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基功能化二氧化硅尿醛骨架介孔材料合成与对铀的吸附研究
本文关键词:胺基功能化二氧化硅尿醛骨架介孔材料合成与对铀的吸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介孔二氧化硅 吸附 铀 胺基功能化 二氧化硅
【摘要】:在核工业生产中,从核电站、铀矿堆浸、铀矿就地浸出等流程产生的含铀废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和对其它生物造成严重损害。本文采用了将二氧化硅水溶胶微粒附着于尿醛树脂并加以固化处理、灼烧去除尿醛骨架的方式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再通过采用三种不同的接枝方式,制备了三种不同的胺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吸附材料(APTES、TPDA和NNSO)。实验对获得的三种吸附材料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BET比表面吸附分析、X射线光电子分析、碳13固体核磁共振分析、Zeta表面电位分析。取得材料的结构、表征、化学组成等一系列详细参数;数据表明,本实验首先成功制备了比表面积高达683.64m2/g的介孔二氧化硅吸附材料;然后通过化学接枝方式处理介孔二氧化硅吸附材料制备了三种具备不同表面元素含量胺基功能化二氧化硅材料。在研究合成吸附材料对铀吸附性能的实验中,采用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了各个样品在不同p H条件、不同接触时间、不同固液比等条件下对含铀水溶液中铀的吸附效果,并拟合了Langmuir吸附曲线。实验证明,所制备的三种材料能在1:2000固液比条件下对初始铀浓度为3.6 mg/L,溶液pH为3.5-5.5的硫酸铀酰和对初始铀浓度为3.6 mg/L,溶液pH为6.5-9.5的碳酸铀酰中的铀达到99%以上的吸附去除率;吸附材料在与含铀水溶液接触时间为5 min即可达到较高吸附效果;吸附效果受固液比影响较小。通过用实验数据对吸附曲线进行拟合表明,该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在p H=5.0左右时,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达到最大。效果最好的样品能将硫酸铀酰溶液中的铀浓度从初始的3.6 mg/L吸附降低至0.79μg/L,此时铀去除率为99.98%。本实验还用制备的吸附材料与D201树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进行了对铀的吸附能力对比;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三种吸附材料对低浓度的铀溶液比D201树脂有更好的去除能力,比介孔二氧化硅材料有更大的吸附容量。另外,吸附材料脱附实验表明,0.1 mol/L硝酸可以将吸附材料上吸附的铀基本脱附完毕。经过脱附并循环再生5次之后,三种材料的饱和容量仍然保持在60%左右。本实验结果表明,胺基功能化尿醛骨架二氧化硅介孔材料是一种对低浓度铀溶液中的铀有高效去除效果、应用pH广泛、低成本并且可以再生的新型铀酰吸附材料。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 吸附 铀 胺基功能化 二氧化硅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71;TQ4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1.1.1 有机吸附材料10-13
- 1.1.2 无机吸附材料13-15
- 1.1.3 生物吸附材料15-16
- 1.1.4 三种吸附材料的比较16
- 1.2 研究意义16-17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7-18
- 1.3.1 研究目标17
- 1.3.2 研究内容17-18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8
- 1.4 本项目设计方案18-22
- 1.4.1 研究方法18-19
- 1.4.2 实验方案19-20
- 1.4.3 技术路线20-22
- 第二章 胺基功能化二氧化硅介孔材料的合成与材料性质分析22-48
- 2.1 主要试剂、材料、仪器22-23
- 2.2 仪器原理23-36
- 2.3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合成36-37
- 2.4 二氧化硅吸附材料合成37-38
- 2.5 材料分析38-48
- 2.5.1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38-41
- 2.5.2 氮气吸附/脱附实验41
- 2.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41-45
- 2.5.4 ~(13)C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波谱(NMR MAS)分析45-47
- 2.5.5 材料表面电位测试47-48
- 第三章 胺基功能化二氧化硅介孔材料对铀的吸附性能48-57
- 3.1 吸附与脱附实验48-51
- 3.1.1 实验数据计算48-49
- 3.1.2 对不同pH下的铀溶液进行吸附49
- 3.1.3 Langmuir吸附曲线拟合49
- 3.1.4 不同固液比对吸附的影响49-50
- 3.1.5 不同接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50
- 3.1.6 吸附能力对比50
- 3.1.7 脱附实验50-51
- 3.2 实验结果讨论51-57
- 3.2.1 pH值对吸附的影响51-52
- 3.2.2 Langmuir吸附曲线拟合结果52-53
- 3.2.3 固液比变化对吸附的影响53-55
- 3.2.4 不同接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55-56
- 3.2.5 吸附能力对比结果56
- 3.2.6 吸附材料脱附实验结果56-57
- 第四章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73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雪蕾,唐芳琼;不同形貌介孔二氧化硅的可控制备与表征[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5期
2 庞雪蕾,任俊,唐芳琼;温度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和介相结构有序性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陈文静;李文;汤建新;;杂化介孔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及表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李娟;秦兴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6期
5 侯清麟;李露;;氨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一步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6 韩书华,侯万国,许军,李正民;助表面活性剂对介孔二氧化硅孔径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张书政,龚克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中甲醇产物对结构规整度的影响(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8 党文修;韩书华;亓贯林;李晶;王仁亮;;棒状有序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6年06期
9 党文修;李晶;亓贯林;韩书华;侯万国;;利用助溶剂甲酰胺合成棒状介孔二氧化硅[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杨涛;周从山;晁自胜;;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东;黄昊文;曾云龙;易平贵;;纳米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过氧化氢调控分子输送释放[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蔡敏敏;周济;;单分散乳液模板制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张庆红;吕飞;王野;万惠霖;;一种制备具有螺旋孔道的棒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海平;黄政;刘向农;陈娅如;杨宇翔;;不同链长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孙成高;陶莉;刘奇;梁海军;黄彩娟;晁自胜;;酸性条件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微观形貌的变温调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6 于秀玲;邵高耸;袁忠勇;;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玄明君;贺强;;自驱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8 杨永刚;李宝宗;陈媛丽;毕丽峰;;单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的制备[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谭磊;刘传军;卓仁禧;;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具有尺寸选择性控制释放体系的制备[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党文修;韩书华;许军;闫欣;侯万国;;有序介孔二氧化硅中空管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定庚;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汤小胜;水体中几种污染物的吸附及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张嘉坤;三种农药缓释系统的构建及综合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许东坡;新型介孔、大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杨舜;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刘长辉;DNA介导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控释与生物传感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刘卫;介孔二氧化硅颗粒内的装载调控及其在仿生腔室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8 滕兆刚;介孔SiO_2及介孔磁性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肖强;介孔二氧化硅的温和条件合成[D];南开大学;2007年
10 费海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新兴纳米医药平台[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仲冬;双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杨阳;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王国强;介孔二氧化硅核—脂质壳组装体纳米粒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4 刘方方;ARGET ATRP法接枝聚合物改性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5 魏小东;由膨润土制备氧化铝功能材料和介孔二氧化硅工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梁漫;石墨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杨应娟;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改性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8 宋丽娟;介孔二氧化硅KIT-6的有机改性及其对U(Ⅵ)吸附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汪文媚;多功能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10 梁樱;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制备药物可控的PET织物[D];东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14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1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