除效果研究50-52
  • 5.2 Fe/SAC催化非均相Fenton反应降解亚甲基蓝影响因素52-57
  • 5.2.1 pH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52-53
  • 5.2.2 Fe/SAC投加量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53-54
  • 5.2.3 H_2O_2用量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54-55
  • 5.2.4 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55-56
  • 5.2.5 反应温度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56-57
  • 5.3 Fe/SAC稳定性及循环再生性能57-58
  • 5.4 本章小结58-6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6.1 结论60-61
  • 6.2 创新点61
  • 6.3 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9
  • 致谢69-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西奎,国伟林,姚忠燕,狄可;超声化学法降解水中微量亚甲基蓝的研究[J];环境化学;2004年01期

2 郑琦;李忠铭;王靖宇;刘志洪;;二氧化钛溶胶日光下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年01期

3 刘转年;赵西成;;不同组成粉煤灰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和机理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杨士建;何宏平;吴大清;陈冬;覃宗华;袁鹏;朱建喜;;钛掺杂磁铁矿吸附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J];地学前缘;2008年06期

5 李冬;尹国杰;;改性煤矸石吸附亚甲基蓝的研究[J];非金属矿;2008年04期

6 路英杭;冯翰林;孙中溪;;铝硅酸盐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冉东凯;储德清;;纳米氧化亚铜的制备及其对降解亚甲基蓝的催化性能[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涂逢樟;姚辉梅;林竹光;陈兰兰;张亮;;分光光度法研究粉煤灰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及其机理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0年03期

9 张彩宁;王煦漫;;交联γ-聚谷氨酸吸附亚甲基蓝的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黄曼雯;刘敬勇;蔡华梅;蓝静;裴媛媛;王靖宇;黄桂虹;邓俊强;刘凯;谢永彬;;柚子皮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蔚;韩攀;马江雁;王元凤;韩润平;;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沸石柱高对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2 唐艳茹;丁鹏;成宝海;张敏;常超;;功能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A];第九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合;薛向欣;刘卯;董学文;左良;;我国几种含钛物料作为光催化材料降解亚甲基蓝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4 何亚芸;苏彬;;垂直有序介孔硅修饰电极用于亚甲基蓝的富集与电化学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5 田晓溪;闫立东;陈林;孙雨薇;;自制纳米ZnO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张芳庭;聂绩;张德文;周颖琳;张新祥;;亚甲基蓝与G-四聚体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均相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7 王丽娟;廖立兵;韩琳;;钛柱撑蒙脱石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韩琳;廖立兵;陈向荣;万印华;;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覃鸿东;朱义年;梁美娜;蔡芬芬;佟小薇;;竹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王浩红;徐承天;陈邦林;;TiO_2/CdS/Fe_mO_n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志;芽胞杆菌修复铅、铀和亚甲基蓝污染的相关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张祥龙;高压脉冲水中放电特性及亚甲基蓝模拟废液降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马玉芹;功能化SBA-15纳米分子筛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运雪;酵母菌/壳聚糖纳米生物复合材料对废水中Cd~(2+)/亚甲基蓝去除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书书;铋基氧化物和铈基复合氧化物上亚甲基蓝光催化降解性能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丹丹;以纤维为造孔剂的粉煤灰基吸附材料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张伟强;改性石墨烯海绵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徐海燕;新型TiO_2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6 苟三评;羟基氧化铁复合物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谢静艳;配合物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8 张声洲;表面修饰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Ahmed Mohamed Abdelrahman Ahmed Attia;[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10 蒋谦;三维球形硫化锑与氯氧化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51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51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b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