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三江源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三江源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摘要】:三江源湿地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近年来源区出现大量生态问题,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引起广泛关注。本课题以三江源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年与2013年两期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ENVI软件和ArcGIS软件逐步完成NDVI的提取及湿地类型划分,利用Fragstats软件完成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并分析其景观格局动态,最后,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活力-组织力-弹力-生态系统服务体系,评估湿地生态健康状况,为相关部门开展生态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比不同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针对NDVI特征及其公式构建决策树体系完成湿地类型划分,最终获得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陆生植被和纯水体五个斑块类型。经验证,该分类方法所获结果与青海省林业规划院所提供官方数据相吻合,误差低于15%。分别计算源区1990年与2013年景观格局指数,从类型、斑块和景观三个层面分析三江源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类型层次上,湖泊湿地面积约为景观总面积的80%,占据主导地位,且相对1990年,其面积增加约2.5%,优势度增加,河流湿地面积增加约1.3%,而沼泽湿地与陆生植被面积分别减少43%与72%;另一方面,五个斑块类型聚合度指数均大于70,说明源区同种斑块聚合程度较高。斑块层次上,基于湖泊湿地类型的优势地位,筛选典型湖泊开展斑块分析,结果表明湖泊多呈现健康性增长趋势,其中以鄂陵湖面积增加7.43%,周长增加76.3%最为显著。景观层次上,总面积增加约7.31%,说明湿地面积增大,水量增多;最大斑块指数保持稳定,说明源区优势斑块明显;其余指数均在小范围内波动,其中,斑块密度有增加趋势,蔓延度指数有降低趋势,说明景观中破碎度增加,且缺乏连通性;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景观在斑块组成方面趋于均衡性发展。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方面开展三江源区生态健康评价。空间尺度上,以2013年为例,黄河源区扎陵湖鄂陵湖保护分区处于亚健康(4.02)状态,冬给措纳保护分区处于健康(6.91)状态;长江源区东仲保护分区处于健康(6.57)状态;澜沧江源区当曲保护分区处于亚健康(4.25)状态,果宗木查保护分区处于亚健康(4.33)状态。时间尺度上,以黄河源区扎陵湖鄂陵湖为例,其中湖泊湿地1990年与2013年分别处于很健康(8.47)和健康(7.99)状态;河流湿地两年均处于亚健康(4.17和4.18)状态;沼泽湿地两年均处于亚健康(均为4.34)状态;陆生植被两年均处于亚健康(5.98和4.96)状态;纯水体两年均处于亚健康(4.17和4.11)状态。综上所述,澜沧江流域生态健康值低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且河流湿地、沼泽湿地、陆生植被和纯水体四个斑块类型均处于亚健康状态。总之,三江源区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大量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提高源区活力的基础上,控制畜牧放养强度和时间,恢复草类生产力,面对湖泊、河流面积增长,蓄水量增加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
【关键词】:影像分类 景观格局 生态健康评价 NDVI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7
- 1.2.1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12-16
- 1.2.2 生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16-17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17-20
- 1.3.1 技术路线18-19
- 1.3.2 研究内容19-20
- 2 试验与方法20-24
- 2.1 研究区概况20-21
- 2.1.1 地理位置20
- 2.1.2 地质地貌20
- 2.1.3 气候条件20
- 2.1.4 水文条件20-21
- 2.1.5 人口经济状况21
- 2.2 研究方法21-24
- 2.2.1 研究数据获取21
- 2.2.2 基于NDVI信息分布的湿地斑块化21
- 2.2.3 景观格局指数的提取与景观格局动态分析21-23
- 2.2.4 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3
- 2.2.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健康性评价23-24
- 3 三江源区湿地类型斑块化24-36
- 3.1 遥感影像预处理与NDVI的提取24-26
- 3.2 源区子流域地理信息提取26-30
- 3.2.1 流域河网提取26-28
- 3.2.2 保护分区划分28-29
- 3.2.3 保护分区三维影像获取29-30
- 3.3 湿地类型斑块化30-35
- 3.3.1 区域斑块化30-31
- 3.3.2 纯水体、纯植被与水体植被交错地带分类31-32
- 3.3.3 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的提取32-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4 三江源区景观格局分析36-46
- 4.1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36-37
- 4.2 斑块层次上的指数分析37-39
- 4.3 类型层次上的指数分析39-43
- 4.4 景观层次上的指数分析43-45
- 4.5 本章小结45-46
- 5 三江源区生态健康评价46-59
- 5.1 三江源湿地生态健康现状评价46-54
- 5.1.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46-48
- 5.1.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分级48-49
- 5.1.3 生态健康评价指标权重计算49-50
- 5.1.4 三江源区生态健康现状评价50-54
- 5.2 三江源湿地时间尺度上生态健康评价54-57
- 5.2.1 时间尺度上生态健康评价54
- 5.2.2 斑块类型层次上关键影响因子分析54-57
- 5.3 本章小结57-59
- 6 结论与展望59-62
- 6.1 结论59-60
- 6.2 本文创新点60
- 6.3 展望60-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洲;;盘锦市景观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11期
2 ;景观[J];环境;1995年09期
3 何晓蓉,李辉霞,周红艺,陈峰云;我国山地城镇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4 哈斯巴根,肖笃宁;内蒙古额济纳蒙古族荒漠景观多样性传统知识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5 张清雨;白红英;孙华;张善红;高翔;;近30年秦岭东西两县区森林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6 赵全勇;孙艳玲;王中良;;城市化进程中天津城市热岛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7 吝涛;薛雄志;崔胜辉;石龙宇;;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海岛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8 李祥;王心源;张广胜;夏林益;何慧;;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芜湖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1期
9 许申来;周昊;;景观“源、汇”的动态特性及其量化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6期
10 甘永洪;罗涛;张天海;张婷;邱全毅;;城乡视听景观的变化及其对认知评价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滨章;李婷婷;;从《欧洲景观公约》看我国景观的安全与保护[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2 赵洁;林箐;;对当代纪念性景观“纪念性”表达的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捷;唐文跃;张宏磊;;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现象的测量[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李露;谢冶凤;张玉钧;;村镇景观乡土性特征探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邱斓俊;裘鸿菲;;重构城市“绿色”网络——废弃铁路景观的更新设计[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青;胡玉敏;陈玲;陈志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拜泉农田林网景观宏观布局空间表达与定量辨识[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9 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10 谢苗苗;王仰麟;;景观类型的热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深圳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凌翌;未来五年把龙泉山脉装扮成一条景观风景带[N];成都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爽;让绿色成为今日社区的主题[N];中国花卉报;2003年
3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 尤再健 王兴达;城市街角景观设计初探[N];中国花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洋;基于RS和GIS的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2 余洋;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邓荣根;森林声景观品质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丽媛;基于目标系统的景观策划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郭文华;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卫平;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李艳菊;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及传统聚落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淑娟;帽儿山地区森林景观动态过程及景观生态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顾凤霞;生态城市用地格局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有效种群容量下景观格局及尺度对景观遗传模拟影响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彬;成都平原乡村酒店建筑与景观融合的设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刘爱芝;村镇景观的形成条件与保护[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年
4 王环杰;基于RS的西宁市森林景观动态格局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文丽;现代密集型别墅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杨勉;基于声音景观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罗超;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都江堰壹街区棕地景观优化及再生设计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驰;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雕塑景观场所效应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华尹;城市既有社区康复性景观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吴楠;景观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及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8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9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