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APEC期间北京市大气醛酮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2014年APEC期间北京市大气醛酮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北京APEC 醛酮污染物 变化规律 污染特征 源解析
【摘要】:醛酮污染物被认为是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VOC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等醛酮类物质因其具有刺激性、毒害性、致癌性等而备受关注。醛酮污染物来自于一次来源(如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生物排放)的不完全燃烧,以及二次来源(如有机物的光化学氧化过程)。甲醛、乙醛和丙酮是大气中的首要醛酮污染物,且大气光化学过程和汽车尾气排放被认为是城市大气中醛酮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APEC会议期间北京市大气醛酮污染物,为如何构建有效的联防联控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本研究在2014年APEC会议前后调查了北京大气中的醛酮污染物,包括未采取和采取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所有阶段,每天分4个时段进行间隔采样。甲醛、乙醛和丙酮是含量最高的3种醛酮污染物,占到总醛酮污染物的68.65%~82.66%。在APEC会议期间采取机动车限行措施后醛酮污染物浓度下降了64.10%,特别是甲醛下降了76.61%。APEC会议前后醛酮污染物的变化规律与其他污染物(臭氧除外)相似,但是在不同的采样阶段醛酮污染物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时段不同。甲醛/乙醛(C1/C2)浓度比(0.95~9.41)和乙醛/丙醛(C2/C3)浓度比(5.70~15.71)比值的变化范围很大,在会议期间尤为明显。夏季时C1/C2比值仅从0.17变化到3.56可以间接说明在灰霾天时甲醛发生富集,而在会议期间C1/C2比值(1.21~9.41)变化范围较大说明在此阶段醛酮污染物在不同的采样时段的醛酮污染物来源不同。但是,醛酮污染物受到气象因素变化和光化学生成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会议期间风速较大有助于其浓度的削减。同步采集的颗粒物样品中示踪物质的变化规律表明:在不同阶段醛酮污染物的来源(如化石燃料燃烧、煤燃烧和生物质燃烧)不同,在APEC会议期间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率较小,在其他阶段化石燃料燃烧和煤燃烧排放对污染物的增加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会议后开始集中供暖。
【关键词】:北京APEC 醛酮污染物 变化规律 污染特征 源解析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1.1 研究进展10-22
- 1.1.1 浓度特征10-11
- 1.1.2 排放源特征11-17
- 1.1.3 源分析方法17-20
- 1.1.4 采样分析方法20-22
- 1.2 研究课题简介22-26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22-23
-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3-24
- 1.2.3 论文创新与特色24-26
-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26-32
- 2.1 研究地点概况26-27
- 2.1.1 采样点26
- 2.1.2 APEC期间北京地区大气污染源特征26-27
- 2.2 样品采集与保存27-29
- 2.3 实验室分析测定29-32
- 2.3.1 实验室材料及准备29
- 2.3.2 样品处理及分析29-30
- 2.3.3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QA/QC)30-32
- 第三章 APEC会议期间大气醛酮污染物变化特征32-41
- 3.1 APEC会议前后大气醛酮污染物变化趋势32-36
- 3.2 APEC会议期间大气醛酮污染物的日变化规律36-40
- 3.2.1 时间序列变化规律36-38
- 3.2.2 昼夜变化规律38-40
-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大气醛酮污染物的环境效应及健康风险评价41-48
- 4.1 大气醛酮污染物的环境效应41-44
- 4.1.1 大气醛酮污染物光化学反应活性及其对臭氧生成的贡献41-44
- 4.1.2 大气醛酮污染物对OH·自由基的去除作用44
- 4.2 大气醛酮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44-47
- 本章小结47-48
- 第五章 大气醛酮污染物来源解析48-55
- 5.1 相关性分析法48-50
- 5.2 比值诊断法50-52
- 5.3 指示物示踪法52-54
-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5-57
- 6.1 结论55-56
- 6.2 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arah A.Styler;;Apportioning aldehydes:Quantifying industrial sources of carbonyl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年04期
2 Ming Wang;Wentai Chen;Min Shao;Sihua Lu;Limin Zeng;Min Hu;;Investigation of carbonyl compound sources at a rural sit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年02期
3 Mei Li;Min Shao;Ling-Yu Li;Si-Hua Lu;Wen-Tai Chen;Chen Wang;;Quantifying the ambient formaldehyde sources utilizing tracer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4年11期
4 赵美训;于蒙;张海龙;陶舒琴;;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海洋科学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4期
5 Jingchun Duan;Jihua Tan;Jiming Hao;Fahe Chai;;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heavy metals in haze episod in Beij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年01期
6 Dong Dong;Min Shao;Yue Li;Sihua Lu;Yanjun Wang;Zhe Ji;Dagang Tang;;Carbonyl emissions from heavy-duty diesel vehicle exhaust in China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年01期
7 李剑;蔡竟;颜流水;李羚娜;陶敏;;植物对羰基化合物的排放与吸收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8 郭送军;谭吉华;文晟;王新明;盛国英;傅家谟;;大气乙醛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年01期
9 ;Size distributions and sources of elements in particulate matter at curbside,urban and rural sites in Beij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年01期
10 冯艳丽;牟翠翠;付正茹;陈颖军;;涂布2,4-二硝基苯肼的环形溶蚀器/滤膜系统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气中二羰基化合物[J];分析化学;2011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娟;上海市大气羰基化合物浓度及其植物排放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1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5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