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仪征市水环境容量计算与总量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18:12

  本文关键词:仪征市水环境容量计算与总量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仪征市 河流水环境容量 水质标准 水质模型 总量控制


【摘要】:环境容量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在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要求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要被限制在环境容量或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因此,水环境容量研究是编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水环境保护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在水质目标提高的基础上,对仪征市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进行较全面的调研和分析,选取、建立适当的水质数学模型,对仪征市主要河流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并对水环境总量控制及内河污染削减措施进行研究分析。考虑水质目标的改变,对仪征市水环境容量进行新的核算,对总量控制及环境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河流水文特性,不同河流选定满足其适用条件的水质模型,其中长江仪征段参考已有成果,选用一、二维联解的非稳态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内河根据不同河流表现出的不同水文特性以及排污口差异,对各河流进行一维稳态模型的推导和求解。长江仪征段由Ⅲ类水标准提高到Ⅱ类,对两个排污口计算环境容量;主要内河除按现状水质目标计算环境容量外,也按照提高至Ⅲ类水标准计算。此外,还考虑实康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移情况,计算长江两个排污口合并为一个排污口后的环境容量。长江仪征段有两个排污口,计算结果表明,由Ⅲ类水标准提高到Ⅱ类后,污染带长为1000m、800m和500m时,COD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1344 t/a、10134t/a和7900 t/a;氨氮的环境容量分别为377.7t/a、337.4t/a和263.1t/a;实康污水厂排污口上移,两个排污口合并为一个排污口后,污染带长2000m、1000m和800m时,COD的环境容量分别为8504t/a、5970 t/a和5334 t/a;氨氮的环境容量分别为282.7t/a、198.8t/a和177.6t/a。本文对仪征市内河现有的主要排污口进行概化,得到概化排污口。以10%、25%、50%、75%和90%五种不同流量保证率核算水环境容量,仪征市内河COD总环境容量分别为23320.44t/a、6849.03t/a、23320.44t/a、6849.03t/a、3309.38t/a;氨氮总环境容量分别为8882.79t/a、4934.61t/a、1665.77t/a、495.18t/a、242.16t/a。内河水质提高到Ⅲ类标准后,在90%流量保证率下,仪扬河、胥浦河、龙河、沿山河和仪城河的COD总环境容量分别为2652.96t/a、341.53t/a.165.68t/a、50.63t/a、98.58t/a;氨氮的总环境容量分别为188.30t/a、32.57t/a、13.61t/a、6.52t/a、1.16t/a。2014年,仪扬河、胥浦河、龙河、沿山河和仪城河的COD剩余环境容量分别为389.47t/a、-533.03t/a、-81.33t/a、-120.55t/a、89.26t/a;氨氮的剩余环境容量分别为-85.15t/a、-12.97t/a、2.63t/a、3.39t/a、-0.27t/a; 2020年,仪扬河、胥浦河、龙河、沿山河和仪城河的COD剩余环境容量分别为980.45t/a、-307.66t/a,-11.86t/a、-161.48t/a、90.96t/a;氨氮的剩余环境容量分别为-51.72t/a、-31.74t/a、-0.22t/a、3.09t/a、-0.75t/a。从剩余环境容量计算结果来看,大部分内河的剩余环境容量已经出现负值,说明在现状污染物排放条件下,河流水质已经被污染,超过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水质标准。若要使剩余环境容量为负值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就应削减现状污染物的排放量。本文与相关文献相比,考虑了污染源的变动及水质目标的改变,重新进行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及污染源现状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的水环境容量更小,COD环境容量减少了9421.92t/a,氨氮环境容量减少了267.48t/a,并核算了长江排污口合并后的环境容量为排污口合并前的75%,表明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文利用此次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从环境容量角度分析仪征市未来COD和氨氮的发展空间。根据水环境容量和现状排放量的差值分析内河需要削减污染物的量,研究内河污染物削减措施,提出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管理要求。并研究分析仪征市近阶段实施的活水工程能否满足内河水质要求,有效改善河流环境,对进一步做好活水工程运转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切实保护好仪征市河流水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仪征市 河流水环境容量 水质标准 水质模型 总量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 水环境容量概念10-11
  • 1.3 国内外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11-13
  • 1.4 水质模型简述13-14
  • 1.5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14-15
  • 1.6 水环境容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15-18
  • 第2章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8-22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18-19
  • 2.2 本文创新之处19
  • 2.3 技术路线19-22
  • 第3章 区域概况与水污染源调查分析22-32
  • 3.1 区域概况22-24
  • 3.2 水污染源调查分析24-30
  • 3.2.1 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24-25
  • 3.2.2 水污染源现状调查25-29
  • 3.2.3 污染源汇总29-30
  • 3.3 本章小结30-32
  • 第4章 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研究与建立32-46
  • 4.1 计算方法32
  • 4.2 排污口概化32-35
  • 4.3 模型选取与建立35-44
  • 4.3.1 长江35-38
  • 4.3.2 内河38-43
  • 4.3.3 水质模型的确定43-44
  • 4.4 本章小结44-46
  • 第5章 污染物背景浓度与模型计算参数分析46-60
  • 5.1 污染物背景浓度分析46-53
  • 5.1.1 长江46-48
  • 5.1.2 内河48-53
  • 5.2 环境容量计算参数的确定53-59
  • 5.2.1 长江53-55
  • 5.2.2 内河55-59
  • 5.3 本章小结59-60
  • 第6章 长江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60-66
  • 6.1 2个概化排污口60-63
  • 6.2 长江排污口上移63-65
  • 6.3 本章小结65-66
  • 第7章 内河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66-80
  • 7.1 水质目标提高66
  • 7.2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66-78
  • 7.2.1 总环境容量计算结果66-71
  • 7.2.2 剩余环境容量计算结果71-78
  • 7.3 本章小结78-80
  • 第8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80-92
  • 8.1 总量控制分析80-84
  • 8.1.1 水质目标改变前后环境容量对比80-81
  • 8.1.2 环境容量与现状排放量比较81-83
  • 8.1.3 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目标的比较83-84
  • 8.2 内河水环境容量分析与活水工程84-90
  • 8.2.1 内河污染物削减量分析84-85
  • 8.2.2 内河环境治理措施85-90
  • 8.3 本章小结90-92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92-94
  • 9.1 主要结论92-93
  • 9.2 建议93
  • 9.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93-94
  • 参考文献94-100
  • 附图100-104
  • 致谢104-10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105-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凯;安庆市水环境容量现状及核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李宏明;姚凤;;淮河蚌埠段水环境容量的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彭进平;逄勇;李一平;;湛江市区域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6期

4 彭新德;孙书洪;;水环境容量资源评价及最适度利用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李蜀庆;李谢玲;伍溢春;胡雪飙;;我国水环境容量研究状况及其展望[J];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03期

6 方国华;于凤存;曹永潇;;中国水环境容量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7 万肖利;于建利;刘菁;;水环境容量调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5期

8 张昌顺;谢高地;鲁春霞;;中国水环境容量紧缺度与区域功能的相互作用[J];资源科学;2009年04期

9 范俊;郭栋生;郝永红;白怡敏;;滹沱河山西段水环境容量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10 王健;;淮北市地表水环境容量利用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文秀;周孝德;;汾河流域水环境容量的计算[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2 郭梅;许振成;彭晓春;张恒军;;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3 杨桐;杨常亮;毛永杨;;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姜欣;许士国;练建军;孟庆国;;北方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与计算[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陈斌斌;;沙溪三明段水环境容量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6 叶碎高;郑世宗;;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7 王海花;高洁;;湖州凤凰洲示范区水环境容量计算[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8 王勇;陈伟亚;;江汉平原河网区水环境容量价值的初步研究——以湖北省某市水环境容量价值的计算为例[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9 王刚;吴楠;齐s,

本文编号:590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90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e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