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淮南矿区生态环境演变分析及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17-09-02 18:39

  本文关键词:淮南矿区生态环境演变分析及质量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淮南矿区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覆盖 水土流失 灰色预测模型


【摘要】:矿产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在煤炭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同时,矿区原有生态环境质量遭到严重破坏,并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表下沉、积水、土壤污染、土地生产力下降等。所以为了实现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化解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找到影响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症结所在,而对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前提。本文以淮南煤矿区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灰色模型预测等一般原理与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采煤驱动下淮南矿区1986-2012年间主要生态环境因子的演变规律,继而对淮南矿区1986、1999和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预测了未来几十年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为矿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RS和GIS技术,对1986、1999和2012年的淮南矿区地理数据叠加分析,研究矿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水土流失、自然环境质量等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的变化特征,揭示其变化的内在规律。(2)根据不同时空条件下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耦合效应分析,识别主导煤矿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从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和干扰性指标两个方面确定符合煤矿区生态环境变化特点的18个评价指标,构建适用于大型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技术修正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3)构建大型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淮南矿区为例,对其1986、1999和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规律,并分析了导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4)根据不同年代淮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分析其时空变异存在的潜在规律,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今后几十年淮南煤矿区的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淮南矿区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覆盖 水土流失 灰色预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6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4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5-16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研究目的16
  • 1.1.3 研究意义16
  • 1.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16-18
  • 1.2.1 生态环境16
  • 1.2.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6-17
  • 1.2.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7-18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8-19
  • 1.3.1 国外研究概况18-19
  • 1.3.2 国内研究概况19
  • 1.4 RS和GIS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19-21
  • 1.4.1 遥感技术19-20
  • 1.4.2 地理信息系统20
  • 1.4.3 RS与GIS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20-21
  • 1.5 研究内容21-22
  • 1.5.1 研究内容21-22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2
  • 1.5.3 创新点22
  • 1.6 技术路线22-24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管理24-27
  • 2.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24
  • 2.1.1 地理位置24
  • 2.1.2 矿区划分24
  • 2.1.3 动物资源24
  • 2.2 社会经济概况24
  • 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4-26
  • 2.4 数据管理26-27
  • 2.4.1 数据来源及分析26
  • 2.4.2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平台建设26-27
  • 第三章 淮南矿区主要生态环境因子分析27-50
  • 3.1 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分析27-38
  • 3.1.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模型27-28
  • 3.1.2 土地利用分析28-38
  • 3.2 淮南矿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分析38-48
  • 3.2.1 土壤流失方程及监测流程38-39
  • 3.2.2 参数因子的计算39-45
  • 3.2.3 水土流失分析45-48
  • 3.3 淮南矿区基本环境质量状况48-50
  • 3.3.1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48
  • 3.3.2 水环境质量状况48-49
  • 3.3.3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49-50
  • 第四章 淮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50-70
  • 4.1 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构建50-59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50
  • 4.1.2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构建50-52
  • 4.1.3 各指标计算模型及数据52-59
  • 4.2 矿区指标权重确定方法59-65
  • 4.2.1 层次分析法60-62
  • 4.2.2 熵技术修正权系数62-65
  • 4.3 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65-70
  • 4.3.1 矿区指标标准化65-66
  • 4.3.2 矿区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66-67
  • 4.3.3 评价结果与分析67-70
  • 第五章 淮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预测70-78
  • 5.1 淮南矿区土地利用/覆盖预测70-73
  • 5.1.1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70
  • 5.1.2 土地利用/覆盖预测70-71
  • 5.1.3 土地修复措施71-73
  • 5.2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预测73-78
  • 5.2.1 灰色系统理论73
  • 5.2.2 灰色预测模型73-75
  • 5.2.3 淮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预测75-78
  • 第六章 结论78-79
  • 参考文献79-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84-85
  • 附录85-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登;均压通风在淮南矿区的使用与经验[J];煤矿安全;1990年06期

2 楼兴永;张孟邻;;淮南矿区煤质变化规律及利用途径[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0年04期

3 沈思良;;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实践与探索[J];矿山测量;2008年05期

4 刘琳琳;杨文旺;;淮南矿区近年来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其防范控制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5 李小龙;郭靖;胡安焱;陈剑宵;;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J];资源·产业;2006年02期

6 赵一清;汪云甲;汪炜;;淮南矿区地质环境累积效应综合评价[J];煤炭工程;2011年02期

7 陈兆炎;淮南矿区岩溶地表塌陷问题的探讨[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8 彭向峰,于双忠;淮南矿区原岩应力场宏观类型工程地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王锦;;淮南矿区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环境保护;2006年05期

10 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煤矿塌陷水域为例[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晓波;;淮南矿区工作面无线电坑透技术的应用实践[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二)·地质专业[C];2010年

2 程功林;赵伟;孙茂也;;淮南矿区地质技术创新与发展[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3 沈思良;;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作实践与探索[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唐永志;;淮南矿区深部大型矿井建设关键技术[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9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9年

5 李玉林;;断裂及裂隙带的大变形转动场分析及应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游 本报记者;淮南矿区护矿斗争[N];淮南日报;2011年

2 孟建兵 安士凯;淮南矿区:动态监测沉陷区[N];中国煤炭报;2014年

3 记者 丁继民;三一重装EBZ200H掘进机创淮南矿区岩巷掘进新记录[N];中国煤炭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玉娟;基于GIS的淮南矿区土壤重金属Pb、Cd、Hg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郭e,

本文编号:780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80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2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