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细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气细颗粒物 纳米TiO_2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摘要】:大气细颗粒物的细胞毒性与颗粒物的粒径、染毒剂量和颗粒物上吸附的物质有关。为了研究大气细颗粒物的细胞毒性与颗粒物粒径的关系,以杭州市城区居民区为采样点,用DLPI分级采样器进行采用,进行了大气细颗粒物对A549细胞的毒性试验。纳米二氧化钛(纳米TiO_2)由于其纳米特性,也属于细颗粒物。为了更全面的评价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本课题先采用不同粒径的纳米TiO_2对细胞进行毒性试验,研究纳米TiO_2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与其粒径大小的关系,进一步比较纳米TiO_2和大气细颗粒物对细胞毒性的差异。染毒浓度相同时,纳米TiO_2粒径越小,细胞活性越小,细胞膜受到的损伤程度越大。大气细颗粒物对细胞进行染毒也得到了相同的试验结果,并且纳米TiO_2和大气细颗粒物对细胞的最佳毒性浓度(细胞表现较强毒性作用时的最低浓度)均为10μg/mL。纳米TiO_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大气细颗粒物包括水溶性和水不溶性成分。染毒浓度高于10μg/mL时细胞活性变化不大,可能是由于受到其在细胞培养液中溶解度的影响。在细胞最佳毒性浓度下对细胞氧化损伤进行分析,可知细胞内ROS活性随着纳米TiO_2粒径的增加而减小,而GSH水平和SOD水平则与粒径大小正相关。大气细颗粒物对细胞进行氧化损伤试验也得到了相同的规律。颗粒粒径越小细胞活性越小,细胞受到的氧化损伤程度越强,ROS活性越高。而GSH和SOD作为能够抑制细胞氧化损伤的酶,细胞受到氧化损伤时,其活性降低。RT-PCR测试细胞凋亡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发现,染毒浓度为10μg/mL时,发现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P53、BCL-2和BAX的相对表达量均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加而减小。纳米TiO_2和大气细颗粒物有相同的趋势。这说明凋亡基因的表达的影响与颗粒的粒径的大小负相关,颗粒粒径越小,对细胞的凋亡作用越大,细胞内凋亡基因的表达量也越大。纳米TiO_2和大气细颗粒物的细胞毒性试验对比发现,虽然纳米TiO_2和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不同,其对细胞的毒性趋势是相同的。在细颗粒物的粒径范围内,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受颗粒粒径的影响较大,颗粒粒径越小,细胞毒性越大。对比大气细颗粒物和纳米TiO_2的细胞毒性大小发现,大气细颗粒物引起的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的表达均高于纳米TiO_2,即大气细颗粒物引起的细胞毒性的因素比纳米TiO_2复杂,研究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 纳米TiO_2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X171.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4
- 符号说明14-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概述15-17
- 1.1.1 大气细颗粒物15-16
- 1.1.2 纳米TiO_216-17
- 1.2 研究现状17-23
- 1.2.1 大气细颗粒物的研究现状17-20
- 1.2.2 纳米TiO_2的研究现状20-23
- 1.3 本研究意义与内容23-25
- 1.3.1 研究意义23-24
- 1.3.2 研究内容24
- 1.3.3 创新点24-25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5-41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25-27
- 2.1.1 试验细胞25
- 2.1.2 试验材料25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25-26
- 2.1.4 其他器材26-27
- 2.2 细颗粒物27-30
- 2.2.1 不同尺度的纳米TiO_227-28
- 2.2.2 大气细颗粒物的采集28-30
- 2.2.3 不同粒径的大气细颗粒物和纳米TiO_2悬液的制备30
- 2.3 细胞培养30-31
- 2.3.1 细胞复苏30
- 2.3.2 细胞传代30-31
- 2.3.3 细胞冻存31
- 2.4 细胞染毒31
- 2.5 细胞试验31-40
- 2.5.1 细胞损伤效应31-33
- 2.5.2 细胞氧化损伤33-36
- 2.5.3 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36-40
- 2.6 统计方法40-41
- 第三章 不同粒径的纳米TiO_2对细胞的毒性研究41-51
- 3.1 引言41
- 3.2 不同尺度纳米TiO_2颗粒的表征41-43
- 3.3 细胞损伤效应43-45
- 3.3.1 细胞活性的检测43-44
- 3.3.2 细胞膜完整性的检测44-45
- 3.4 细胞氧化损伤45-48
- 3.4.1 ROS水平的检测46
- 3.4.2 GSH的检测46-47
- 3.4.3 SOD的检测47-48
- 3.5 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48-49
- 3.5.1 RT-PCR测细胞凋亡基因mRNA表达48-49
- 3.6 小结49-51
- 第四章 不同粒径的大气细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研究51-63
- 4.1 引言51-52
- 4.2 细胞损伤效应52-54
- 4.2.1 细胞增殖检测52-53
- 4.2.2 细胞膜完整性的检测53-54
- 4.3 细胞氧化损伤54-57
- 4.3.1 ROS水平的检测54-55
- 4.3.2 GSH的检测55-56
- 4.3.3 SOD的检测56-57
- 4.4 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57-58
- 4.4.1 RT-PCR测定细胞凋亡基因mRNA表达57-58
- 4.5 大气细颗粒物和纳米TiO_2细胞毒性的对比58-61
- 4.6 小结61-63
- 第五章 结论63-65
- 5.1 结论63-64
- 5.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2
- 作者简介72
- 1 作者简历72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加良;胡小玲;管晶晶;赵伟;;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的酸度及其与组成的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揭开迷“雾”中的重重秘密——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解析我国空气中细颗粒物形成机制及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3 丁杰,朱彤;大气中细颗粒物表面多相化学反应的研究[J];科学通报;2003年19期
4 孙国根;;十面“霾”伏是人祸[J];今日科苑;2013年06期
5 乔旭霞;;PM2.5有了规范的中文名称[J];陕西气象;2013年04期
6 闫博;赵文吉;;北京市细颗粒物时空分布及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13年06期
7 Duriya FONGMOON;Surathat PONGNIKORN;Aphiruk CHAISENA;Sitthichai IAMSAARD;;泰国南邦省陶瓷厂细颗粒物对大鼠肺部的影响(英文)[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4年01期
8 董发勤;代群威;贺小春;邓建军;唐朝军;;可吸入矿物细颗粒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年06期
9 唐利利;何莉;庞晓明;;南宁市空气中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PM2.5的真面目[J];城市与减灾;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阳;付柏淋;;两种典型通风方式下室内细颗粒物去除效果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蒲维维;赵秀娟;张小玲;徐敬;徐晓峰;孟伟;;奥运前后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冯加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来源探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董玉敏;;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王子晔;李宁;;浅谈PM2.5防控专利技术开发[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9 叶兴南;尹姿;唐尘;陈建民;;基于吸湿性测量分析上海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的混合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陈晨;银燕;钱凌;王巍巍;陈宇;李嘉鹏;;南京北郊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苡婷;上海细颗粒物污染状况堪忧[N];上海科技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任震宇;细颗粒物威胁“健康出行”[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周迎久;细颗粒物控制成约束性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3年
4 ;强化源头削减 分区分类控制[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记者 徐维欣;细颗粒物标准制定尚需时日[N];文汇报;2009年
6 通讯员 王双瑾;探寻PM_(2.5)真相[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记者 拓玲;征细颗粒物排污费改善空气质量[N];西安日报;2012年
8 刘敬奇;北京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N];中国环境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贺小巍;每个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N];陕西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荣丽君;我市在全省率先监测PM2.5[N];西宁晚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斌;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其对前体物排放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吴伊人;含油雾的环境空气中微细颗粒物净化用纤维滤料的织物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3 王晓斐;Gprc5a基因缺失小鼠对SiO_2诱导的肺损伤易感性增加[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英志;柴油车细颗粒物理化性质及其排放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朱继保;细颗粒物的电收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高知义;大气细颗粒物人群暴露的健康影响及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赵金镯;大气细颗粒物心血管毒性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庚达;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9 顾泽平;大气细颗粒物有机质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源解析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10 斯俊平;燃煤过程中钠对焦特性及细颗粒物控制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春;汽车细颗粒物排放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马琼锦;上海二城区大气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陈璐;石化企业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中PM_(2.5)的贡献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周璐璐;燃煤细颗粒水汽相变长大特性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欢;重庆市主城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6 玛依热·热夏提(Mayira·RiXat);乌鲁木齐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成分的分布特征及细胞毒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殷丽娜;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李满会;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COPD患者转归影响及其调控炎性体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胡凡宝;基于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分析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污染物[D];山东大学;2016年
10 蒋斌;鹤山超级站大气细颗粒成分特征及二次污染过程成因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69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6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