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配改性黏土的制备及其与凤眼莲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复配改性黏土的制备及其与凤眼莲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富营养化水体 复合改性 凤眼莲 铜绿微囊藻 除磷 除藻
【摘要】:近年来,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湖泊和自然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过度累积,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蓝藻水华频频暴发,且有害水华中常见的铜绿微囊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对人类的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如何除去水体中营养盐、防治蓝藻水华,降解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变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主要使用两种方法进行富营养化水体原位除藻、除磷,一种是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与凹凸棒土(AT)复合后再改性,用于去除水中蓝藻,降解藻毒素及去除水中磷,并对其进行20d长期停滞于水体中时,水中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总磷(DTP)、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 and Microcystin-RR)及叶绿素a(Chl-a)的浓度等指标进行水体的安全性分析;一种是利用凤眼莲与产毒铜绿微囊藻进行共培养实验,研究了凤眼莲对产毒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细胞结构以及不同类型的微囊藻毒素释放与削减的影响,以期为探讨水中凤眼莲与水华蓝藻短期密集共存时的影响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改性后的黏土对蓝藻的去除率显著高于PAC和AT+PAC,去除率高达97.15%±1.35%,20d长期停留在水中时,有水华蓝藻时,DTP仅为初始值的5.3±0.60%,Chl-a为初始值的1.7±0.70%,及藻毒素的含量(MC-RR)为自然衰亡时的藻毒素(MC-RR)的16.27±0.91%,.表明复配改性黏土除磷及除藻的效果较好.凤眼莲有效地抑制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加速了它的衰亡。凤眼莲严重破坏藻细胞的SOD酶系统,共培养6d后蓝藻细胞SOD活性降至2.67±1.68U/mg protein,导致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未能及时转化,藻细胞H_2O_2水平无显著上升。在凤眼莲影响下,4d时铜绿微囊藻细胞就出现萎缩现象,类囊体片层结构出现溶解,细胞ATP水平持续快速下降。但凤眼莲的存在使铜绿微囊藻MC-LR与MC-RR的释放显著低于自然衰亡时,且削减速度显著优于自然衰亡时。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体 复合改性 凤眼莲 铜绿微囊藻 除磷 除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
- 1.2 蓝藻水华10-11
- 1.2.1 蓝藻水华的形成10-11
- 1.3 水华形成的危害11-13
- 1.4 蓝藻水华的治理13-16
- 1.4.1 物理方法13-14
- 1.4.2 化学方法14-15
- 1.4.3 生物方法15-16
- 1.5 富营养化水体中除磷的方法16-18
- 1.5.1 生物法16
- 1.5.2 吸附法16-17
- 1.5.3 化学沉淀法17-18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18-20
- 1.6.1 研究意义18-19
- 1.6.2 研究内容19-20
- 2 除藻和磷材料的筛选20-35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20-22
- 2.1.1 主要的仪器设备20
- 2.1.2 主要试剂20-21
- 2.1.3 实验设置21-22
- 2.1.4 测定方法22
- 2.1.5 数据分析方法22
- 2.2 结果与分析22-34
- 2.2.1 对筛选的材料对总磷、总氮含量的测定22-28
- 2.2.2 对筛选的材料进行残留铝离子的测定28-31
- 2.2.3 COD含量的测定31-34
- 2.3 小结34-35
- 3 对筛选的复配黏土材料做除磷和除藻的测定35-46
- 3.1 材料与方法35-38
- 3.1.1 实验材料35-36
- 3.1.2 实验方法36-37
- 3.1.3 检测方法37-38
- 3.2 结果与讨论38-44
- 3.2.1 PAC复合改性前后对蓝藻的去除能力38
- 3.2.2 PAC复合黏土AT的改性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影响38-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4 复配改性黏土的生态安全性研究46-56
- 4.1 材料与方法46-48
- 4.1.1 实验材料46-47
- 4.1.2 实验方法47
- 4.1.3 测定方法47-48
- 4.2 结果与讨论48-54
- 4.2.1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48-49
- 4.2.2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系统与活性氧含量的影响49-51
- 4.2.3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能量系统的影响51-52
- 4.2.4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结构的影响52-54
- 4.2.5 凤眼莲对藻毒素释放与削减的影响54
- 4.3 本章小结54-56
- 5 总结与展望56-58
- 5.1 总结56
- 5.2 讨论56-57
- 5.3 展望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8
- 附录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艳珍;李效宇;张榜军;;河南省某水库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毒性测定[J];水利渔业;2007年06期
2 林必桂;杨柳燕;肖琳;曾巾;;赖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吴湘;杨肖娥;韩志萍;王趁义;叶金云;;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6期
4 刘辉;吴同华;杨利平;周凤霞;曾清如;;铜绿微囊藻的分子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5 全水清;丁佳波;侯延鹏;;铜绿微囊藻越冬与复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王寿兵;许博;杨天翔;陈彦斌;樊正球;;九种中药植物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江林燕;江成;周伟;何义亮;;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原因[J];环境化学;2012年02期
8 连民,刘颖,俞顺章;氮、磷、铁、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9 张民,史小丽,蒋丽娟,杨柳燕,高光,秦伯强;两种外源性磷及振荡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5期
10 黄斌,余国忠,栗印环;沸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杨佳;王经洁;鲜U_鸣;钱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间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郝赤;阎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上官小亚;洪喻;胡洪营;;白蜡落叶酸化降解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鲜U_鸣;;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杨柳燕;钟寰;秦伯强;肖琳;蒋丽娟;;底泥和铜绿微囊藻的磷迁移[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10 段静波;刘文清;张玉钧;王志刚;肖雪;王欢博;;环境影响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长太;蓝藻难找 养鱼才好[N];湖南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辉;金鱼藻和水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孙朋飞;溶藻菌与絮凝技术处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5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郝赤;铜绿微囊藻毒素对棉铃虫和菜青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8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刘志泉;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游;稀土钕、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郝中n\;十种常见药用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5 洪旭鹭;有机农药对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婷;不同磷条件下高温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鲁男;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陈识文;外加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9 宋涛;一株气单胞菌胞外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崔晗;两种混合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87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8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