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株Pseudomonas sp.ZXY-1同步去除阿特拉津和氨氮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菌株Pseudomonas sp.ZXY-1同步去除阿特拉津和氨氮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seudomonas sp 阿特拉津 氨氮 农业面源污染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近年来对农药化肥大量的使用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加剧,带来严重的环境风险,尤其是氨氮超标问题,已经成为地表水严重超标的重要面源污染物。面源污染的治理问题已引起政府及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由于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绿色、无公害、投资成本低等特点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进而成为近年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但是,自然条件下,伴随着农业生产过程,农药(大本地区使用阿特拉津)和肥料污染往往同时存在,阿特拉津等生物妨害性农药因其对生物菌剂的生物毒性作用,可导致生物方法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效率降低。因此,急需筛选出耐受阿特拉津毒性,同时可去除氨氮的菌株,用以提高面源污染净化效率。本文成功筛选出一株可同时去除阿特拉津和氨氮的高效菌株,阐述了运用高效菌种的方法来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从而实现农业面源污染中污染物的同步去除。本研究中所用菌株是从吉林化工有限公司农药厂受污染污泥中分离得到,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sp.ZXY-1,并对该功能菌株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鉴定,对其进行了培养驯化,观察其对农田退水中的农药阿特拉津及氨氮的去除情况。本实验菌株Pseudomonas sp.ZXY-1对阿特拉津去除效果较好,并对其去除阿特拉津最适条件进行探索,故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p H值,不同摇床转速,不同阿特拉津初始浓度等的条件下探究其去除阿特拉津及氨氮的效果,并比较在不含阿特拉津条件下菌株对氨氮的去除效能,经验证该功能菌株对阿特拉津去除效果显著,对氨氮去除效率有待提升,故为进一步提高该功能菌株的氨氮去除效能,在各个单因素(不同温度、不同p H值、不同摇床转速、不同C/N)的基础上设计五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并对比阿特拉津存在与否条件下功能菌株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差异性,对氨氮去除效能进行进一步提升,经响应面实验优化后,该功能菌株对氨氮去除效能有显著提升,本研究所得结果如下:本研究结果表明,菌株Pseudomonas sp.ZXY-1在温度为30oC时,p H为7.0,摇床转速为150r/min,农药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为100mg/L-200mg/L的条件下菌株对阿特拉津去除效率最优且最高可达99%;在不含农药阿特拉津情况下,当温度为30oC,p H为9.0,摇床转速为150r/min,C/N为15时菌株Pseudomonas sp.ZXY-1对氨氮的去除效率可达最大,最大降解率可达96%;在含有阿特拉津的情况下,在p H=8.0,T=32℃,摇床转速=150r/min时,C/N=10,葡萄糖为碳源时,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76.25%。本文通过运用高效微生物方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实现了运用单一纯种微生物同步去除农业面源污染中的阿特拉津,氨氮等污染物的可能,本研究较其他研究创新处即在于运用单一纯种菌株可实现农药阿特拉津及氨氮的同步去除,为利用微生物方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Pseudomonas sp 阿特拉津 氨氮 农业面源污染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X52;X5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课题背景10
- 1.2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与研究进展10-13
- 1.2.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概述10-11
- 1.2.2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11-12
- 1.2.3 农业面源污染常规治理措施12-13
- 1.3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概述13-16
- 1.3.1 微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14-15
- 1.3.2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5-16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19
- 1.4.1 课题来源16
- 1.4.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16
- 1.4.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19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19-25
- 2.1 实验材料19
- 2.1.1 实验仪器19
- 2.1.2 实验中所用污泥样品来源19
- 2.2 实验方法19-25
- 2.2.1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19-20
- 2.2.2 阿特拉津及氨氮同步去除菌的富集、筛选及鉴定20-22
- 2.2.3 微生物个体形态观察方法22-23
- 2.2.4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23
- 2.2.5 生长曲线测定方法23
- 2.2.6 对菌株生长条件进行探索23-25
- 第3章 同步去除阿特拉津与氨氮功能菌的筛选及鉴定25-33
- 3.1 引言25
- 3.2 功能菌种的筛选25-27
- 3.2.1 功能菌种的初筛25-27
- 3.3 功能菌种的特征27-29
- 3.3.1 功能菌的生长与去除特征27-29
- 3.3.2 功能菌的形态学特性29
- 3.4 功能菌的生理生化特性29-30
- 3.5 功能菌株 16SRDNA测序的鉴定30-31
- 3.6 本章小结31-33
- 第4章 功能菌同步去除阿特拉津和氨氮的条件探索33-45
- 4.1 引言33
- 4.2 培养条件对功能菌去除阿特拉津效率的影响33-37
- 4.2.1 p H值对功能菌去除阿特拉津效能的影响33-34
- 4.2.2 温度对功能菌去除阿特拉津效率的影响34
- 4.2.3 摇床转速对功能菌去除阿特拉津效率的影响34-35
- 4.2.4 不同阿特拉津初始浓度对功能菌去除阿特拉津效率的影响35-37
- 4.3 培养条件对功能菌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37-43
- 4.3.1 pH值对功能菌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37-38
- 4.3.2 温度对功能菌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38-40
- 4.3.3 摇床转速对功能菌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40-41
- 4.3.4 C/N对功能菌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41-43
- 4.4 本章小结43-45
- 第5章 功能菌同步净化阿特拉津及氨氮的效能研究45-61
- 5.1 引言45
- 5.2 不含阿特拉津情况下功能菌株对氨氮去除率的条件优化45-53
- 5.2.1 无阿特拉津条件下氨氮去除条件优化45-48
- 5.2.2 无阿特拉津条件下各个因素交互效应分析48-53
- 5.3 有阿特拉津情况下功能菌株对氨氮去除率的条件优化53-60
- 5.3.1 有阿特拉津条件下氨氮去除条件优化53-55
- 5.3.2 无阿特拉津条件下各个因素交互效应分析55-60
- 5.4 本章小结60-61
- 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录68-70
- 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70-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菊,朱鲁生,王军,孙瑞莲,林爱军;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年04期
2 徐士霞,姚春生,苑宇哲,刘志君,李旭东,王跃招;除草剂阿特拉津溶液中弹琴蛙(Rana adenopleura)蝌蚪的微空间分布[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2期
3 邓建才;蒋新;王代长;卢信;郜红建;王芳;;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行为及其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4 刘春;黄霞;王慧;;基因工程菌对阿特拉津的生物转化及其影响因素[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1期
5 舒小琼;周博;栾新红;刘梅;姜丽;;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雄性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01期
6 李平;赵国庆;岳增连;樊定艳;黄杉生;;阿特拉津在金纳米通道中的迁移特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刘伯林,岳绍先,胡乃璧,李小兵,翟文学,李诺,朱荣焕,朱立煌,毛大璋,周佩珍;龙葵阿特拉津抗性基因向大豆叶绿体基因组的转移及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J];科学通报;1988年19期
8 毛大璋,刘伯林;利用荧光诱导动力学鉴定导入大豆的抗阿特拉津基因的表达[J];植物学通报;1988年01期
9 张静;庞然;段林;张承东;;土壤吸附态阿特拉津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年10期
10 蔡宝立,黄今勇,石建党,张心平,刘海,朱昌寿;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学钰;姜桂兰;刘广民;廖资生;;阿特拉津除草剂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苑宇哲;王跃招;;阿特拉津对两栖类的作用效应研究进展[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志贤;王艳;房彦军;周焕英;王涛;王红勇;;检测阿特拉津和罂粟碱的蛋白芯片技术研究[A];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全国首届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栾新红;张媛媛;沈庆丰;刘明春;;维生素E对小鼠抗阿特拉津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塔娜;高占启;何忠;孙成;;饮用水源水中阿特拉津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红林;张淑贞;武耐英;;菌根、菌丝体分室中阿特拉津降解及土壤微生物变化[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超兰;徐建明;;阿特拉津污染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外源有机无机物质响应的动态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何日安;田霆;曾绍;;超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特拉津的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张满成;王梦乔;周庆;李爱民;;磁性吸附材料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研究[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陈建军;张坤;祖艳群;李元;;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修复作用[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肯尼(ERINLE, Kehinde Olajide);阿特拉津对狼尾草幼苗的毒理学效应和外加Ca~(2+)对其缓解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安德丽(Shahla Andleeb);运用节杆菌株DNS10的阿特拉津生物修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推测[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3 邢厚娟;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鲤鱼毒理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娜;地下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岙;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威;阿特拉津对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影响评价及毒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欧晓霞;腐殖酸及其不同级分和铁的络合物对阿特拉津光降解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胡江;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胡二丹;基于微孔矿物吸附耦合微波诱导降解的水体中阿特拉津去除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明竹;芦苇-AMF共生系统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及其降解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姚金忠;阿特拉津及其光解产物三聚氰酸的电子束辐照降解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王辰;黑龙江省农田阿特拉津残留土壤AM真菌多样性[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李季泽;阿特拉津胁迫下苜蓿菌根转录组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曹美珠;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和淋溶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4年
6 南超;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在黑土中定殖能力与基因表达情况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廖云燕;利用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去除水中阿特拉津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朱丹;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协同载钛活性炭纤维去除水中敌草隆和阿特拉津[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吴劏劏;生物炭增强土壤吸附阿特拉津的作用及机理[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杨阳;纳米金修饰SPR传感器直接检测阿特拉津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08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0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