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研究CO等气体分子在金属掺杂氮化硼上的吸附特性
本文关键词:第一性原理研究CO等气体分子在金属掺杂氮化硼上的吸附特性
更多相关文章: 密度泛函理论 h-BN 吸附特性 CO催化氧化 反应机制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分子都被排入空气中,这些有毒物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CO作为其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无色、无味、有毒的特性,对环境危害很大,因此如何有效的消除CO是迫在眉睫的事。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催化氧化,因此寻找在低温条件下廉价高效的催化剂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O等若干气体小分子在金属掺杂的h-BN上的吸附特性,以及CO在金属掺杂的h-BN体系上的催化氧化反应,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小分子(CO,O_2,NO,SO_2,H_2,H_2S等)在Co掺杂的h-BN体系下的吸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Co的掺入可以改变BN的电子结构,掺杂原子周围电荷的重新分布导致CO,NO,SO_2,H_2S等气体分子主要吸附在Co及其近邻六元环的顶位。Co-BN对上述几种气体分子表现出了较好的吸附和活化特性,为气敏元器件和非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CO等相关能源设备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研究了CO在Co掺杂的h-BN的体系上的催化氧化。结果表明:对于LH机制,CO的催化氧化反应的第一步CO+O_2→CO_2+O,需要克服0.17 eV形成中间态OCOO,然后再克服0.55 eV的势垒分解成CO_2分子和O原子。最后第二个CO分子与剩余的O原子反应生成CO_2分子释放出去,反应势垒为0.16 eV。对于ER反应机制,整个反应的限速步为0.89 eV,与之相对应的反应过程是CO+O_2→CO_3。TER反应机制O_2是被吸附的两个CO分子活化然后与之生成中间态OCO-Co-OCO,这个机制的反应限速步是0.41 eV,对应于2CO(ad)+O_2→OCO-Co-OCO这一反应过程。3.研究了CO在Mn掺杂的h-BN体系上的催化氧化。结果表明:在ER机制下,该催化剂对CO的氧化反应的效果非常好,CO+O_2(ad)→CO_3(ad)需要克服能量势垒是0.16 eV,CO_3(ad)→CO_2(gas)+O(ad)所需的能量势垒是0.01 eV限速步的能量势垒只有0.19 eV。LH机制下的反应也比较容易发生,其限速步的能量势垒较ER机制比稍微大一些,是0.37 eV。TER机制下需要的最大是势垒是0.67 eV。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h-BN 吸附特性 CO催化氧化 反应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1;X7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11-17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18-28
- 2.1 绝热近似19-20
- 2.2 密度泛函理论20-23
- 2.2.1 Thomas-Fermi模型20-21
- 2.2.2 Hohenberg-Kohn定理21
- 2.2.3 Kohn-Sham方程21-23
- 2.2.4 交换关联项23
- 2.3 布洛赫定理和超原胞模型23-24
- 2.3.1 布洛赫定理23-24
- 2.3.2 超原胞模型24
- 2.4 密度泛函计算软件Dmol~324-25
- 2.5 表面模拟25
- 2.5.1 表面的表达25
- 2.5.2 模型25
- 2.6 过渡态的计算方法25-28
- 第三章 气体分子在BN催化剂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28-34
- 3.1 引言28
-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28-29
- 3.3 结果和讨论29-32
- 3.3.1 Co掺杂BN衬底模型29-30
- 3.3.2 O_2等气体分子在BN衬底上的吸附30-32
- 3.4 O_2等气体分子和BN衬底之间的电荷转移32-33
- 3.5 总结33-34
- 第四章 CO在钴(Co)掺杂六方氮化硼(h-BN)作为催化剂的衬底上的氧化反应34-42
- 4.1 前言34
- 4.2 理论方法34-35
- 4.3 结果与讨论35-41
- 4.3.1 Co在六方氮化硼上的掺杂35-37
- 4.3.2 气体分子O_2,CO,O和CO_2在Co-BNNS上的吸附37-38
- 4.3.3 CO的氧化反应路径38-41
- 4.4 总结41-42
- 第五章 CO在锰(Mn)掺杂的六方氮化硼(h-BN)作为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42-52
- 5.1 前言42
- 5.2 计算方法42-43
- 5.3 结果与讨论43-50
- 5.3.1 Mn在h-BN上的掺杂的几何结构及其稳定性43-44
- 5.3.2 气体分子CO,O_2, CO_2,和O在体系Mn BN上的吸附44-50
- 5.4 总结50-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璐璐;张东;杜良;谢云;吴涛;;某极低放填埋场土壤对Co吸附行为的初步研究[J];广州化工;2011年22期
2 甄开吉,毕颖丽,曹亚安,胥勃,陈维哲;CO在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上的吸附研究[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6年01期
3 陈明忠;;重油催化裂化装置CO余热锅炉节能技术改造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09期
4 索春光;赵晓光;张鹏;刘晓为;张宇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抗CO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贵金属;2008年03期
5 蒋旭红;涂伟萍;;沉淀聚合法制备窄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co-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功能聚合物微球[J];高分子学报;2009年01期
6 张德鹏;王志刚;孙勇;周明磊;;我国煤矿CO超限研究现状及趋势[J];煤矿安全;2013年04期
7 廖代正,姜宗慧,孙建业,王耕霖;轴上水配位的十四元六氮大环Co(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反常磁性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09期
8 许蓉珠,刘香段,吴庆和;气相色谱法分析~(60)Coγ辐照前后的白酒成分[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9年02期
9 刘贵仁;利用Co~(60)γ射线对小麦进行人工引变的初报[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2年08期
10 方华星;;CO变换催化剂的反应特性[J];小氮肥设计技术;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一例~(60)Co局部重度放射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王浩;黄乐平;邵琳;马盾;;用磺酸型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60)Co放射性废水的研究及应用[A];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一例~(60)Co局部重度放射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李峨山;王艳霞;陈超;;低密度无铬铁系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及性能测定[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蒋璐茜;季敬璋;吕建新;;浙江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COⅡ基因多态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崔月菊;杜建国;;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地震前后的CO异常[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苏瑛;杜瑜;;公共场所包房内CO、CO_2浓度调查与空气质量评估[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谢智中;曹军;方维海;;镍络合物催化还原CO_2生成CO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汤文岐;张艳;王彩凤;陈苏;;前端聚合快速制备聚(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羟丙酯)荧光纳米复合水凝胶材料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10 黄正宏;康飞宇;沈万慈;;CO/CO_2活化制备ACF及其孔结构[A];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庐;日研发高效滤除CO_(2)低成本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陈国兴;电厂烟气CO_(2)捕集工程为奥运增绿[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胡琪;食品级CO_(2)装置实现国产化[N];中国工业报;2004年
4 李承荣;太阳能生产水泥 可实现CO_(2)零排放[N];中国建材报;2012年
5 王芳;挪威:14年捕获1200万吨CO_(2)[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6 符祝慧;日本设CO_(2)经理文凭[N];中国环境报;2011年
7 记者 胡晓峰;GL推出CO_(2)指数范本[N];中国船舶报;2008年
8 龙 行;CO金枪鱼被判“死刑”[N];中国质量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晓岚 程宇婕 于欢;今年单位能耗和CO_(2)排放量均降3.7%以上[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叶子;CO_(2)高效利用翻开新篇章[N];中国化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集锦;和频光谱对CO在Pd单晶和纳米粒子上的吸附和催化氧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前;强变形加工Co基和Ti基先进合金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D];燕山大学;2016年
3 孙丰波;竹材Co~(60)γ射线辐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房玉真;纳米钙钛矿催化剂用于CO加氢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刘志刚;富氢气氛中CO选择氧化用纳米铜铈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龚磊;金属氧化物对铜铈催化剂富氢条件下CO优先氧化性能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7 沈悦欣;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对CO低温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薛卫东;CO和超临界CO_2钝化金属铀的原子分子机理[D];四川大学;2002年
9 张普;CO在贵金属电极表面吸附及氧化的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高正虹;CO催化偶联反应机理和杂质对催化剂活性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民;铈锆固溶体的制备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金柱;高电压(4.35V)锂离子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余蕊冰;富锂正极材料Li_(l.2)Ni_(0.13)Co_(0.13)Mn_(0.54)O_2的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连宝;亚微米/微米LiNi_(0.5)Co_(0.2)2Mn_(0.3)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欢欢;Pt基催化剂上CO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叶珊;La_(0.7)Mg_(0.3)Ni_(2.8)Co_(0.5)合金储氢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彭跃;大气污染物CO和NO_X清除—新型纳米多孔催化材料的合成[D];南昌大学;2015年
8 桂宏亮;正极材料LiMn_(1/3)Co_(1/3)Ni_(1/3)O_2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陈霞;~(60)Co-γ辐照处理对低温储藏糙米品质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刘桂林;新型铜互连阻挡层材料Co的CMP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9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7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