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铀矿区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重金属富集植物筛选

发布时间:2017-08-07 18:21

  本文关键词:铀矿区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重金属富集植物筛选


  更多相关文章: 重金属 ICP-AES分析法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摘要】: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与当今人类面临的粮食安全、森林资源和环境等许多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极其匮乏,而采矿活动及其废弃物的排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我国铀矿冶工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先后建成了十多个铀尾矿库,数量巨大的含铀尾矿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害。由此,铀尾矿库的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的植被修复已是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植被修复是指植物通过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把重金属从土壤中移除。根据富集系数把修复植物分为两类:重金属富集植物和潜在重金属富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即富集系数大于1的植物被称为重金属富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但富集系数接近于1的植物被称为对重金属有较强提取能力的潜在重金属富集植物。本文以某铀矿区厂房周边、废渣地、尾矿坝采集的土壤、水体和植物为研究对象,用室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采集铀矿区的优势植物,进行植物鉴定;用ICP-AES分析法对土壤、水体和植物进行重金属U、As、Cd、Cr、Cu、Ni、Pb和Zn含量测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α=0.05。数据经正态分布检验,用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比较矿区不同区域土壤、水和不同种类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的差异性;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土壤、水和植物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并根据单因素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污染指数法对土壤和水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考虑重金属元素的国家背景值,根据富集系数、转运系数和根系滞留率筛选出重金属富集植物和对重金属有较强提取能力的植物。结论如下:(1)厂房周边、废渣和尾矿坝土壤均是重金属的重度污染区,污染程度为尾矿坝厂房周边废渣。厂房周边、废渣和尾矿坝土壤均是U和Cd的重度污染区,是Pb和Zn的污染区;厂房和废渣还受Cu的污染;尾矿坝还受As的污染。(2)厂房周边、废渣和尾矿坝水体均是重金属的重度污染区,污染程度为废渣地水体厂房周边水体尾矿坝水体。厂房周边、废渣和尾矿坝水体均是U的重度污染区;废渣水体还受Cd、Ni和Zn的污染;尾矿坝水体还受Cr的污染。(3)大狗尾草是As、Cu、Ni、Pb和Zn的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U有较强的提取能力;鸭跖草是As、Cu和Ni的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Pb和Zn有较强的提取能力;一年蓬是As和Cu的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Zn有较强的提取能力;井栏边草是As、Cu和Pb的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U和Zn有较强的提取能力;马兜铃是As和Cu的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Zn有较强的提取能力;牛筋草是As、Cu和Zn的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U和Cd有较强的提取能力;商陆是Cu的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Pb和Zn有较强的提取能力;大狼把草是Cu的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Cd有较强的提取能力;水蓼和五节芒是Cu的富集植物。(4)厂房周边、废渣和尾矿坝土壤的Zn与U、Cd、Pb、Ni、As和Cu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Cu和U、Cd、Pb、Ni和Zn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由此推测可以通过提高植物对Cu、Zn的吸收,促进植物对U、Cd、Pb、Ni和As的吸收。总之,植物从土壤中提取和富集重金属元素能够极大地提高植被修复效率,有利于土壤的净化。
【关键词】: 重金属 ICP-AES分析法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53;X173;X5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研究综述9-19
  • 1.1 铀矿开发与环境污染9-11
  • 1.1.1 重金属污染9-10
  • 1.1.2 铀污染的危害10-11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11
  • 1.3 土壤污染的修复方法11-15
  • 1.3.1 植物修复技术11-13
  • 1.3.2 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13-14
  • 1.3.3 超富集植物14
  • 1.3.4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14-15
  • 1.4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及铀污染的研究现状15-17
  • 1.4.1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15-16
  • 1.4.2 植物修复铀污染的研究现状16-17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17-18
  • 1.5.1 研究意义17-18
  • 1.5.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18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8-19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19-26
  • 2.1 铀矿研究区概况19
  • 2.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19-24
  • 2.2.1 铀矿区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19-20
  • 2.2.2 仪器与试剂20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20-23
  • 2.2.4 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23-24
  • 2.3 数据处理24-25
  • 2.3.1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24
  • 2.3.2 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24
  • 2.3.3 植物重金属含量显著性差异24
  • 2.3.4 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筛选24-25
  • 2.4 技术路线25-26
  • 第三章 铀矿区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26-37
  • 3.1 前言26
  • 3.2 材料与方法26
  • 3.2.1 仪器与试剂26
  • 3.2.2 铀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26
  • 3.2.3 铀矿区水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26
  • 3.3 结果与分析26-35
  • 3.3.1 铀矿区土壤和水重金属污染状况26-29
  • 3.3.2 土壤和水体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29-30
  • 3.3.3 重金属污染评价30-35
  • 3.4 小结35-37
  • 第四章 铀矿区植物资源调查及重金属富集植物筛选37-60
  • 4.1 前言37
  • 4.2 材料与方法37
  • 4.2.1 仪器与试剂37
  • 4.2.2 铀矿区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37
  • 4.3 结果与分析37-59
  • 4.3.1 某铀矿区植物资源调查37-38
  • 4.3.2 厂房土壤、植物重金属含量分析38-42
  • 4.3.3 尾矿坝土壤、植物重金属含量分析42-46
  • 4.3.4 废渣地土壤、植物重金属含量分析46-50
  • 4.3.5 植物重金属相关性分析50
  • 4.3.6 优势植物重金属积累特征50-59
  • 4.4 小结59-60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福俊;孙浩;陈玲;王金华;熊智;;兰坪铅锌尾矿区土壤与自然发生的5种植物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2 方伟;;植物双名命名法[J];农药市场信息;2013年15期

3 马晓娣,王建书;冀南野生药用资源植物研究[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9年01期

4 王兰明,王建书;冀南野生木本资源植物研究[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9年03期

5 杨斌;吴兆录;项希希;袁婷;;昆明地区高校校园绿地植物的教学效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年03期

6 ;芳香植物研究中心正式成立[J];国内外香化信息;2004年02期

7 王茜;石瑛;张猛;张锦华;李砧;;氟化物的危害及植物去氟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8 尹国胜;;植物与饮食[J];北京农业;2014年09期

9 王庆庆;聂丽军;王nf曼;王丽红;周青;;双酚A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9期

10 唐培玉;孟瑞瑞;;受威胁植物濒危等级划分概述[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娇迪;赵锦;刘孟军;;转录组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尹志坚;彭华;;苍山植物的多样性简介[A];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少清;;太空植物研究及应用[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4 吴兰坤;黄卫东;;植物弱光逆境研究进展[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5 姜闯道;林秦文;王英伟;李晓东;韩小燕;王亮生;刘公社;;中国野生资源植物研究历史、现状及展望[A];中国植物园(第十四期)[C];2011年

6 吴文学;黄邦钦;;TSA-FISH在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研究上的应用[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林丽美;刘塔斯;周小江;;分子标记中植物DNA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A];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经炜;;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保护环境,开拓资源,开展固沙保土的C_4植物研究利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李毳;李继萍;柴宝峰;;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及植物研究中的应用[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欧阳志云;孟雪松;李伟峰;郑华;崔国发;;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生物多样性特征与保护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姜澎;植物也会患上“感冒”?[N];文汇报;2009年

2 方陵生 编译;“21世纪新生物学”悄然启动[N];文汇报;2011年

3 荆晶;植物也有算术能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4 ;保护植物是每个人的责任[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王晶邋通讯员 刘颖 蒋厚泉;全国植物家底亟待大普查[N];湖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熊燕;打开植物宝库之门[N];云南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植物“户口本”凝聚他们的心血[N];广东科技报;2010年

8 汤守军 甘U_良;竹溪发现50多种省级新分布植物[N];湖北科技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兰;植物研究在通天路上……[N];科技日报;2002年

10 叶珊;“华南植物档案要因东莞而改写”[N];东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霞;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对植物及草食家畜放牧的响应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展志岗;植物生长的结构—功能模型及其校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3 姜理英;典型香薷属植物对铜的耐性和吸收特性及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高俊峰;北京东灵山地区人类活动对植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吉文丽;苔草属植物对异质环境生理生态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苗雨雁;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中侏罗世银杏类和茨康类植物[D];吉林大学;2006年

7 蒋洪恩;吐鲁番洋海墓地植物遗存与古洋海人及环境之间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8 丁春邦;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9 蒋坤云;植物根系抗拉特性的单根微观结构作用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沈章军;铜尾矿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势植物白茅的营养生态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瑾;长沙市立交桥下园林植物应用调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林朝晖;赣抚平原农田沟渠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张天天;水景植物在北方园林设计中的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洪艳;基于叶片轮廓与角点的植物叶片识别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春浓;成都市温江公园苔藓植物微生境调查及苔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袁继承;两种植物和两种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张文瑾;毛乌素沙地典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刘琼华;渭南市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王彦婷;长沙市藤本植物的园林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倩倩;水文条件下的城市雨水花园植物配置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36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36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