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埠湖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瓦埠湖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瓦埠湖是安徽境内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同时也是周边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地,并且与巢湖构成了拟议中的“引江济淮”输水干线的两个重要水体。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瓦埠湖流域水体污染研究与现状评价、瓦埠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陡涧河生态湿地的构建及处理系统的设计、东淝河生态湿地的构建。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为了解瓦埠湖水质的现状及其主要污染物,本文根据2011年8月-2014年12月对瓦埠湖湖区水体的监测数据,以及2011年8月-2012年11月对瓦埠湖主要出入湖河流的监测数据,参考相关文献的数据处理和评价方法,对瓦埠湖流域的水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为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2)调查研究了2012年瓦埠湖流域基本指标以及底栖动物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时期的种类数、密度等指数动态变化,探讨了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以期为瓦埠湖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评价引江济淮工程对水生态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持。(3)构建陡涧河生态湿地:采用应用范围广的“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另外,在工艺前加上稳定塘;选择钢渣、活性炭作为吸附填料,选择砂石等作为基质填料;选择湿地植物为:芦苇、花叶芦荻、千屈菜、香蒲、再力花、美人蕉和风车草。在进水口设进水总闸,将稳定塘布置在鱼塘上,出水口布置在塘区下游最窄处,并将其一部分坝体建成漫水坝,另外段建成高于水面的河堤。(4)利用东淝河下段低洼荒地,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将上游来水进行净化。通过水闸将上游河道来水导入湿地处理系统,而后将来水导入沉砂池、稳定塘、生态砾石床和表流湿地系统,经过一系列物理、生物处理,最后输送至取水口。
【关键词】:瓦埠湖 环境现状 生态湿地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6;X17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6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1.3. 研究区域概况20-24
- 1.3.1. 瓦埠湖主要水环境特征21-22
- 1.3.2. 瓦埠湖主要环境问题22-24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24-26
- 第二章 瓦埠湖水体污染研究与现状评价26-33
- 2.1. 采样与分析方法26-28
- 2.1.1. 监测断面的布设26-27
- 2.1.2.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27
- 2.1.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27-28
- 2.2. 瓦埠湖湖区水体结果分析28-31
- 2.2.1. 湖区水体水质现状28-30
- 2.2.2. 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质现状30-31
- 2.3. 瓦埠湖湖区水体评价结果与讨论31-33
- 第三章 瓦埠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33-41
- 3.1. 材料与方法33-34
- 3.1.1. 采样点位和频次33-34
- 3.1.2. 样品采集和处理34
- 3.2. 结果与分析34-41
- 3.2.1. 水质理化特征34-35
- 3.2.2. 群落结构组成35-37
- 3.2.3. 多样性指数37-38
- 3.2.4. 现存量38-39
- 3.2.5. 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39-41
- 第四章 陡涧河湿地生态系统构建41-55
- 4.1. 核心技术简介42-43
- 4.2. 设计思路43-47
- 4.2.1. 湿地工艺选择44
- 4.2.2. 湿地填料选择44-46
- 4.2.3. 湿地植物选择46-47
- 4.3. 设计方案47-53
- 4.3.1. 工艺流程设计48-49
- 4.3.2. 主要构筑物设计49-51
- 4.3.3. 总平面布置设计51
- 4.3.4. 高程设计51-53
- 4.4. 预期效果53
- 4.5. 工程量53-55
- 第五章 东淝河湿地生态系统构建55-63
- 5.1. 总体布局56
- 5.1.1. 现状调查56
- 5.1.2. 总体任务和布局56
- 5.2. 水质目标56-57
- 5.3. 设计方案57-63
- 5.3.1. 工艺流程设计57
- 5.3.2. 规模设计57-58
- 5.3.3. 建设内容设计58-63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63-65
- 6.1. 结论63-64
- 6.2. 建议64-65
- 参考文献65-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耀;;两岸蓼花倚翠圃 万只凫鸟宿沙洲——浅谈瓦埠湖环境综合治理和利用[J];绿色视野;2012年01期
2 ;瓦埠湖保护成绩背后的隐忧[J];绿色视野;2014年05期
3 潘成荣;张之源;叶琳琳;郑志侠;汪家权;;环境条件变化对瓦埠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6期
4 潘成荣;丁凡;郑志侠;汪家权;;瓦埠湖沉积物内源磷的稳定性及其控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5 王晓辉,张之源,潘成荣,贾良清;瓦埠湖的浮游藻类特征及其营养状态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李如忠;邹阳;徐晶晶;丁贵珍;;瓦埠湖流域庄墓镇农田土壤氮磷分布及流失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7 潘成荣;李凌;叶琳琳;张之源;;瓦埠湖沉积物中氮与磷赋存形态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7年04期
8 刘静静;叶琳琳;潘成荣;汪家权;;巢湖·瓦埠湖沉积物中氮赋存形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9 ;庄墓河“蝶变”[J];绿色视野;2014年05期
10 叶琳琳;潘成荣;张之源;郑志侠;刘静静;汪家权;;瓦埠湖沉积物氮的赋存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NH_4~+-N释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桂运安;瓦埠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启动[N];安徽日报;2012年
2 安徽省寿县环境保护局 陈耀;“一湖一策”重在落实贯彻[N];中国环境报;2012年
3 通讯员 王春夏 记者 聂建春;保持高度戒备 加大防守力度[N];安徽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芸梦;瓦埠湖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2 常可;瓦埠湖沉积物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及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50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5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