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冲突治理背景下公众环境意识的培育
发布时间:2017-08-10 15:04
本文关键词:“邻避”冲突治理背景下公众环境意识的培育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邻避”冲突 环境意识 环境价值观 环境行为选择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目前一些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设施因其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受到周边公众的抵制,产生冲突,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环境“邻避”冲突中公众环境意识的研究为基础,发现公众环境意识存在的不足,并为培育公众理性环境意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首先,通过研究公众环境意识与环境“邻避”冲突之间关系,我们发现:公众环境意识是促成“邻避”发生的要因,也是治理环境“邻避”冲突的关键要素之一。一方面,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不畅通、环境信息分享机制不健全、环境维权机制不健全、政府环境信用有待提高是导致冲突发生的制度性因素;另一方面,公众的环境知识相对匮乏、部分公众环境价值观扭曲以及公众对政府环境信用认可度偏低等是促成公众做出非理性环境行为的心理性因素。其次,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事件、广东番禹垃圾焚烧厂事件以及杭州余杭九峰垃圾焚烧厂事件这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发现“邻避”冲突背后反映出的公众环境意识培育中存在的误区,阐明政府应该如何培育公众形成正向的环境意识,并引导公众做出合理的环境行为。最后,指出政府对于环境“邻避”冲突的治理多集中于事件发生后被动采取弥补措施而往往忽视了日常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难以有效预防环境“邻避”冲突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重视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并积极引导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以培育公众的环境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环境“邻避”冲突 环境意识 环境价值观 环境行为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D6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21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一) 选题背景9-10
-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0-11
- 二、文献综述11-18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8-19
- (一) 研究方法18
- (二) 创新之处18-19
- 四、文章思路与内容安排19-21
- 第一章 环境“邻避”冲突与环境意识21-36
- 一、环境“邻避”冲突21-28
- (一) 环境“邻避”冲突与环境群体性事件21-24
- (二) 环境“邻避”冲突的特点24-25
- (三) 环境“邻避”冲突的类别与表现25-27
- (四) 环境“邻避”冲突的产生原因27-28
- 二、公众的环境意识28-33
- (一) 公众环境意识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8-30
- (二) 公众环境意识的特点30-31
- (三) 公众环境意识的发展变化31-33
- 三、环境“邻避”冲突与公众的环境意识33-36
- 第二章 环境“邻避”冲突背后公众环境意识问题的反思36-52
- 一、三起典型案例的回顾与比较37-43
- (一) 三起典型案例回顾37-41
- (二) 三起典型案例比较分析41-43
- 二、三起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公众环境认知43-46
- (一) 环境风险认知的变化反映出公众生态需求的改变43-44
- (二) 公众环境维权意识中的非理性成分与生态文明内涵不协调44-45
- (三) 公众环境态度反映其对政府环境信任的缺乏45-46
- 三、三起典型案例折射出的公众环境价值观46-50
- 四、三起典型案例反映出的环境“邻避”行为的选择倾向50-52
- 第三章 “邻避”冲突治理背景下公众环境意识培育的不足52-57
- 一、缺少对公众环境价值观的塑造52-53
- 二、忽视公众环境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53-54
- 三、缺乏对政府环境信用认同的培养54-55
- 四、忽略对公众环境行为选择的有效引导55-57
- 第四章 以“邻避”冲突治理为视角,完善公众环境意识的培育对策57-69
- 一、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57-61
- (一) 合理规制与引导舆论57-59
- (二) 加强环境知识教育与环境宣传59-60
- (三) 保证环境信息及时公开60-61
- 二、建立与完善社会环境信用体系61-65
- (一) 将政府、企业、公众的诚信档案纳入社会环境信用体系61-62
- (二) 将中立的环评制度纳入社会环境信用体系62-63
- (三) 将环境风险沟通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纳入社会环境信用体系63-65
- 三、引导公众做出理性的环境行为选择65-69
- (一) 完善法律救济体系65-66
- (二) 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66-67
- (三) 促进政府、公众及相关各方间的对话协商67-69
- 结论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8
- 作者简介78
本文编号:651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5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