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石墨烯场效应管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水体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11 15:26

  本文关键词:石墨烯场效应管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水体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场效应传感器 石墨烯 Hg~(2+)离子 Cr~(6+)离子 快速检测


【摘要】:重金属是环境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高毒性、难降解、长距离迁移等特点。传统的重金属测定方法包括原子吸收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操作繁琐、分析时间长、无法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因此,发展新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石墨烯的优异电子特性,本论文构建了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场效应管(rGO-FET),利用DNA适配体和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对FET沟道进行修饰,发展了水中汞离子(Hg~(2+))和六价铬离子(Cr~(6+))的高灵敏传感器及检测方法。具体研究成果如下:采用光刻技术在SiO_2/Si基底上制备金叉指电极,通过静电吸附将单层氧化石墨烯(GO)组装到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功能化的叉指电极上,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对GO进行还原,通过π-π作用将1-芘丁酸琥珀酰胺酯(PBASE)吸附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表面,再将单链DNA (5'-(NH2)-TTCTTTCTTCCCCTTGTTTGT-3')修饰到PBASE功能化的rGO上,制备了对Hg~(2+)特异性响应的rGO-FET传感器。该传感器在干扰离子共存下可对Hg~(2+)选择性检测,响应时间小于60 s,线性范围0.5nmol/L~990 nmol/ L,最低检测浓度低于美国环境规划署(EPA)对饮用水中Hg~(2+)离子的最高浓度限值(10 nmol/L)。传感器重复性好,多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5.5~28.7%。将传感器用于实际水样中Hg~(2+)离子检测,回收率为98.6-116.7%,RSDs为3.4%~10.4%。对比研究了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场效应管和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场效应管对Hg~(2+)离子响应性能,结果表明,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场效应管对Hg~(2+)离子的响应灵敏度提高2倍,最低检测浓度是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场效应管的1/10。利用Cr~(6+)离子引起二硫苏糖醇(DTT)修饰的金纳米粒子(DTT-Au NPs)发生聚集的现象,发展一种高灵敏检测水中Cr~(6+)离子的方法。通过静电吸附将金纳米粒子1(AuNPsl,-7.5nm)组装到rGO-FET沟道上,利用DTT修饰Au NPsl,作为捕获探针。利用DTT修饰金纳米粒子2(DTT-Au NPs2,~38 nm),作为游离探针。在Cr~(6+)离子存在下,Au NPs2与rGO通道上的Au NPsl发生特异性作用,使Au NPs2在rGO通道上聚集,引起通道电阻发生变化,实现对Cr~(6+)离子的检测,水中常见的其它金属离子无明显干扰。研究发现,在rGO通道组装Au NP s1可以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该传感器对Cr~(6+)离子检测范围为09 nmol/L到1326 nmol/L,最低检测浓度比我国环保部对饮用水中Cr~(6+)离子的最高浓度限值(0.96μmol/L)低3个数量级。本论文研究成果为水体中Hg~(2+)离子和Cr~(6+)离子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水体重金属监测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场效应传感器 石墨烯 Hg~(2+)离子 Cr~(6+)离子 快速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32;TP2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9
  • 1.1 重金属污染11-15
  • 1.1.1 重金属概述11
  • 1.1.2 重金属的毒性11-12
  • 1.1.3 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12-13
  • 1.1.4 重金属检测方法13-15
  • 1.2 纳米电子传感器15-17
  • 1.3 纳米电子传感器的敏感材料17-23
  • 1.3.1 硅纳米线17-18
  • 1.3.2 碳纳米管18-19
  • 1.3.3 石墨烯19-23
  • 1.4 敏感材料表面功能化方法23-25
  • 1.4.1 共价键修饰23-24
  • 1.4.2 非共价键修饰24-25
  • 1.4.3 其它修饰方法25
  • 1.5 纳米电子传感器的应用25-27
  • 1.5.1 气体分子检测25
  • 1.5.2 pH检测25-26
  • 1.5.3 重金属离子检测26
  • 1.5.4 生物大分子检测26-27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27-29
  • 1.6.1 研究意义27-28
  • 1.6.2 研究内容28-29
  • 2 DNA修饰石墨烯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Hg~(2+)的检测29-52
  • 2.1 引言29
  • 2.2 实验内容29-36
  • 2.2.1 仪器与试剂29-31
  • 2.2.2 叉指微阵列电极的制备31-32
  • 2.2.3 氧化石墨烯的负载及还原32-35
  • 2.2.4 传感器的化学修饰35
  • 2.2.5 传感器对Hg~(2+)的检测35
  • 2.2.6 离子干扰和实际水样的检测35-36
  • 2.3 结果与讨论36-51
  • 2.3.1 叉指电极的制备及表征37
  • 2.3.2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37-42
  • 2.3.3 传感器的化学修饰及其对Hg~(2+)的检测42-46
  • 2.3.4 传感器的选择性46-49
  • 2.3.5 传感器的重复性和稳定性49
  • 2.3.6 环境中实际水样的检测49-50
  • 2.3.7 与其他研究的对比50-51
  • 2.4 本章小结51-52
  • 3 金纳米粒子修饰石墨烯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Cr~(6+)的检测52-75
  • 3.1 引言52
  • 3.2 实验内容52-57
  • 3.2.1 仪器与试剂52-54
  • 3.2.2 叉指微阵列电极的制备54
  • 3.2.3 氧化石墨烯的负载及还原54
  • 3.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54-55
  • 3.2.5 传感器的化学修饰55
  • 3.2.6 传感器对Cr~(6+)的检测55-56
  • 3.2.7 离子干扰实验56
  • 3.2.8 氧化检测机理验证56-57
  • 3.3 结果与讨论57-74
  • 3.3.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58-60
  • 3.3.2 传感器检测条件优化60-63
  • 3.3.3 传感器的化学修饰表征63-67
  • 3.3.4 传感器对Cr~(6+)的检测67-69
  • 3.3.5 传感器的选择性69-71
  • 3.3.6 检测机理讨论71-73
  • 3.3.7 与其他研究的对比73-74
  • 3.4 本章小结74-75
  • 结论75-76
  • 参考文献76-81
  • 附录A 文中缩略语对应表81-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82-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速液相层析用的光敏场效应管紫外检测器[J];化学学报;1977年Z2期

2 刘万忠;周性尧;;丁卡因涂丝场效应管的研制[J];化学传感器;1988年04期

3 吴承汕;;用纸质“介质”层制作的场效应管[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04期

4 徐国华;陈淑章;张嗣良;;离子敏场效应管青霉素浓度测定仪[J];化学传感器;1991年03期

5 ;光敏场效应管紫外检测器[J];有机化学;1976年04期

6 李荫煌;李英林;;场效应管逆变电路在手弧焊机中应用问题的研究[J];电焊机;1991年03期

7 任永元;陈樟海;王PrPr;;方波信号发生器及场效应管驱动器[J];电焊机;1993年02期

8 余孝颖,雷晟,陈贵春;胆碱酯酶场效应管传感器[J];分析化学;1996年05期

9 胡启;;用结型场效应管的线性化技术控制文氏振荡器的失真度[J];测井技术;1981年01期

10 孔祥戈;;化学敏场效应管传感器及其栅极的制备[J];仪表材料;198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草原;许燕青;狄京;李晓庆;杨舒程;;场效应管基本原理教学方法初探[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张伟平;沈楚玉;;用一种组合优化算法提取场效应管模型参数[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5年

3 于洪喜;单民珩;潘建华;崔骏业;;Ku波段25瓦场效应固态放大器[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5年

4 徐希俊;沈楚玉;;一种新的微波场效应管等效电路参数提取方法[A];1993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3年

5 马草原;许燕青;张智宏;秦亚男;;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研究[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顾忠诚;王伟;;双栅场效应管介质振荡器研究与应用[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加兴;刘宝元;郭荣礼;;聚乙烯醇作为绝缘层的有机场效应管[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8 王欣;唐丹;陈敏德;郝晓敏;;场效应管高压纳秒脉冲源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9 何盛资;王永彬;李敦白;;微波功率场效应管测试中的现象分析[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10 张文强;年夫顺;宁曰民;姜万顺;;TGF2023系列场效应管宽带匹配网络设计[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西 郑黄未;场效应管D极与S极能否互换使用?[N];电子报;2006年

2 ;浅谈场效应管D极与S极的互换[N];电子报;2007年

3 广西 荣祖福;谈场效应管的D极与S极[N];电子报;2007年

4 山东 李江杰;场效应管D极与S极能否随意互换?[N];电子报;2007年

5 广州 刘远兵;场效应管使用经验[N];电子报;2007年

6 四川 钟荣 钟建;用普通开关管代换场效应管[N];电子报;2005年

7 河北 刘德村;电动车大功率场效应管筛选器[N];电子报;2006年

8 河南 蔡自治;用结型场效应管制作多用感应测电笔[N];电子报;2012年

9 王罗毅;场效应管和双极型晶体管的比较和选择[N];北京电子报;2000年

10 安康广播转播台 陈世贵;场效应攻放管检测仪[N];陕西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博;高性能小分子有机光敏场效应管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李业新;杂化有机共轭化合物的合成及场效应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晓鹏;先进三维集成电路(3D-IC)中硅通孔(TSV)和氮化镓(GaN)场效应管中的电—热—力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慧泉;基于场效应管检测的新型纳机电谐振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媛;新型纳米器件及其应用电路建模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2 许红松;基于新型纳米场效应管的纳电子电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3 徐伟;面向生物分子检测的基于MoS_2薄膜的场效应管的制备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丛龙超;石墨烯场效应管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水体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吴沛;有机场效应管的制作及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王跃庆;基于介电润湿效应的液体场效应管的研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徐敏;新型纳米场效应管量子效应及其对构建电路影响[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宋新立;场效应管自动测试技术及其软硬件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程笑林;场效应管瞬态电热特性的谱元法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荆娜;以聚噻吩为沟道材料的场效应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56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56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