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金属酞菁—碳化氮复合材料催化二氧化碳化学固化制备环状碳酸酯

发布时间:2017-08-17 06:19

  本文关键词:金属酞菁—碳化氮复合材料催化二氧化碳化学固化制备环状碳酸酯


  更多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固化 环状碳酸酯 金属酞菁 碳化氮


【摘要】:从上个世纪开始,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不断增长的浓度逐渐成为媒体中报道的一个热点话题,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386 ppm,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前的280 ppm,这势必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一种储量丰富,低廉,可再生的碳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的化学试剂,对化学家来说,它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因此相比于捕获、储存CO_2,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似乎更具有经济意义。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CO_2和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化学固化制备环状碳酸酯,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生成的碳酸酯可以用作极性的非质子溶剂,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以及合成聚碳酸酯和聚氨酯的中间体等。但是目前用于这一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大部分活性低,分离困难或合成路线复杂。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高温热解法,在氮气条件下,通过直接煅烧二氰二胺和不同金属酞菁的混合物,得到双功能的亲核-亲电催化剂金属酞菁 碳化氮复合材料,即[MPc/g-C_3N_4(M=Co,Cu)],并采用不同的表征方法,如XPS、FT-IR、XRD等来确定是否成功合成了该催化剂。在无溶剂、无助催化剂条件下,用金属酞菁 碳化氮复合材料作催化剂,考察了二氧化碳与环氧氯丙烷化学固化制备环状碳酸酯的反应条件。研究发现,480℃下煅烧的MPc/g-C_3N_4催化活性最高,130℃下反应24 h,分别用CoPc/g-C_3N_4-480(0.66)与CuPc/g-C_3N_4-480(0.78)催化反应时,产物收率可达97.6%、93.6%。并且,催化剂可以通过简单的过滤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多相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至少六次。对于该双功能催化剂MPc/g-C_3N_4,MPc作为路易斯酸中心,通过亲电攻击使环氧氯丙烷活化;而在g-C_3N_4的石墨层边缘,有很多没有完全聚合,以伯胺( NH2)、仲胺( NH )形式存在的胺物种,它们具有固体碱的性质,可以作为结构缺陷通过亲核攻击使CO_2活化。这种催化剂稳定性高,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可作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用于CO_2的固化反应中。
【关键词】:二氧化碳固化 环状碳酸酯 金属酞菁 碳化氮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1;O643.36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一章 绪论7-22
  • 1.1 引言7-9
  • 1.1.1 二氧化碳的研究利用现状7-8
  • 1.1.2 二氧化碳的研究利用意义8-9
  • 1.2 碳酸酯的合成研究9-11
  • 1.2.1 环状碳酸酯的应用研究9
  • 1.2.2 环状碳酸酯的合成方法9-11
  • 1.3 均相催化剂11-15
  • 1.3.1 离子液体催化剂11-13
  • 1.3.2 金属酞菁13-14
  • 1.3.3 席夫碱催化剂14-15
  • 1.3.4 金属卟啉15
  • 1.4 非均相催化剂15-18
  • 1.4.1 负载型催化剂15-17
  • 1.4.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17-18
  • 1.4.3 粘土类催化剂及改性的分子筛18
  • 1.5 三嗪类化合物18-20
  •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20-22
  • 1.6.1 选题依据20-21
  • 1.6.2 研究内容21-22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2-28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22-23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23
  • 2.3 金属酞菁-碳化氮复合材料(MPc/g-C_3N_4)的制备23-24
  • 2.4 环加成反应实验24-25
  • 2.5 反应结果分析25-26
  • 2.5.1 气相色谱条件25
  • 2.5.2 定量分析方法25-26
  • 2.6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26-28
  • 2.6.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26
  • 2.6.2 X射线衍射XRD26
  • 2.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6-27
  • 2.6.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7
  • 2.6.5 热重分析(TGA)27
  • 2.6.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27-28
  • 第三章 MPc/g-C_3N_4的表征28-41
  • 3.1 引言28-29
  • 3.2 催化剂MPc/g-C_3N_4的表征29-39
  • 3.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29-33
  • 3.2.2 X射线衍射(XRD)33-36
  •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36-38
  • 3.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38-39
  • 3.2.5 热重分析(TGA)39
  • 3.3 本章小结39-41
  • 第四章 MPc/g-C_3N_4催化二氧化碳化学固化制备环状碳酸酯的催化性能研究41-54
  • 4.1 引言41-42
  • 4.2 催化剂性能评价42-48
  • 4.2.1 金属酞菁(MPc)含量和煅烧温度的影响42-43
  • 4.2.2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43-45
  • 4.2.3 CO_2压力的影响45-46
  • 4.2.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46-48
  • 4.3 催化剂循环使用性的考察48-49
  • 4.4 反应机理49-52
  • 4.5 催化剂使用范围讨论52-53
  • 4.6 本章小结53-5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4-56
  • 5.1 结论54
  • 5.2 展望54-56
  • 附录56-61
  • 缩写说明61-62
  • 参考文献62-71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1-72
  • 致谢72-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佳民;潘恩霆;梁福沛;李庆远;;4,4′,4″,4′″-四羧基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热稳定性[J];化学世界;1992年09期

2 张丹,常晓红,张兵,宋溪明;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的模拟酶反应研究进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牛效迪,马继承,赵宝中,傅强;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02期

4 吕慎水;陈文兴;潘勇;姚玉元;杜莉娟;;金属酞菁负载纤维对空气中含硫化合物的催化氧化[J];功能材料;2006年07期

5 金永茂;毛雪;尹彦冰;;四卤代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光谱研究[J];化工时刊;2008年01期

6 徐敏虹;吕汪洋;刘凡;陈文兴;;新型水溶性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制备和表征[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刘巧芬;孙晓然;;聚合金属酞菁的合成及研究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1年06期

8 陶正章;高延敏;贾宁宁;杨志磊;;四羧基单核金属酞菁配合物的表征[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李莹莹;赵建社;;吡啶金属酞菁的制备、表征及脱硫性能测试[J];广州化工;2013年15期

10 张岱山;用金属酞菁模拟单加氧酶[J];应用化学;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东航;;金属酞菁有机半导体材料[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赵玉真;贺泽民;韩会会;郭庆森;张蕊蕊;张丽;王冬;;不同取代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6分会:π-共轭材料[C];2014年

3 熊志刚;孙爱华;胡美琴;许宜铭;;金属酞菁敏化可见光降解氯代苯酚的研究进展[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李坤福;王泽琼;孙秋萄;李向东;;共轭大环聚双金属酞菁的光电转换性能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5 肖文德;刘立巍;杨锴;张礼智;宋博群;杜世萱;高鸿钧;;氢原子吸附对金表面金属酞菁分子的自旋、手性和吸附位置的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1分会:表面物理化学[C];2014年

6 彭亦如;薛金萍;林志鹏;刘尔生;陈耐生;黄金陵;孙瑞卿;杨齐瑜;;可以用于光动力治疗的两类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陈锋涛;马红竹;王博;;超声波环境下金属酞菁电化学催化合成甲基苄基醚的研究与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8 张云鹤;牛亚明;王贵宾;姜振华;;含金属酞菁聚芳醚酮的合成[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陈再鸿;李娟;林俊;;球烯与过渡金属酞菁电荷迁移复合物光电性能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10 陈晓贵;彭正合;秦子斌;;二维聚金属硫杂酞菁的导电性[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宝成;金属酞菁催化降解染料及催化氧化环己烯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2 蒲泽军;金属酞菁/聚芳醚腈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马锋;全氟金属酞菁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潘勇;新型金属酞菁及其温敏聚合物的合成和仿酶催化性能[D];浙江大学;2005年

5 朱荣义;金属酞菁的光物理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姚玉元;催化纤维净化室内空气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7 邱滔;全氟烷基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郭增彩;纳米酞菁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莹莹;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氧化DBT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10 李芳;金属酞菁的光学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腾杰;负载型金属酞菁催化氧化脱硫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洪静;PGMA/硅胶表面同步合成与固载金属酞菁及其催化氧化性能[D];中北大学;2016年

3 万毅;金属酞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常州大学;2016年

4 张婷;金属酞菁—碳化氮复合材料催化二氧化碳化学固化制备环状碳酸酯[D];新疆大学;2016年

5 桃李;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牛效迪;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殷焕顺;易溶性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8 李文菊;几种新型四取代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祝阳;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合成与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丛方地;氨基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87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87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2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