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处理苯胺废水研究
本文关键词:光合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处理苯胺废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合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 苯胺废水 小球藻 生物量
【摘要】:能源的过度利用、水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对于人类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目前国家着重于研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作为环境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备受关注。MFC是一种可持续的能源环境技术。一般而言,传统MFC像普通电池一样,都有阴阳两极,阴极填充物质有很多,根据填充物种类不同,可分为生物阴极和非生物阴极两种。例如空气阴极就属于非生物阴极,这种电池在研究中运用的十分普遍,可是却有不少缺点,比如需要耗费很多成本,生产过程较为复杂,难以再次回收利用,导致二次污染的几率很高等等。因此本文将MFC与藻类结合,得出一种废水处理的新技术即光合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PAMFC)。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PAMFC产电特性的影响,以及对苯胺废水和COD的降解情况来确定所构建的PAMFC的最佳运行条件以及其可行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在PAMFC中小球藻的生长状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在阳极添加不同底物,在温度、光照强度以及阳极液pH值不同的条件下,对PAMFC运行时的电压随时间变化曲线、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经研究可得到PAMFC的最佳运行条件为以乙酸钠作为阳极底物,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12W,pH为6。电池的产电性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改变其影响因素可以有效的调节其产电性能。(2) PAMFC在以乙酸钠作为阳极底物,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12W,pH为6的条件下运行,考察以不同初始浓度的乙酸钠和苯胺共基作为PAMFC底物时的电池产电特性及对苯胺和COD的降解情况。研究表明PAMFC对苯胺和COD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当阳极液中加入适量的乙酸钠溶液时,PAMFC不仅有较好的产电特性,并且能够提高苯胺和COD的去除率,去除率能够达到80%。且PAMFC在闭路的情况下更有利于苯胺物质的降解。(3)通过分析PAMFC在不处理苯胺废水、PAMFC处理苯胺废水和对照组三种不同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状况、小球藻的生长曲线、叶绿素含量及营养含量。可以得到,PAMFC在处理苯胺类物质且获得电能的同时,能够获得额外的藻类生物量、色素价值以及营养价值。
【关键词】:光合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 苯胺废水 小球藻 生物量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TM911.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选题背景9-10
- 1.2 MFC的研究现状10-16
- 1.2.1 MFC的工作原理10-11
- 1.2.2 MFC的分类11-12
- 1.2.3 MFC的材料12-13
- 1.2.4 MFC的研究进展13-16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16-18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16-17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实验条件与研究方法18-25
- 2.1 实验材料18-23
- 2.1.1 菌种18
- 2.1.2 阳极培养液18-19
- 2.1.3 阴极培养液19
- 2.1.4 苯胺废水的配置19
- 2.1.5 电极材料及电极制作19-20
- 2.1.6 质子交换膜20
- 2.1.7 实验装置20-21
- 2.1.8 其他实验器材21-22
- 2.1.9 实验项目及分析方法22-23
- 2.2 电池性能的评价指标及方法23-25
- 2.2.1 电池的电压和电流23
- 2.2.2 功率及功率密度23-24
- 2.2.3 极化曲线24
- 2.2.4 功率密度曲线24
- 2.2.5 COD的去除效率24-25
- 第3章 PAMFC的产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5-34
- 3.1 PAMFC的启动25-26
- 3.2 不同阳极底物对PAMFC产电特性的影晌26-28
- 3.3 温度对PAMFC产电特性的影晌28-29
- 3.4 光照强度对PAMFC产电特性的影晌29-31
- 3.5 PH对PAMFC产电特性的影晌31-32
- 3.6 本章小节32-34
- 第4章 PAMFC处理苯胺废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4-41
- 4.1 以苯胺和乙酸钠为阳极底物时PAMFC产电特性34-37
- 4.2 PAMFC中苯胺及COD的降解特性37-38
- 4.3 在断路和闭路两种情况下PAMFC中苯胺及COD的降解特性38-39
- 4.4 本章小结39-41
- 第5章 PAMFC中小球藻的生长状况研究41-46
- 5.1 藻细胞干重与OD680曲线的建立41-42
- 5.2 小球藻在三种条件下的生长曲线42-43
- 5.3 小球藻在三种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43-44
- 5.4 小球藻在三种条件下的营养成分44-45
- 5.5 本章小结45-46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46-47
- 6.1 结论46
- 6.2 建议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2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关毅;张鑫;;微生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7年01期
3 洪义国;郭俊;孙国萍;;产电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4 丁平;邵海波;刘光洲;段东霞;麻挺;陈嗣俊;王建明;张鉴清;;应用需盐脱硫弧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研究(英文)[J];电化学;2007年02期
5 园丁;;微生物燃料电池:既处理污水又发电[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3期
6 刘登;刘均洪;刘海洲;;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7年05期
7 张广柱;刘均洪;;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4期
8 孙健;胡勇有;;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1期
9 王万成;陶冠红;;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条件的优化[J];环境化学;2008年04期
10 ;微生物燃料电池或成汽车节能环保解决方案[J];材料导报;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忠泽;吴文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赵峰;;来自废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电池[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李正龙;刘红;孔令才;韩梅;;可利用空间基地有机废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预研[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健;;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7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8 袁勇;庄莉;周顺桂;;盘管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产电菌的选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10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曾晓舵 李洁尉 刘静;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很大挖掘空间[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萧潇;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煤炭报;2005年
4 记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又推进一步[N];科技日报;2006年
5 纪振宇;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汽车节能环保提供解决方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亚平;虾兵蟹将派上新用场[N];科技日报;2007年
7 张芮;希腊从芝士副产品中回收能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常丽君;高空“超级细菌”可成发电新能源[N];科技日报;2012年
9 编译 杨孝文;微生物机器人吃苍蝇发电[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陈勇;美科学家开发出微生物燃料电池[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杰勋;产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陶琴琴;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除磷及产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徐磊;微生物燃料电池PB/rGO阴极材料及导电膜自清洁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臧国龙;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杂废弃物处置及光电催化制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代莹;银/铁—碳基复合体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龚小波;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电极与界面设计强化产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孙哲;光催化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对污染物去除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8 程建萍;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功能拓展及机理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彩玉;基于BES污水处理—产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10 杜月;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特性及其与光催化耦合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鑫;复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周秀秀;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双核酞菁钴的结构及性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丽巧;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同步除碳、硝化/反硝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印霞h,
本文编号:671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7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