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生成氢氧化镁对水溶液中木质素磺酸钠的吸附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原位生成氢氧化镁对水溶液中木质素磺酸钠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木质素磺酸钠(Sodium Lignosulfonate, SLSN)作为一种传统型表面活性剂,常被作为驱油剂应用于油田生产过程中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废水。如果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存在于水体中,会引起生态系统短期或长期的变化,对水生动植物和人类都有较大危害,该类废水在排放之前必须经过有效的处理。本文采用可溶性镁盐在碱性条件下原位生成氢氧化镁(Mg(OH)2)纳米颗粒作为吸附剂,处理含有SLSN的模拟废水。原位生成的Mg(OH)2纳米颗粒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特性,同时颗粒表面带有正电荷,通过强的静电作用能够有效的吸附带负电荷的SLSN。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吸附条件下例如可溶性镁盐的投加量、溶液pH、SLSN的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和共存的竞争阴离子对SLSN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势等测试手段对Mg(OH)2纳米颗粒吸附SLSN前后的表面形态、内在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了表征,结合Visual MINTEQ化学平衡模拟软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在碱性条件下原位生成无定形的Mg(OH)2纳米颗粒,除了氢氧化钠(NaOH)外,氢氧化钙(Ca(OH)2)也可以作为碱,创造碱性环境原位生成Mg(OH)2纳米颗粒,相比于NaOH, Ca(OH)2价廉易得,在实际工业废水处理中可以降低处理成本,且同样能够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2)XRD结果可以看出基线低平且峰形尖锐,表明原位生成的Mg(OH)2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纯度,吸附反应发生后,由于SLSN分子吸附在Mg(OH)2颗粒表面,导致衍射峰强度变弱。(3)对照吸附前后的FT-IR谱图,吸附了SLSN的谱图上出现了S=O和S032--基团的特征吸收峰,结果证实了SLSN分子确实吸附在Mg(OH)2纳米颗粒表面上了。(4)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生成的Mg(OH)2纳米颗粒对SLSN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可溶性镁盐的投加量、溶液的pH值、接触时间以及温度对SLSN的吸附效果有很大影响,吸附实验的最佳pH值为10.5,可溶性镁盐的最佳投加量为2.0g/L,接触时间90s即可达到吸附平衡,且SLSN的吸附率可达90%以上。(5) Visual MINTEQ化学平衡模拟软件分析数据表明可溶性镁盐随溶液pH值的改变会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例如Mg2+, MgOH+和Mg(OH)2,由于表面电荷密度的改变,这些不同的存在形态对SLSN的吸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两个经典的吸附等温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能更好地描述SLSN的吸附行为,SLSN分子在Mg(OH)2纳米颗粒上的吸附行为属于多层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原位生成的Mg(OH)2纳米颗粒对SLSN的吸附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7)解吸实验表明,解吸后的SLSN的分子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可以对其进行回收利用。(8)废水中通常都会共存着一些竞争阴离子例如N03-,HCO3-,H2PO4和SO42-,我们考察了这些竞争阴离子的存在对SLSN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03-, HCO3-和H2PO4-的存在对SLSN的吸附效率没有产生明显的改变,而SO42-的存在会使SLSN的吸附效率略微降低,表明原位生成的Mg(OH)2纳米颗粒对SLSN具有很高的吸附选择性,共存的竞争阴离子不会对SLSN吸附效率产生明显影响。
【关键词】:原位 吸附 表面活性剂 纳米颗粒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41;O647.3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前言13-25
- 1.1 表面活性剂废水13-16
- 1.1.1 表面活性剂13-14
- 1.1.2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危害14-15
- 1.1.3 木质素磺酸钠15-16
- 1.2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方法16-23
- 1.2.1 泡沫分离法16-17
- 1.2.2 膜分离法17
- 1.2.3 生物法17-18
- 1.2.4 催化氧化法18-19
- 1.2.5 混凝法19-20
- 1.2.6 吸附法20-23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23-24
- 1.3.1 研究内容23
- 1.3.2 研究意义23-24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24-25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5-30
- 2.1 实验材料25-26
- 2.1.1 实验药品25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25-26
- 2.2 实验方法26-27
- 2.2.1 SLSN的分离提纯26
- 2.2.2 原位生成Mg(OH)_2纳米颗粒26
- 2.2.3 SLSN储备液的配制26
- 2.2.4 吸附实验26-27
- 2.2.5 解吸实验27
- 2.3 样品的表征实验27-30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27-28
- 2.3.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28
- 2.3.3 X-射线衍射28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28
- 2.3.5 Zeta电势和等电点测定28-30
- 第三章 原位生成的Mg(OH)_2纳米颗粒对木质素磺酸钠溶液的吸附性能研究30-53
- 3.1 SLSN标准曲线的绘制30-31
- 3.2 样品的表征31-36
- 3.2.1 SEM31
- 3.2.2 HRTEM31-32
- 3.2.3 XRD32-33
- 3.2.4 FT-IR33-34
- 3.2.5 Zeta电势和等电点测定34-36
- 3.3 原位生成的Mg(OH)_2颗粒对SLSN吸附性能的研究36-44
- 3.3.1 溶液pH对吸附效率的影响36-38
- 3.3.2 MgCl_2投加量对吸附效率的影响38-40
- 3.3.3 接触时间和SLSN初始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40-41
- 3.3.4 共存的竞争阴离子对吸附效率的影响41-43
- 3.3.5 不同类型的碱原位生成Mg(OH)_2颗粒对SLSN吸附效率的影响43-44
- 3.4 吸附热力学研究44-48
- 3.4.1 吸附等温线44-46
- 3.4.2 热力学参数46-48
- 3.5 吸附动力学研究48-50
- 3.5.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48
- 3.5.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48-49
- 3.5.3 动力学参数49-50
- 3.6 解吸实验结果研究50-51
- 3.7 实际废水处理51-53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53-55
- 4.1 研究结论53-54
- 4.2 研究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64
- 附件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更生;李贺军;卢国锋;;原位生成SiC-MoSi_2-TiSi_2涂层的工艺条件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10期
2 生瑜,朱德钦,陈建定;聚合物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Ⅰ.原位生成法[J];高分子通报;2001年04期
3 曾宗强;余和平;;原位生成丙烯酸镁对天然橡胶补强的研究[J];特种橡胶制品;2006年04期
4 程凤军,王一三,赖丽,石建国,王静,丁义超,杨廷贵;原位生成超细V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J];钢铁钒钛;2005年02期
5 罗洁;胡庆云;李佳;贾红兵;;原位生成纳米SiO_2/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1期
6 崔庆玲;庞金辉;王明星;宋天福;赵瑞锋;高堤武;高晓鹏;;TiB_2粒子的原位生成及对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8年S1期
7 许彪;王斌;辛锋;刘耀;占丽娜;;喷铸制备液相原位生成Cr_3C_2/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4年02期
8 韩延峰,刘相法,边秀房,王良;原位生成TiB_2/ZL102复合材料的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0年06期
9 张萌;许彪;;喷射成形法原位生成Cr_3C_2/Cu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J];热加工工艺;2008年20期
10 胡勇;闫洪;陈国香;;原位生成Mg_2Si/AM60复合材料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辛国英;孙宾;吴文华;朱美芳;陈彦模;张瑜;;钛系化合物原位生成及其与BHET复合材料催化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2 陈丽芳;刘咏;;稀土元素的添加对原位生成Ti-TiC-TiB复合材料抗磨损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唐鹏;李文芳;周文祥;马胜红;尹斌;朱奎东;;变质对原位自生Mg_2Si/Al基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宋巍;申文杰;;液相氧化处理对活性炭催化剂上羟胺和分子氧原位生成过氧化氢反应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孙宾;兰开东;董卫卫;张瑜;陈彦模;朱美芳;马剑平;翟丽鹏;杜明;成展;;原位生成法合成PET/纳米TiO_2复合材料——Ⅱ.复合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6 兰开东;孙宾;董卫卫;张瑜;陈彦模;朱美芳;翟丽鹏;马建平;杜明;成展;;原位生成法合成PET/纳米TiO_2复合材料——Ⅲ.双向拉伸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7 兰开东;孙宾;董卫卫;张瑜;陈彦模;朱美芳;翟丽鹏;马建平;杜明;成展;;原位生成法合成PET/纳米TiO_2复合材料——Ⅰ.复合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表征[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8 喻亮;;原位生成ZrB_2晶体弹性常数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媛原;原位生成含水TiO_2-分散微固相萃取用于环境及生物样品分析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叶兰兰;原位生成氢氧化镁对水溶液中木质素磺酸钠的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王茜茜;原位生成二氧化锰对水中微量重金属的去除效能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辛国英;PET合成过程中原位生成钛系化合物的研究及其应用探索[D];东华大学;2008年
5 娄柳柳;原位生成的高价碘化物在环醚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王海风;原位生成TiC颗粒增强ZA43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00年
7 张宏生;原位生成MoSi_2增强Si_3N_4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以及Si_3N_4-Mo_5Si_3复合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徐红彪;原位生成Mg_2Si颗粒增强Al-17%Si复合材料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9 田小明;原位生成Mg(OH)_2/Al(OH)_3凝固天然橡胶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10 王振轩;原位生成纳米SiO_2填充全水聚氨酯硬泡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63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6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