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C异质极板脉冲电
本文关键词: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对含铬工业废水中铬的去除及其效率的研究
【摘要】:水体中铬的主要存在形式为Cr6+和Cr3+,Cr3+是以阳离子形态存在,Cr6+通常以阴离子团的形态存在,在水中Cr3+和Cr6+分别占总铬的20%,80%左右。Cr6+的毒性是Cr3+的100倍,当Cr6+的摄入量超过0.1mg/L时将导致人中毒。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除铬方法,按其作用机理分类主要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电解还原法,其中化学沉淀法应用范围较广。本论文提出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处理含铬工业废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除铬机理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将其机理总结概括为“三效应”和“五过程”。开展了脉冲电压、作用时间、Fe2+加入量、占空比、电场周期对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铬的去除及其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分别从脉冲电压、作用时间、占空比三个方面对Cu-C、C-Cu、Cu-Cu三种不同极板材料的除铬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比了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和化学沉淀法除铬的治理成本。本论文研究发现:1.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的除铬效率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占空比的减小和Fe2+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最佳除铬工艺参数为:脉冲电压75V,周期30ms,占空比10%, mFeSO4·7H2O:mCr6+=1:1,作用时间4min,此时的铬的去除率高达99.92%。2.不同极板材料间存在电位差,顺电位差有利于铬的去除,逆电位差不利于铬的去除。3.处理1t含铬工业废水,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所需加入Fe2+的量最多为化学沉淀法的1/15,所需费用为化学沉淀法的1/3,处理时间为化学沉淀法的40%。本论文研究表明:用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除铬具有高效、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场 共沉淀 接触电位差 除铬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5
- 1.1 铬的分布和应用9-10
- 1.2 铬在水中的存在形式10-11
- 1.3 水体铬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现状11-14
- 1.4 铬的危害14-16
- 1.4.1 铬对人体的危害14-15
- 1.4.2 铬对水体的影响15
- 1.4.3 铬对植物的影响15-16
- 1.5 含铬废水处理方法概述16-22
- 1.5.1 物理法处理含铬废水16-18
- 1.5.2 化学法处理含铬工业废水18-20
- 1.5.3 生物法处理含铬废水20
- 1.5.4 电解还原法20-21
- 1.5.5 常见除铬方法对比21-22
- 1.6 选题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基础22-23
- 1.6.1 选题的意义22
- 1.6.2 选题的目的22
- 1.6.3 选题的工作基础22-23
- 1.7 研究遵循的原则及研究的具体内容23-24
- 1.7.1 研究遵循的原则23
- 1.7.2 研究的具体内容23-24
- 1.8 水样采集24-25
- 第二章 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除铬思路、机理的研究25-29
- 2.1 脉冲电场—共沉淀法的提出及其思路25
- 2.2 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除铬机理的研究25-28
- 2.2.1 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除铬会发生三个效应26-27
- 2.2.2 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除铬会经历五个过程27-28
- 2.3 脉冲电场法除铬的机理示意图28-29
- 第三章 研究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29-34
- 3.1 研究的实验方案设计29-31
- 3.1.1 研究的实验目的29
- 3.1.2 研究思路及实验方案29-30
- 3.1.3 影响除铬及其效率的因素的分析30
- 3.1.4 水样的选取30-31
- 3.2 实验仪器31-32
- 3.3 实验试剂32
- 3.4 实验方法32-34
- 3.4.1 Cu-C异质极板除铬的一般实验步骤32-33
- 3.4.2 测试步骤33-34
- 第四章 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除铬及其去除效率的实验研究34-42
- 4.1 不同作用时间对除铬效率的影响34-36
- 4.2 脉冲电压对除铬效率的影响36-38
- 4.3 占空比对除铬效率的影响38-39
- 4.4 脉冲电场周期对除铬效率的影响39-41
- 4.5 本章小结41-42
- 第五章 不同材料极板接触电位差对除铬效率影响研究42-52
- 5.1 不同极板材料不同峰值电压除铬效率的比较42-45
- 5.2 不同极板材料不同作用时间除铬的比较45-48
- 5.3 不同极板材料不同占空比除铬的比较48-50
- 5.4 负极材料为C时不同正极材料除铬效率影响的初步研究50-51
- 5.5 本章小结51-52
- 第六章 化学沉淀法与脉冲电场—共沉淀法除铬的比较研究52-60
- 6.1 化学沉淀法除铬实验研究52
- 6.2 脉冲电场—共沉淀法Fe~(2+)注入对除铬效率的实验研究52-57
- 6.3 两种除铬方法的比较分析57-58
- 6.3.1 两种除铬方法除铬效率对比57-58
- 6.3.2 两种除铬工艺成本概略比较58
- 6.4 小结58-60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60-62
- 7.1 总结60
- 7.2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60-61
- 7.3 下一步研究的建议61-62
- 参考文献62-68
- 附录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兰兰;耿延玲;;改进的共沉淀法制备铝酸锌超微颗粒[J];广州化工;2010年12期
2 V慈蕝-;朱尨云;;钍的分析化学 Ⅱ.用碘酸高铈共沉淀法分离痕量钍[J];化学学报;1964年04期
3 莫素珍,沈哲中;磷酸铋共沉淀法测定人尿中的钍[J];核技术;1980年04期
4 吴瑞林,胡玉莲;碲或硒共沉淀法分离金——阳极泥中金的测定[J];黄金;1988年05期
5 于德才,洪广言;共沉淀法制备铝酸镧超微粉末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1992年01期
6 张超武;李娟莹;;共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影响因素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S2期
7 栾伟娜;陈沙鸥;张永成;夏临华;李达;;共沉淀法制备ZrO_2-Al_2O_3-CeO_2的煅烧反应过程及物相表征[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8 郭凤瑜,田载雨;磷酸氢钙共沉淀法除去磷酸氢二铵中微量的铁和铅[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9 崔升;沈晓冬;林本兰;;液相共沉淀法制备铁酸锰纳米粉[J];无机盐工业;2006年01期
10 池东淳;酸消化~铁共沉淀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锗[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萍;;共沉淀法超精细陶瓷微粉制备与烧结[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娄向东;田圣军;苏耀峰;;镍酸镧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气湿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 任建新;郭孝东;钟本和;方为茂;;共沉淀法制备LiFePO_4/C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董博;张溪文;翁文剑;杜丕一;赵高凌;沈鸽;韩高荣;;共沉淀法提高制备Bi-YIG粉末反应活性的机理研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郑春满;肖静;韦永滔;郭宇杰;谢凯;;Cu_xIn_yGa_zO_n纳米粉体的共沉淀法制备与表征[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赖华生;许武;王晓君;谢宜华;狄卫华;陈宝玖;;共沉淀法制备Y(P,V)O_4:Eu~(3+)荧光粉及其真空紫外光谱特性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7 李玉林;;共沉淀法研制蓝色长余辉发光体[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8 刘浩文;唐定国;李襄宏;张炳广;杨汉民;;共沉淀法合成尖晶石NiFe_2O_4[A];2010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德;沈容;韦世强;陆坤权;;La-Ti-O体系电流变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边历峰;焦正;刘锦淮;;喷射共沉淀法制备纳米CoFe_2O_4及其结构表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黎雯;类水滑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对双酚A的催化降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董玮利;稀土掺杂磷酸镧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3 Mya Theingi;[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申申;液相法制备LiFe_(1-x)V_xPO_4/C粉体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黄年花;Fe_3O_4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杜芳;锂电池Li-Ni-Co-Mn-O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朱华;层状Li[Li_(0.2)Mn_(0.54)Co_(0.13)Ni_(0.13)]O_2 正极材料合成和磷酸锰锂表面修饰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邢云;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景红;负膨胀ZrW_2O_8粉体制备方法的对比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
7 曹珊珊;氧化铁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李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制备及掺杂改性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9 姜浩;Cu-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共沉淀法对含铬工业废水中铬的去除及其效率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庞秀江;共沉淀法制备铈基储氧材料及其性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87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8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