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废水预处理及混合废水达标处理中试研究
本文关键词:化纤废水预处理及混合废水达标处理中试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废水进水包括辽阳石油化工园区(位于辽阳石化芳烃基地内)各个石油化纤企业排放的废水及辽阳宏伟区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种类为聚酯废水、切割液及冷却废水。石油化纤工业废水可生化性差、有机污染物成分复杂、水质波动大,需要进行预处理后再与生活污水混合进行生化处理。因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分别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接种强效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和催化臭氧氧化预处理工艺进行了工业废水预处理工艺的中试研究,通过对比三种预处理工艺对COD、NH4+-N、TN去除及B/C的改变,结合经济分析,提出较优预处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与接种强效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对工业废水COD去除率分别为44.6%、63.8%,NH4+-N去除率分别为44%、54.8%,TN去除率分别为47.2%、52.1%。同时催化臭氧高级氧化预处理工艺对工业废水COD、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63%与16.4%,但B/C比提高较明显。其中接种强效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对COD、氨氮与TN去除率最高;而催化臭氧氧化预处理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较好,同时提高B/C比,但催化臭氧高级氧化预处理工艺对NH4+-N的去除效果较差。然后,工业废水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预处理,混合废水(预处理出水与生活污水混合)采用A/A/O-MBR工艺进行了达标处理全流程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配比为1:1-1:4时,预处理后混合废水C/N平均值为3:1,后端反硝化碳源不足,导致总氮去除效果较差;配比为1:8、1:10时预处理后混合废水C/N平均值为5.3:1,总氮去除效果有所提高。当工业废水COD较高时(500 mg/L)时,预处理出水与生活污水以2:1比例(工程设计比例)混合后,整体处理系统优化参数为:接触氧化池、好氧池、膜池曝气量分别为05 m3/h、9 m3/h、5 m3/h,中沉池、缺氧池、好氧池与膜池的回流比分别为100%、50%、50%、300%。在此条件下混合废水COD与TN平均去除率为74.9%与40.5%,膜出水COD、NH4+-N与TN平均值分别为49.0mg/L、0.54 mg/L与9.0 mg/L,均满足一级A标准。混合废水生物处理除磷很难满足一级A标准,必须进行后续的化学除磷。最后,经过催化臭氧氧化后后继混合废水A/A/O-MBR生化系统对NH4+-N与TN的处理能力足够(通过计算);兼顾吨水处理成本和工程可行性因素,推荐催化臭氧氧化预处理工艺作为工业废水预处理工艺。建议整体废水达标处理工艺为:催化臭氧氧化预处理工业废水+A/A/O-MBR处理混合废水工艺。
【关键词】:预处理 水解酸化 化纤废水 催化臭氧氧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绪论10-16
- 1.1 课题来源及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10-11
- 1.1.1 课题背景10-11
- 1.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11
- 1.2 化纤废水来源特点及危害11-12
- 1.2.1 化纤废水来源特点11-12
- 1.2.2 化纤废水的危害12
- 1.3 国内外工业废水处理研究概况12-16
- 1.3.1 国外处理化纤废水工艺研究概况12-13
- 1.3.2 国内化纤企业对处理化纤废水工艺现状13-16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16-25
- 2.1 中试装置16-22
- 2.1.1 解酸化+接触氧化+A/A/O-MBR中试装置16-19
- 2.1.2 催化臭氧氧化中试装置19-22
- 2.2 水质分析项目22-23
- 2.3 中试试验计划23-25
- 3 石化园区工业废水预处理工艺中试研究及比较25-37
- 3.1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预处理化纤废水25-27
- 3.1.1 工艺原理25
- 3.1.2 材料准备及检测项目25-26
-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26-27
- 3.2 接种强效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预处理化纤废水27-30
- 3.2.1 工艺原理27
- 3.2.2 材料准备及检测指标27-28
- 3.2.3 中试试验步骤与结果分析28-30
- 3.3 催化臭氧高级氧化化纤废水预处理工艺30-35
- 3.3.1 工艺原理30-31
- 3.3.2 进出水水质31-32
- 3.3.3 中试现场结果分析32-35
- 3.4 三种预处理工艺的比较35-37
- 4 石化园区混合废水达标排放中试研究及参数优化37-55
- 4.1 中试试验设计37-40
- 4.1.1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A/A/O+MBRI艺流程37
- 4.1.2 水解酸化+A/A/O+MBR工艺简介37
- 4.1.3 利用共代谢原理提高工业废水处理效率37-38
- 4.1.4 A/A/O+二沉池与A/A/O+MBR膜法的比较38-39
- 4.1.5 中试实验的具体步骤39-40
- 4.1.6 取样方法40
- 4.2 活性污泥的接种及驯化40-43
- 4.2.1 活性污泥的驯化40
- 4.2.2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评价40-41
- 4.2.3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控制41-42
- 4.2.4 初始阶段运行参数42-43
- 4.3 生化第一阶段水质监测分析43-46
- 4.3.1 生化第一阶段COD、NH_4~+-N指标分析43-45
- 4.3.2 生化第一阶段TN去除效果45-46
- 4.4 生化第二阶段水质监测分析46-50
- 4.4.1 生化第二阶段COD、NH_4~+-N指标分析46-49
- 4.4.2 生化第二阶段TN去除效果49-50
- 4.5 生化第三阶段水质监测分析50-53
- 4.5.1 生化第三阶段COD、NH_4~+-N指标分析50-52
- 4.5.2 生化第三阶段TN去除效果52-53
- 4.6 本章总结53-55
- 4.6.1 预处理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不同配比下指标达标情况53-54
- 4.6.2 小结54-55
- 5 预处理工艺技术经济比较55-59
- 5.1 两种预处理工艺对污染物指标去除效果比较55
- 5.2 工艺投资及运行成本比较55-59
- 5.2.1 工程投资估算55-56
- 5.2.2 直接运行成本核算56-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合买提江·热依木;党亚萍;奥斯曼·吐尔地;陈波;;曝气生物滤池在污水处理工业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4年12期
2 徐志林;;邢台市污水处理二厂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3年18期
3 陈金发;胡金朝;朱海峰;王姗镒;;基于MUASB不同启动方式处理高浓度废水的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年04期
4 陈杰云;张智;任丽平;赵青;金可;张青松;胡玲;;碳氮比对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J];给水排水;2012年05期
5 刘斌;冀巍;丁长春;;聚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2年07期
6 季建莉;李红燕;;瘤胃真菌及其对纤维物质的降解研究进展[J];新疆畜牧业;2012年01期
7 黄馨慧;冯锴;;MBR技术在中水回用系统建设的应用[J];水工业市场;2011年11期
8 刘生;杨德敏;方健;高澍;谭婷;;高级氧化技术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造纸学报;2010年04期
9 文卓琼;王九思;郭立新;何兆照;;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07期
10 杨世平;阎立华;程琳;;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期勇;水解酸化—颗粒填料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涤纶碱减量废水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2 石成春;有机磷农药曲霉生物降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秀芳;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韦伟;制药厂废水处理工艺方案设计[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洪波;污水深度处理项目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陈彦;制革厂清洁生产中的废水深度处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国钟;应用MBBR和混凝氧化法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刘锋;A/O+MBBR法处理炼油废水的中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余世锋;气升环流反应器生化处理化纤废水的研究及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董锦昱;高价态氧化物FeO_4~(2-)、MnO_4~(2-)、XO_3~-在化学电源和废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宏忠;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特性与产酸模型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10 许晓菁;高温厌氧—中温好氧耦合系统处理化纤废水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88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8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