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20:25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红线 法制保障 生态整体性 越线责任 差异化管理


【摘要】:云南肩负着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任务,生态系统的健康良好直接关系到整个西南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近年来云南省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各地环境案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遏制生态退化成为当前云南环境工作的重心所在。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层面筑牢生态红线,为环境资源休养生息争取宝贵时间。生态红线是生态安全、公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法治的红线。如何用法制保障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让各类环境要素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是摆在党和国家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摆在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云南省生态红线工作于2013年全面展开,但由于缺乏制度引导和保障,各地遭遇了划定落实困难、监管主体缺位、监测预警制度不完善、越线行为追责不明等法律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当前环境现状及管理问题为着眼点,分析了长期以来云南省环境管理制度领域的种种障碍性问题,并在总结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云南实际,尝试着对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的五大重点制度提出完善建议。全文由绪论和四章正文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提出了问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以及研究展望等。第二部分阐述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的法制需求。即:用法律制度保障云南省生态红线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首先分析了现阶段云南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次对生态红线管理的缘起与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由此提出:区域保护比单一环境要素的保护更加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生态红线管理正是这种新型环境管理模式的产物。之后阐明法制在云南生态红线管理中的基本功能,包括为生态红线划定提供法律程序、为生态红线落地提供法制保障、为越线责任追究提供法律依据。第三部分重点梳理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的基础。从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制度三方面提取与生态红线管理相关的理论,并对当中符合云南情况的内容进行客观审视,为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寻找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政策推动是生态红线法制发展的直接动力;守住生态红线,需要法律作保障。第四部分分析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制度与理念不匹配。比如监管制度违背了生态整体理念;第二,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划定、监管制度,以及越线责任追究制度内容延展性不够等;第三,制度运行不顺畅。新制度与旧制度不能实现良好衔接。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成为云南生态红线管理中的障碍性问题。第五部分是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的完善建议。本部分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对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提出一些法制完善建议。基本观点有:树立科学合理的环境法制观,实现对云南生态红线管理法制理念的创新。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的法制体系。通过对环境执法、政绩改革提出要求,保障云南生态红线管理的制度实施。
【关键词】:生态红线 法制保障 生态整体性 越线责任 差异化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一、绪论9-21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9-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0-15
  •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5-17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18
  • (五) 主要创新与研究展望18-21
  • 二、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的法制需求21-33
  • (一) 云南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1-24
  • (二) 生态红线管理的缘起与概念界定24-27
  • (三) 法制在云南生态红线管理中的基本功能27-33
  • 三、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的基础33-47
  • (一) 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政策文件梳理33-37
  • (二) 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立法概览37-42
  • (三) 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的主要制度42-47
  • 四、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的制度缺陷47-55
  • (一) 制度理念不匹配47-50
  • (二) 制度体系不健全50-52
  • (三) 制度运行不顺畅52-55
  • 五、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的完善建议55-71
  • (一) 创新云南生态红线管理的法制理念55-57
  • (二) 健全云南生态红线管理的制度体系57-66
  • (三) 保障云南生态红线管理的制度实施66-71
  • 结论71-73
  • 致谢73-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成敏,艾南山,姚建,罗文锋;西南生态脆弱区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2 王永莉;;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四川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6期

3 尹建锋;仇高喜;;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J];神州;2013年30期

4 侯东民;;关于解决西部贫困及生态问题的建议[J];环境保护;2006年08期

5 乔波;严贤春;;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治理恢复模式调查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10期

6 侯东民;;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展望[J];世界环境;2010年04期

7 李芹;;生态脆弱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2年06期

8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宋崇真;周玉华;;生态脆弱区保护立法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许德林,徐俊;生态脆弱区春季风沙成因及防治——以黑龙江西南部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延军平;;论生态义务[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杝紫娥;;花东纵谷北段生态脆弱区与土地利用关系[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3 周小珊;刘宁薇;杨森;;辽西生态脆弱区下垫面变化对夏季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姚孝友;;淮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5 伍黎芝;;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狄国忠;;生态移民是破解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的科学之道[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杨林泉;罗琼;陈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脆弱性与资源利用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8 董锁成;刘桂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边;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记者 高月英;云南生态“牵一发而动全国”[N];云南政协报;2011年

3 ;凝心聚力共建生态强省[N];安徽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张厚新 通讯员 高奇;化工名城的生态谋略[N];淄博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何苗;“应考虑生态脆弱区人口移民”[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6 记者 梁嘉琳;三部委严禁重点生态功能区违规开发[N];经济参考报;2013年

7 记者 李杨;我区两大型生态环保项目通过论证[N];新疆日报(汉);2013年

8 记者 王薇薇 通讯员 薛德友;内蒙古生态气象亮点频现[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牛海;从“生态立省”到“生态强省”[N];安徽经济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杨毅;甘肃团建议国家给予生态补偿[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宗潭;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飞;基于生态系统功能多重属性的森林生态服务提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洪富艳;中国生态功能区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孔庆云;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有斌;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玉泽;生态红线视域中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祗坤;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红线划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孟强;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4 姚钰清;苏州市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5 郑婷婷;高平市生态功能保护体系及区域划定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尹诗萌;西北典型水土保持生态脆弱区划分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李媛媛;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璇;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兰岚;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及其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杨锦滔;长沙市生态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01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01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a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