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GIS的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8:51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评价 栅格 阴山北麓地区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数据、图形矢量数据、统计监测数据为数据源,依据自然-经济-社会框架模型,结合区域实际特点,构建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运用GIS空间叠加法和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对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分级,从而实现对阴山北麓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通过对2000~2013年四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进行叠置分析,得出不同时段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转移变化情况,分析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程度;最后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可划分为安全、较安全、较不安全和不安全四个等级,土地生态安全级主要分布在草原牧区、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一带,较安全级广泛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域,集中分布于北部和中西部广大草原地区,较不安全级和不安全级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北缘一带、西部荒漠草原区以及以旗县驻地为中心和沿交通线向外扩展的区域,各时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良好。(2)分旗县区统计研究区平均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和等级构成知:阴山北麓地区各旗县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差异较为显著,2000~2013年,太仆寺旗、四子王旗、多伦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始终居于平均水平之上,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良好且处于平稳变化状态,固阳县、白云鄂博矿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相对较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较差,其余旗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居中等水平且处于不稳定变化中。同时,不同时期各旗县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3)分析不同时段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转移变化情况知:2000~2013年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改善,但仍有部分区域存在恶化,其中以2005~2010年改善程度最明显,而2000~200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出现轻微恶化趋势;研究末期与初期相比,土地生态安全级别发生正向转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北部的草原牧区,发生负向转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半农半牧区。(4)整个阴山北麓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状态总体良好,草地、耕地、林地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从等级变化情况来看,2000~2013年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生态安全级别降低,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的土地生态安全级别升高。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评价 栅格 阴山北麓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1;F30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前言9-16
  • 1.1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综述10-12
  • 1.2.1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10-11
  • 1.2.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11-12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2-16
  • 1.3.1 研究内容12-14
  • 1.3.2 研究方法14-16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收集16-19
  • 2.1 研究区概况16-17
  • 2.1.1 地理位置16
  • 2.1.2 自然状况16-17
  • 2.1.3 社会经济状况17
  • 2.1.4 生态环境状况17
  • 2.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17-19
  • 2.2.1 数据来源17
  • 2.2.2 数据处理17-19
  • 3 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分析19-51
  • 3.1 阴山北麓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20
  • 3.2 土地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分析20-23
  • 3.2.1 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因素20-22
  • 3.2.2 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因素22-23
  • 3.3 阴山北麓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3-26
  • 3.3.1 指标选取方法23
  • 3.3.3 指标选取原则23-24
  • 3.3.4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4-26
  • 3.4 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26-38
  • 3.4.1 评价单元的确定26
  • 3.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6-28
  • 3.4.3 指标量化与空间表达28-37
  • 3.4.4 土地生态安全值计算37
  • 3.4.5 土地生态安全分级标准确定37-38
  • 3.5 阴山北麓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分析38-48
  • 3.5.1 土地生态安全时间变化特征38-46
  • 3.5.2 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变化特征46-48
  • 3.6 阴山北麓地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分析48-51
  • 4 结论与讨论51-53
  • 4.1 结论51-52
  • 4.2 讨论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60
  • 作者简介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莉;张爱国;;临汾市土地生态安全度的县域差异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徐美;朱翔;周军;;基于突变理论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6期

3 刘胜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2期

4 曲福田,赵海霞,朱德明;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5 李智国;杨子生;;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12期

6 王枫;刘小玲;袁中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突变评价模型及其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年24期

7 苑韶峰;施伟伟;孙乐;;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演化研究——以杭州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1年02期

8 徐道炜;刘金福;洪伟;吴承祯;;福建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5期

9 余敦;高群;欧阳龙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10 孙丕苓;杨海娟;刘庆果;;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树德;孙静;;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青岛市为例[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青岛市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何春燕;;镇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十直镇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王双;卓玛措;;2010年玛多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邢晓雯;杨永梅;;基于AHP法的西宁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文革;侯怀霞;彭峰;;土地生态安全法治建设——论我国土地节约政府管制立法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6 李希灿;王静;白兰;赵杰;;土地生态安全多目标多层次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冠岑;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李U,

本文编号:822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22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