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表面嫁接改性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23:06

  本文关键词:表面嫁接改性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改性活性炭 表面修饰 阴、阳离子有机物 吸附


【摘要】:目前,工业生产环节中,溶液中有机物浓度过高对产品质量、使用性能起到负面的作用,同时有机物在工业废水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何有效控制水溶液中有机物浓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活性炭在水处理领域依靠其吸附性能良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但传统使用的活性炭在吸附效果和选择性吸附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采用表面嫁接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的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以期达到选择性吸附、大幅提高吸附能力的目标,为制备生产新型吸附材料提供一种新思路。本研究采用表面氧化改性和嫁接化合物改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样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得到两种改性吸附剂材料:多羧基活性炭和季铵盐改性活性炭。采用FT-IR、XPS、低温氮吸附-解吸,Zeta potential对改性吸附剂材料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两种改性吸附剂多羧基活性炭和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分别对阳离子有机物罗丹明6G和阴离子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情况,对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等内容展开研究。此外,考察了改性吸附剂选择性吸附的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吸附机理,得到以下结论:(1)多羧基活性炭吸附罗丹明6G溶液和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吸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最佳吸附条件分别为pH=4.45和2.22,吸附时间分别为2.5h和4h,吸附剂用量20 mg,溶液体积10 mL时,极限吸附初始浓度为280mg/L和220 mg/L。(2)应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拟合说明改性吸附剂的吸附过程。通过252、35℃、45℃温度条件下研究吸附量,发现升高温度对吸附有促进作用。在温度25℃时,对罗丹明6G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2.55 mg/g和77.85 mg/g,与未改性原样AC的吸附量44.7 mg/g和55.37 mg/g相比,有了显著提升。(3)通过对吸附热力学参数△G°、△H°和/△S°的计算发现,改性吸附剂材料对罗丹明6G和SDBS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AH°值为正,说明吸附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S°值为正,说明温度越高,罗丹明6G和SDBS吸附在改性活性炭表面过程自发性越强。提高温度,促进了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
【关键词】:改性活性炭 表面修饰 阴、阳离子有机物 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424.1;X70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研究现状11-13
  • 1.1.1 工业废水介绍11-12
  • 1.1.2 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及研究现状12-13
  • 1.2 吸附理论13-15
  • 1.2.1 流体-固体表面的吸附13
  • 1.2.2 吸附方式分类13-14
  • 1.2.3 物理吸附力介绍14
  • 1.2.4 物理吸附热介绍14-15
  • 1.3 活性炭结构性能的概述15-16
  • 1.3.1 活性炭表面物理结构特性15-16
  • 1.3.2 活性炭表面化学结构特性16
  • 1.4 活性炭表面改性方法与吸附应用16-19
  • 1.5 研究背景和内容19-21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表征方法21-25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1-22
  • 2.2 实验表征方法22-23
  •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22
  •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22-23
  • 2.2.3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23
  • 2.2.4 Zeta电位分析23
  • 2.3 实验工艺与方法23
  • 2.4 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评估23-25
  • 第三章 多羧基活性炭与季铵盐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25-37
  • 3.1 多羧基活性炭的制备25-26
  • 3.1.1 活性炭表面氧化和氯化25
  • 3.1.2 丁二酸酐修饰聚乙烯亚胺化活性炭的合成25-26
  • 3.2 多羧基活性炭的检测表征26-30
  •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26-27
  • 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结果27-28
  • 3.2.3 孔结构表征结果28-30
  • 3.3 季铵盐改性活性炭的制备30-32
  • 3.3.1 活性炭表面氧化和氯化30-31
  • 3.3.2 季铵盐修饰甘露醇化活性炭的合成31-32
  • 3.4 季铵盐改性活性炭的检测表征32-35
  •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32-33
  • 3.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结果33-34
  • 3.4.3 孔结构表征结果34-35
  • 3.5 本章小结35-37
  • 第四章 多羧基活性炭吸附阳离子有机物罗丹明6G37-55
  • 4.1 前言37-38
  • 4.2 实验部分与结果讨论38-54
  • 4.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38
  • 4.2.2 罗丹明6G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38-39
  • 4.2.3 初始溶液pH值对吸附罗丹明6G的影响39-40
  • 4.2.4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罗丹明6G的影响40-41
  • 4.2.5 吸附时间对吸附罗丹明6G的影响41-42
  • 4.2.6 罗丹明6G溶液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42-43
  • 4.2.7 吸附动力学43-47
  • 4.2.8 吸附热力学47-52
  • 4.2.9 选择性吸附及吸附性能的对比52
  • 4.2.10 吸附机理52-54
  • 4.3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吸附阴离子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5-71
  • 5.1 前言55
  • 5.2 实验部分与结果讨论55-69
  • 5.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55-56
  • 5.2.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56-57
  • 5.2.3 初始溶液pH值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影响57-58
  • 5.2.4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SDBS的影响58
  • 5.2.5 吸附时间对吸附SDBS的影响58-59
  • 5.2.6 罗丹明6G溶液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59-60
  • 5.2.7 吸附动力学60-64
  • 5.2.8 吸附热力学64-68
  • 5.2.9 选择性吸附及吸附性能的对比68
  • 5.2.10 吸附机理68-69
  • 5.3 本章小结69-71
  • 第六章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81
  • 致谢81-83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雁;宁平;王学谦;蒋明;;净化H_2S气体的CoSPc改性炭的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2 李俊红;;改性活性炭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4年15期

3 梁美生;陈文杰;郑海涛;;铜盐改性活性炭去除养殖场中的硫化氢[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4年02期

4 邱琳,宁平,任丙南;改性活性炭催化氧化脱硫研究[J];四川化工;2005年03期

5 朱川;;二次改性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年05期

6 张朝红;单亚波;臧树良;凌洪洁;董殿波;陈中林;赵哲;张华春;;硫酸铁改性活性炭催化微波降解对硫磷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1期

7 孙文强;于才渊;;改性活性炭在微波场中升温性能的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0年03期

8 李岩;辛生会;张璇;;改性活性炭脱除硫化氢工艺参数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2年05期

9 樊惠玲,李春虎,郭汉贤;改性活性炭脱除有机硫化物的研究(英文)[J];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1999年02期

10 吴文艳;梅华;姚虎卿;;改性活性炭对二硫化碳吸附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上官炬;程继光;;改性活性炭精细脱除硫化氢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龙东;罗津晶;申华臻;罗锦英;;改性活性炭对烟气中气态汞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孟超;要栋梁;;硅胶和活性炭对氨气的吸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刘敏;陈克;赵峰惠;张娜;赵小琴;陈永;;官能团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文举;微波改性活性炭及其脱硫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磊;改性活性炭去除饮用水中胺类氮消毒副产物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辰宇;改性活性炭脱除养殖场臭气中的NH_3与H_2S[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晓光;改性活性炭高效去除废水中Cr(Ⅵ)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刘宇航;表面嫁接改性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冰;高锰酸钾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

6 龙小燕;活性炭负载Fe/Ti改性及去除水体砷的效果和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7 何晶晶;改性活性炭去除原水中锑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8 郑雯婧;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作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9 石清爱;改性活性炭的烟气脱硫脱硝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瑞红;改性活性炭对水中阿莫西林吸附效果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75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75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7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