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效应及SDA分解
发布时间:2017-08-08 16:38
本文关键词: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效应及SDA分解
【摘要】:随着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陆续出台以及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采取“自下而上”的“光谱式”减排承诺,为各国减少争议找到了一条可行路径,但并没有完全化解争议。同时生产碎片化形式特征的中间品贸易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生产消费联系变得更为复杂,也带来了碳排放核算的难题。因此,在一个开放经济的统一框架下,探讨由于中间产品贸易特征所带的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复杂联系,进一步厘清贸易隐含碳及其碳排放责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全面考虑中间产品的贸易渠道,采用GIRIO模型分析国与国之间复杂国际贸易分工关系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考察了1996-2009年各国最终需求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量和诱发系数,并对整体诱发量变化区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五类因素变动进行了分时段分国别的SDA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最终需求中源自“非中国产品”而间接诱发的中国碳排放效应越来越大,且欧美和东亚国家最终需求有不同特征的诱发效应。期间,可反映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中间品贸易隐含碳的经济技术效应和国外最终需求结构效应是整个诱发量变动的最大推手,贡献最大的经济技术变动效应反映了各国生产中对中国生产的含碳中间产品的需求偏好上升;国外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为第二大贡献,代表中间品贸易(间接诱发)强化了对我国碳排放的总诱发额,说明需求和生产的耦合中,降低需求仍是降碳的主要方法。国外最终消费诱发我国碳排放量是推动我国碳排放总量上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占比要高于30%;国外最终需求对中国的间接诱发额总量与直接诱发额相当,且增速上还快于直接诱发额增速;国外最终需求系数变动效应大部分为负,表明各国在调整需求结构,减少碳密集产品的使用,是各国在需求侧调整结构所做出了一些努力。而中国的碳排放系数效应在每个时期都为负,是促进国外诱发的我国碳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反映了中国在生产侧的努力,表明中国一直在积极减排。分国别看欧盟和美国的贡献最大,分阶段看入世后各效应变化更为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意见,例如积极推进建立生产与消费共担责任的核算标准,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推行“强度减排”,加强减排力度;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调整出口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等。
【关键词】:最终需求 贸易 碳排放 SDA 碳排放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46;X3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相关文献综述14-19
- 1.2.1 国际贸易与隐含碳出口的关系研究14-15
- 1.2.2 碳排放责任研究15-16
- 1.2.3 IRIO模型的相关研究16-17
- 1.2.4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17-19
- 1.2.5 简要评述19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9-22
- 1.3.1 研究方法19-20
- 1.3.2 研究思路20-21
- 1.3.3 创新之处21-22
- 第2章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诱发效应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22-28
- 2.1 理论模型22-26
- 2.1.1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额和诱发系数23-24
- 2.1.2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的直接诱发效应和间接诱发效应24
- 2.1.3 需求侧和供给侧变动中的影响因素24-25
- 2.1.4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诱发额的SDA分解25-26
- 2.2 数据说明26-28
- 第3章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现状分析28-35
- 3.1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量28-31
- 3.2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系数31-33
- 3.3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增加值的诱发量33-35
- 第4章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诱发额的SDA分解35-40
- 4.1 整体的分解结果36-37
- 4.2 分阶段分解结果37-40
- 第5章 有效减少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诱发额的政策建议40-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皓;杨佳衡;乔晗;;需求侧全球碳排放强度的度量及分解[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年07期
2 肖皓;杨佳衡;蒋雪梅;;最终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3 张文城;彭水军;;南北国家的消费侧与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2014年08期
4 蒋雪梅;刘轶芳;;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格局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J];统计研究;2013年09期
5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6 鲁万波;仇婷婷;杜磊;;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3年04期
7 周茂荣;谭秀杰;;国外关于贸易碳排放责任划分问题的研究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6期
8 赵玉焕;刘月;;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9 王文举;向其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10 李艳梅;付加锋;;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本文编号:640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4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