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重金属有效态提取DGT技术结合相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3:39

  本文关键词:重金属有效态提取DGT技术结合相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DGT 重金属 不同处理 室内老化 温室盆栽


【摘要】:土壤重金属危害性更多取决于有效态含量,而薄膜梯度扩散(DGT)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提取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但以Chelex-100为结合相的DGT存在价格贵、重金属解离性能差、解离时间长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因此,在考虑性能不减、制备简单、性价比高的前提下重新筛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DGT结合相材料以替代Chelex-100,对于DGT实现由实验应用走向标准化大范围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期大量工作基础上,筛制获得了以DTPA插层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DTPA-LDHs)为骨架的全新DGT结合相,并制备了Mg-Al-DTPA-LDHs-DGT(以下简称DTAP-LDHs-DGT或新型DGT),在对新型DGT进行大量基础测试基础上,对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与Chelex-100-DGT*目比,DTPA-LDHs-DGT具有无毒、易制备、快速全解离、制膜简单、性价比高、背景污染小等优势,更适合于普通实验室的制备及推广应用。2.采用DTPA-LDHs-DGT提取土壤重金属镉(Cd)、镍(Ni)有效态含量,结果表明:DTPA-LDHs-DGT在供试土壤中展开时间宜介于1-4天之间,与Chelex-100型^DGT—样,展开1天即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土壤孔隙度对新型DGT提取的重金属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将其作为影响因素考虑进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计算过程中,其影响不显著。新型DGT对扩散相厚度及土壤重金属有效态提取剂反应敏感,相关研究还需加强。3.采用DTPA-LDHs-DGT探索土壤重金属镉(Cd)、镍(Ni)老化过程中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老化120天时达到平衡,而新型DGT可高效原位指示不同土壤重金属Cd、Ni老化过程有效态含量的变化及其差异性,且对土壤环境因子影响重金属活性态的改变有独特的揭示作用。4.结合新型DGT扩散相厚度的改变,创新性研究了不同土壤重金属Cd、Ni老化过程中动力学特征,分析了老化过程中重金属有效态组分(离子态及有机易解离态)的变化性及解离动力学系数K-1的变化情况。5.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新型DGT提取的土壤重金属Cd、Ni有效态含量与油菜吸收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低、高吸收油菜品种与Cd相关性分别达0.85**、0.98**,与Cd相关性分别达0.93**、0.92**,相关关系明显优于其它重金属有效态提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开发的新型结合相DGT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及推广性,但由于时间有限,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实验还应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DGT 重金属 不同处理 室内老化 温室盆栽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3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前言13-27
  • 1.1 课题研究背景13-17
  • 1.1.1 全国重金属污染总体情况13-17
  • 1.1.2 重金属有效态提取常用方法17
  • 1.2 重金属有效态提取技术——DGT技术17-23
  • 1.2.1 DGT技术应用原理17-18
  • 1.2.2 DGT技术应用现状18-23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3
  • 1.4 研究内容23-24
  • 1.4.1 DGT结合相材料的筛选与性能检测23
  • 1.4.2 DTPA-LDHs-DGT的应用研究23-24
  • 1.4.3 DTPA-LDHS-DGT效能验证研究24
  • 1.5 技术路线24-27
  • 第二章 DGT结合相材料的筛选与性能检测27-30
  • 2.1 材料与方法27-28
  • 2.1.1 试验药品与仪器27
  • 2.1.2 DGT结合相材料合成27-28
  • 2.2 材料性能研究28-30
  • 第三章 DTPA-LDHS-DGT对重金属有效态的检测研究30-42
  • 3.1 材料与方法30-35
  • 3.1.1 试验药品与仪器30-31
  • 3.1.2 数据处理31-33
  • 3.1.3 DTPA-LDHs-DGT组装33-34
  • 3.1.4 不同处理对DTPA-LDHs-DGT应用的影响试验34-35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35-42
  • 3.2.1 不同土壤孔隙度对结果的影响35-38
  • 3.2.2 扩散相厚度变化对结果的影响38-39
  • 3.2.3 不同展开时间对结果的影响39-40
  • 3.2.4 土壤培养过程中由水改为CaCl_2和盐酸对结果的影响40-42
  • 第四章 DTPA-LDHS-DGT室内老化试验研究42-67
  • 4.1 材料与方法42-45
  • 4.1.1 试验用土样42
  • 4.1.2 试验仪器与试剂42-43
  • 4.1.3 试验方法43-44
  • 4.1.4 数据处理44-45
  • 4.2 结果与讨论45-67
  • 4.2.1 重金属老化不同时期有效态含量分析45-49
  • 4.2.2 土壤老化动力学分析49-67
  • 第五章 温室盆栽试验研究67-76
  • 5.1 材料与方法67-68
  • 5.1.1 试验用土样67
  • 5.1.2 试验仪器与试剂67
  • 5.1.3 试验方法67-68
  • 5.1.4 数据分析68
  • 5.2 结果与讨论68-76
  • 5.2.1 油菜生长期内DTPA-LDHs-DGT对根际土重金属有效态的测定68-70
  • 5.2.2 土壤重金属不同提取方法与油菜体内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对比分析70-76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76-78
  • 6.1 结论76-77
  • 6.2 建议77-78
  • 参考文献78-82
  • 致谢82-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凝;张秀英;蒋玉根;王珂;;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有效态锌累积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1期

2 张江义;陈锦凤;王肖戈;张清;成金华;帅琴;;原煤中有效态砷的提取方法[J];分析试验室;2009年07期

3 黄成敏,冯子道,,何毓蓉;三峡库区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特征[J];四川环境;1996年01期

4 梁英;何江;吕昌伟;樊庆云;宝金花;;南海湖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及其空间分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5 廖琴;南忠仁;王胜利;黄璜;晋王强;周婷;;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6 李青青;金大成;罗启仕;卢聪;李芸;袁剑;柏营;;场地土壤稳定化后有效态砷的浸出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2期

7 常青山;万涛;王志勇;马祥庆;;天安特生态调节剂对降低土壤重金属铬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8 陆海波;刘方;朱健;赵晓燕;陈思琳;;煤矸石堆场自然植被优势植物根际有效态重金属含量[J];生态学杂志;2012年12期

9 马建军;于凤鸣;朱京涛;刘玉艳;杜彬;;河北省农田土壤中的有效态镍[J];生态环境;2008年03期

10 李磊;闫敏;张强;;风化煤对碱性土壤中重金属镉、铅有效态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金飞;赵健;张卫建;卞新民;;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以沪宁高速为例[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怀友;师荣光;赵玉杰;;非连续时空统计条件下土壤中Cu有效态含量与全量的相关性分析[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祖伟;张辉;张文具;;天津地区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分布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武;稀土铈胁迫对蔬菜生理生化与土壤酶系统的影响研究[D];五邑大学;2015年

2 林繁;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新型装置研发与其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态评估[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智敏;土壤生物有效态镉对蚯蚓毒性效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宋志廷;重金属有效态提取DGT技术结合相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5 汤志云;土壤样品中砷硒铬汞等元素有效态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6 白贯荣;土壤中钒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姚胜勋;水分与磷肥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及红蛋植物累积重金属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王文;硫脲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态毒理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仝桂锋;水体中Cu(Ⅱ)形态的测量[D];东北大学;2009年

10 袁波;北碚区菜地土壤铅、镉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分析与评价[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82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82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2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