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omap法降维分析的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Isomap法降维分析的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 污泥物理特性 污泥生化特性 Isomap非线性降维 PCA线性降维
【摘要】:絮体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中主要作用者,它的形态特征对污泥特性和水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但目前对絮体形态特征的描述尚不统一,絮体结构特征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PCA线性降维法、Isomap非线性降维法的降维幅度和降维有效性的比较,建立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建立的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分析了不同营养比的3个污水好氧处理系统(SBR1、SBR2、SBR3)中污泥驯化的不同阶段絮体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探讨了絮体结构特征与污泥物理特性(MLSS、SVI、CST)和生化特性(EPS、细菌总数、脱氢酶活性)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为自变量的活性污泥特性函数。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降维幅度与降维有效性分析表明:Isomap法建立的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更能准确表征絮体结构特征。絮体大小特征SZ、絮体规则特征RG、絮体密实特征CP、絮体丝状菌特征FL的综合表达式如下:SZ=|0.656SAmean+1.901SPconv+0.836SRmax-3.392SDeq|RG=|-3.050SRD+7.374SPR-3.751SAspect-8.353SFD-8.054SRR+7.456SST+7.612SFF+0.748 SAR|CP=|7.457SCN+0.129SPF-6.363SCA-8.447SHR+7.224SExt|FL=|-0.842SFal+0.842SFtl|其中,S表示数据为经过标准化后的值;Amean为絮体平均面积;Pconv为轮廓线周长;Rmax为最长半径;Deq为当量直径;RD为圆度;PR为凸率;Aspect为长短轴比;FD为分形维数;RR为长径比;ST为伸长比;FF为形状因子;AR为长宽比;CN为数量浓度;PF为像素分数;CA为面积浓度;HR为孔率;Ext为充实度;Fal为单位絮体面积内丝状菌长度;Ftl为单位悬浮固体内丝状菌长度。2)3个系统污泥驯化阶段时间有所差异。SBR1系统培养初期比SBR2系统少2d,中期多2d,后期天数相同;与SBR3相比,其中期多3d,后期少3d。SBR1培养初期为1~10d,中期为11~25d,后期为26~36d。无论是高营养比还是低营养比,污泥驯化过程中系统内的絮体结构特征变化过程规律均为:初期因环境的突变而特征突变,中期逐渐适应环境,后期稳定的过程。系统稳定后系统内的絮体SZ排列是中营养比低营养比高营养比;RG排列为低营养比中营养比高营养比;CP排列为高营养比中营养比低营养比;FL排列为低营养比≈中营养比≈高营养比。3)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对污泥物理特性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对污泥浓度(MLSS)和污泥沉降性(SVI)指示作用最强的指标均是RG和FL,其中MLSS在RG为12.50~25.00区间内变化较快,随其增大而快速增加,在区间5.00~12.50和25.00~35.00时变化较为缓慢;在FL为0.00~0.20和0.50~0.65区间内变化程度大,随其增大而快速减小,在区间0.20~0.50变化缓慢。SVI在RG为5.00~15.50和20.00~35.50时变化缓慢,随其增大而缓慢增加,当RG在区间15.50~20.00时,SVI与其相关性不明显,此时仅随FL增大而减小(FL为0.15~0.45),在FL为0.00~0.15和0.45~0.65区间时,SVI随其增大而快速增加。对污泥脱水性(CST)指示作用最大的是SZ和RG,其中SZ在0.00~0.75和2.00~2.50范围内时,CST随其增大而快速增加,在0.75~2.00时仅随其变化而逐渐增加;RG在5.00~22.50和25.00~35.00时,CST随其增大而逐渐增加,在区间22.50~25.00时,不随其变化。污泥物理特性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函数如下:MLSS=|0.206SZ+0.238RG+0.166CP-0.340FL|SVI=|0.160SZ+0.174RG+0.132CP-0.335FL|CST=|0.258SZ+0.189RG+0.035CP-0.147FL|。4)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对污泥的生化特性仍有较强的指示作用。与污泥物理特性不同的是,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对污泥生化特性的指示作用较为复杂。各指标与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均正相关;与细菌总数(MN)均负相关;絮体的SZ和RG与脱氢酶活性(HE)正相关,CP和FL与其负相关。对EPS含量指示作用最大的指标是CP和FL,其中当CP在区间20.00~24.00、FL在区间0.30~0.40时,EPS含量仅随CP的增加而增加,与FL无关;当CP在区间12.00~20.00和24.00~30.00时,EPS含量随其增加而大幅度增加;而当FL在区间0~0.30和0.40~0.65时,EPS含量随其变化缓慢。对细菌总数、脱氢酶活性指示作用最大的是SZ和RG,相反的是,SZ和RG与细菌总数正相关,与脱氢酶活性负相关。其中细菌总数在SZ和RG的任一区间内的变化均相同。而脱氢酶活性则在SZ为1.00~1.75、RG为20.00~25.00时,脱氢酶活性仅随SZ的增大而增大,与RG无关。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如下:EPS=|0.061SZ+0.114RG+0.530CP+0.323FL|MN=|-0.225SZ-0.321RG-0.212CP-0.158FL|HE=|0.321SZ+0.308RG-0.105CP+0.206FL|。
【关键词】: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 污泥物理特性 污泥生化特性 Isomap非线性降维 PCA线性降维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概述12
- 1.2 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研究12-15
- 1.2.1 絮体结构的形成与组成成分12-13
- 1.2.2 絮体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13-14
- 1.2.3 絮体结构组成对污泥絮凝性和脱水性的影响14-15
- 1.3 絮体结构特征参数研究及技术现状15-16
- 1.4 高维数据降维分析方法16-20
- 1.4.1 数据降维思路16
- 1.4.2 数据线性降维(PCA)分析16-18
- 1.4.3 数据非线性降维(Isomap)分析18-20
-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20-22
- 1.5.1 课题的提出20
- 1.5.2 研究意义20
- 1.5.3 研究内容20-22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2-30
- 2.1 活性污泥驯化22-23
- 2.1.1 接种污泥与人工污水的配制22
- 2.1.2 污泥驯化和反应器的控制22-23
- 2.2 试验测定方法23-25
- 2.2.1 污泥物理特性的测定23
- 2.2.2 污泥生化特性的测定23-25
- 2.3 试验仪器与药品25
- 2.3.1 试验仪器25
- 2.3.2 试验药品25
-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25-30
- 2.4.1 絮体结构特征的分析25-27
- 2.4.2 主成分分析27
- 2.4.3 Isomap的分析27-28
- 2.4.4 偏最小二乘分析28-30
- 第三章 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建立30-41
- 3.1 絮体微观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30-31
- 3.2 基于PCA的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分析31-35
- 3.2.1 PCA法絮体大小特征指标分析31-32
- 3.2.2 PCA法絮体规则特征指标分析32-33
- 3.2.3 PCA法絮体密实特征指标分析33-34
- 3.2.4 PCA法絮体丝状菌特征指标分析34-35
- 3.3 基于Isomap的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分析35-37
- 3.3.1 Isomap法絮体大小特征指标分析35
- 3.3.2 Isomap法絮体规则特征指标分析35-36
- 3.3.3 Isomap法絮体密实特征指标分析36-37
- 3.3.4 Isomap法絮体丝状菌特征指标分析37
- 3.4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的确定37-40
- 3.4.1 降维幅度比较37-38
- 3.4.2 降维有效性比较38-40
- 3.4.3 降维分析方法的确定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在污泥驯化过程中的应用41-48
- 4.1 活性污泥驯化阶段确定41-42
- 4.2 污泥驯化絮体大小特征变化42-44
- 4.3 污泥驯化絮体规则特征变化44-45
- 4.4 污泥驯化絮体密实特征变化45-47
- 4.5 污泥驯化絮体丝状菌特征变化47
- 4.6 本章小结47-48
- 第五章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在污泥物理特性分析中的应用48-60
- 5.1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在污泥量分析中的应用48-51
- 5.1.1 污泥量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48-50
- 5.1.2 污泥量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的回归模型50-51
- 5.2 絮体结构指标在污泥沉降性分析中的应用51-55
- 5.2.1 污泥沉降性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51-53
- 5.2.2 污泥沉降性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的回归模型53-55
- 5.3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在污泥脱水性分析中的应用55-58
- 5.3.1 污泥脱水性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55-57
- 5.3.2 污泥脱水性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的回归模型57-58
- 5.4 本章小结58-60
- 第六章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在污泥生化特性分析中的应用60-72
- 6.1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在污泥EPS含量分析中的应用60-63
- 6.1.1 EPS含量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60-61
- 6.1.2 EPS含量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的回归模型61-63
- 6.2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在污泥细菌总数分析中的应用63-66
- 6.2.1 细菌总数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63-65
- 6.2.2 细菌总数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的回归模型65-66
- 6.3 絮体结构特征指标在污泥脱氢酶活性分析中的应用66-70
- 6.3.1 脱氢酶活性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66-69
- 6.3.2 脱氢酶活性含量与絮体结构特征指标的回归模型69-70
- 6.4 本章小结70-72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2-74
- 7.1 结论72-73
- 7.2 展望73-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81
- 附录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汤鸿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对絮体性状特征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7年02期
2 武若冰;王东升;李涛;;絮体性能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与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刘宗昭;方申文;龙卫红;甘二勇;;聚甲基丙烯酸改善含聚污水黏性絮体的评价[J];石油化工;2013年03期
4 贺维鹏;南军;刘佳;向帆;;絮体破碎再形成行为的计算机模拟[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5 贺维鹏;南军;施周;刘佳;;絮体破碎过程的仿真及试验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6 韦伟;杜茂安;朱佳;张朝升;张可方;;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7 朱哲;;絮体强度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4年09期
8 魏在山,徐晓军,宫磊;新型聚硅硫酸铁铝处理废水的絮体分形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9 余剑锋;王东升;叶长青;杨敏;葛小鹏;汤鸿霄;;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研究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粒径和絮体结构[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王丽坤;王启山;孙晓明;杨健康;刘艳芳;;壳聚糖助凝对三氯化铁絮体形态和强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晓军;魏在山;宫磊;宁平;;絮凝气浮过程中絮体分形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曹百川;高宝玉;许春华;付英;刘鑫;;pH对聚合硅酸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铁处理黄河水效果及生成絮体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汤鸿霄;;阳离子PAM投加量对絮体性状特征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传常;唐爱东;王勇;;聚合氯化铝-腐殖酸(PAC-HA)絮体的表面分形模型[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金同轨;张建锋;高湘;王华军;张树德;;黄河泥沙的混凝形态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王伟强;李星;杨艳玲;周志伟;;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特性及沉后水质的影响[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伟;沉淀底泥投加强化絮凝效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翔;原位铁(氢)氧化物去除受污染水中钼离子的效能与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俞文正;混凝絮体破碎再絮凝机理研究及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贺维鹏;絮体分形成长与流场协同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阮,
本文编号:679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7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