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真菌好氧丝状生物膜的构建及其对垃圾渗滤液的长期连续降解
本文关键词:白腐真菌好氧丝状生物膜的构建及其对垃圾渗滤液的长期连续降解
更多相关文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 好氧丝状生物膜 脉管载体 蒸笼反应器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垃圾渗滤液
【摘要】:难降解有机污废水的治理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白腐真菌因能降解众多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其治理中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却受制于其好氧丝状生物膜难以连续生长,至今未能构建能够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白腐真菌难降解有机污废水处理体系。针对此问题,本课题拟以两项策略解决此问题。首先,对发明的脉管载体进行改造,使脉管载体由单向开口改为双向开口,并通过固定化培养构建白腐真菌好氧丝状生物膜,此载体可将常规生物膜仅从载体外部获取基质和氧气的模式改变为可从载体内外同时获取的模式,避免膜内部菌丝因老化自溶而导致的膜破坏,实现膜内部菌丝的连续生长。其次,发明“蒸笼”反应器,实现白腐真菌好氧丝状生物膜的分层静止培养,避免曝气或搅拌对膜的破坏,保障膜的连续稳定生长。在基此础上,利用白腐真菌好氧丝状生物膜构建垃圾渗滤液长期连续的批次处理体系(40个批次,320 d)。实验结果表明:在运行的40个批次(320 d)期间,P. 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能够持续地合成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去降解垃圾渗滤液,TOC从2944 mg/L降低至785-403 mg/L,去除率达73-87%;BOD5从31O mg/L降低至0 mg/L,去除率达100%; COD从11329 mg/L降低至8448-6954 mg/L,去除率达25-39%;氨氮从1383mg/L降低至267-88 mg/L,去除率达80-94%;垃圾渗滤液中,在420-570 nm的激发波长和350-500 nm的发射波长处的荧光物质能够被P. 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彻底地降解;生物排泥量维持在0.32-1.53 g(干重)。以上结果说明,在基于脉管载体构建的白腐真菌好氧丝状生物膜在蒸笼反应器中,首次实现了木质素降解酶系的连续合成,对垃圾渗滤液的连续降解,以及白腐真菌反应器的长期连续稳定运行,为白腐真菌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和真菌废水处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黄孢原毛平革菌 好氧丝状生物膜 脉管载体 蒸笼反应器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垃圾渗滤液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X17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特点11-12
- 1.2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12
- 1.3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12-14
- 1.3.1 臭氧氧化技术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12-13
- 1.3.2 膜技术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13
- 1.3.3 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13-14
- 1.4 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技术存在的普遍问题14
- 1.5 白腐真菌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可行性14-15
- 1.6 白腐真菌对垃圾渗滤液及其他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现状15-23
- 1.6.1 搭载白腐真菌的反应器探讨15-22
- 1.6.2 影响白腐真菌不能连续稳定生长的因素探究22-23
- 1.7 本课题在反应器中构建能够连续生长好氧丝状生物膜的策略23
-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23-25
- 1.8.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23-24
- 1.8.2 技术路线24
- 1.8.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4-25
- 第二章 脉管载体的改造及反应器的设计与搭建25-29
- 2.1 脉管载体的改造25-26
- 2.2 蒸笼反应器的构思设计与搭建26-27
- 2.2.1 反应器的构思与设计26
- 2.2.2 反应器的结构及搭建26-27
- 2.3 蒸笼反应器的潜在优势分析27-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好氧丝状生物膜对垃圾渗滤液的连续降解29-54
- 3.1 材料与方法29-35
- 3.1.1 实验材料29-30
- 3.1.2 实验方法30-35
- 3.2 结果与讨论35-53
- 3.2.1 脉管载体的挂膜35
- 3.2.2 温度的变化35-36
- 3.2.3 LiP酶活的变化36-38
- 3.2.4 pH的变化38-40
- 3.2.5 COD浓度及其去除率的变化40-42
- 3.2.6 TOC浓度及其去除率的变化42-45
- 3.2.7 BOD_5浓度及其去除率的变化45-48
- 3.2.8 氨氮浓度及其去除率的变化48-50
- 3.2.9 排泥量50-51
- 3.2.10 三维荧光色谱分析51-52
- 3.2.11 好氧丝状生物膜在反应器中的形态变化52-53
- 3.3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54-56
- 4.1 结论54-55
- 4.2 本论文的创新点55
- 4.3 建议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专利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丽泉;黄敏;苏碧华;周焕清;;培养条件对白腐真菌生长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1年10期
2 林刚,文湘华,钱易;液体培养基中添加天然成分对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生长的促进作用[J];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3 ;用白腐真菌降解难降解环境污染物[J];技术与市场;2005年12期
4 董金霞;许伟;罗人明;李海凤;;白腐真菌处理阿维菌素废水优势菌种筛选研究[J];河北化工;2006年10期
5 田蕾;陈小云;胡淼;杨淑莉;李辉信;胡锋;;蚯蚓及蚓粪对白腐真菌降解土壤中菲的动态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6 谭丽泉;陈世斌;周焕清;;白腐真菌降解石油的影响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梁峙;张凯;;白腐真菌菌丝生长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高尚;陈诚;陶芳;戴兴春;黄民生;施华宏;王国华;;白腐真菌产木质素降解酶及固定化载体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丁洁;王银善;沈学优;陈宝梁;;白腐真菌体对菲和芘的吸附-脱附作用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姚晶晶;胡长庆;傅慧娟;;白腐真菌包埋技术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杰;王翠玲;李荣春;;白腐真菌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研究概况[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成;文湘华;赵曦;;采用臭氧对白腐真菌反应器中的细菌进行控制的可能性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梦杰;王翠玲;李荣春;;白腐真菌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研究概况[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高大文;文湘华;周晓燕;曾永刚;钱易;;染料投加时间对非灭菌环境白腐真菌降解活性染料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靳凤珍;杨洋;张晓昱;;白腐真菌对于多环芳烃污染物芴和芘的降解研究[A];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范寰;王文杰;;白腐真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亮;陈桂秋;张文娟;;白腐真菌胞外生物合成蛋白质-Pb微米颗粒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8 宁大亮;曾斌;王慧;庄芫;;难降解有机物对白腐真菌P450的诱导[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惠娥;孙继林;颜事龙;张学才;;用白腐真菌-泥炭净化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马丽华;谢冰;黄民生;;白腐真菌的DNA提取和RAPD研究初探[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红霞邋杨建军 詹勇;白腐真菌在秸秆饲料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2 ;影响白腐真菌降解秸秆作物的因素[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杰;白腐真菌对废水中Pb~(2+)的去除及稳定化机理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周成;白腐真菌反应器中细菌的抑制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胡霜;接种白腐真菌改善含铅农业固废微环境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高尚;组合式白腐真菌反应器处理实际染料废水过程中生态结构和功能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安伟;白腐真菌对废水中镉和2,4-二氯酚的去除及其生理响应机制[D];湖南大学;2014年
6 宁大亮;白腐真菌细胞色素P450转化难降解有机物的功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张博;东北白腐真菌高效产酶及降解多环芳烃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8 周莉娜;白腐真菌对持久性有机物PFOA和雌激素E2的降解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梁峙;四氯化碳的高效降解菌种筛选及其降解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10 李慧星;微生物法脱色印染染料及其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苗;非灭菌条件下抗营养阻遏白腐真菌对活性染料脱色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林熠斌;红麻韧皮纤维白腐真菌脱胶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3 王利;白腐真菌介导的PFOA脱氟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石贝杰;高效降解偶氮染料白腐真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机理[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5 于晓龙;白腐真菌好氧丝状生物膜的构建及其对垃圾渗滤液的长期连续降解[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帆;白腐真菌对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烯降解及吸附性能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王婷;固定化白腐真菌处理土霉素废水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08年
8 曾永刚;非灭菌环境下固定化白腐真菌抑菌策略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田蕾;蚯蚓及蚓粪对白腐真菌降解模拟污染土壤中菲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谢冬瑾;白腐真菌的固定化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7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9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