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改性烟草秸秆对阴离子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23:14

  本文关键词:改性烟草秸秆对阴离子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烟草秸秆 阳离子改性 刚果红 吸附动力学 等温吸附 解吸


【摘要】:我国农业秸秆量多价廉,秸秆改性制备吸附剂逐渐成为一种研究秸秆高效利用的方式。但目前市场上所售的吸附剂多属于针对性不强的混合应用型,对特定污染物不能达到理想的吸附效果。因此,针对于同一类型的污染物研究相应的专属吸附剂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以烟草秸秆为原材料,采用NaOH+H2O2碱法预处理脱除秸秆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然后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Al2(SO4)3为改性剂对秸秆纤维素进行阳离子化改性,制备出针对阴离子污染物的专属吸附剂(AD-MTS)。由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改性条件。通过对吸附条件的控制考察对比AD-MTS对两种阴离子污染物(刚果红、PO_4~(3-))和两种阳离子污染物(亚甲基蓝、Cu~(2+))的吸附效果,印证AD-MTS的阴离子专属吸附性。并通过IR和SEM等表征手段,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等试验研究AD-MT S对刚果红和PO_4~(3-)的吸附行为,探讨吸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D-MTS的最佳改性条件为:TS:DADMAC(g/mL)为12,TS:Al2(SO4)3(g/g)为1:2,反应温度80℃、时间为2h,TS:CAN(g/g)为6:1。(2) AD-MTS的比表面积为90.76 m2/g,较TS增大了约1倍,可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此外,TS和AD-MTS的Zeta电位分别为-10.9mV和24.7mV,正电性加强了AD-MTS与阴离子污染物间的电中和作用。(3)AD-MTS和TS的IR表明预处理已脱除TS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改性反应成功将DADMAC和Al(或聚铝基团)引入到纤维素上,生成具有Al盐特性的阳离子高聚物。AD-MTS吸附水中阴离子污染物(刚果红和PO_4~(3-))的过程中,同时发挥阳离子有机物的电荷中和、吸附桥架、氢键作用以及无机铝盐的空间网捕和络合作用等。SEM照片显示,AD-MTS表面有许多整齐均匀的片状交错重叠,相拥呈花朵状,形成许多细小的孔隙;TS呈不规则的块状重叠结构,较AD-MTS密实。吸附刚果红饱和的改性秸秆(G-MTS)和吸附磷饱和的改性秸秆(P-MTS)与AD-MTS的红外图谱差异是由于吸附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影响了AD-MTS中相应官能团的红外吸收所致。G-MTS和P-MTS的结构较AD-MTS紧实。(4)刚果红和PO_4~(3-)的去除率均随pH的增大而降低,亚甲基蓝和Cu~(2+)则表现出相反趋势。无论处在何种吸附条件,AD-MTS对两种阴离子污染物废水(刚果红和PO_4~(3-))的去除效果都明显优于两种阳离子污染物废水(亚甲基蓝和Cu~(2+))。表明AD-MTS实现了对水中阴离子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可作为阴离子污染物的专属吸附剂而应用,电荷中和是其主要吸附作用之一。(5)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刚果红在AD-MTS上的吸附过程,表明AD-MTS对刚果红的吸附主要依靠化学吸附。拟一级动力学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对PO_4~(3-)的拟合结果表明AD-MTS对PO_4~(3-)的吸附是由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联合控制的,其中,化学吸附占主导。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结果表明颗粒内扩散是限制AD-MTS对刚果红的吸附速率的过程,但不是限制PO_4~(3-)的吸附速率的过程。在20~40℃温度下,AD-MTS对刚果红和PO_4~(3-)的吸附都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计算出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37.63~549.45 mg/g和26.10~27.16 mg/g,证明二者在AD-MTS上的吸附行为属于单层吸附,温度对吸附的影响不大。由Freundlich模型拟合刚果红和PO_4~(3-)得到的n值均在5左右,表明AD-MTS对刚果红和PO_4~(3-)的吸附过程均为优惠吸附。(6)在酸性溶液中,Cl~-、NO_3~-和SO42-均会对AD-MTS吸附PO_4~(3-)起抑制作用,但在碱性环境中,三种离子都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NO_3~-的促进效果最佳。混合废水的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污染物种类调节废水PH值来提高P的吸附率(7)相同处理条件下,AD-MTS对水中刚果红和PO_4~(3-)的吸附性能较烟草秸秆、预处理后烟草秸秆以及常用吸附剂(活性炭)都要好,且处理后废水中残留Al~(3+)量小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8)实际应用中,NaO H对G-MTS和P-MTS的适宜解吸条件为:常温下,NaOH浓度分别为0.05mol/L(G-MTS)和0.1 mol/L (P-MTS),解吸时间为30-60min。 AD-MTS对刚果红和PO_4~(3-)分别进行吸附-解吸循环三次后,去除率仍可达到30~40%,表明AD-MTS具有一定的再生循环利用性。
【关键词】:烟草秸秆 阳离子改性 刚果红 吸附动力学 等温吸附 解吸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O647.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2
  • 1.1 引言12-13
  • 1.2 秸秆预处理13-15
  • 1.3 秸秆纤维化学改性15-18
  • 1.3.1 醚化反应15
  • 1.3.2 酯化反应15
  • 1.3.3 酰化反应15-16
  • 1.3.4 接枝共聚反应16-18
  • 1.4 影响秸秆改性产物应用特性的因素18-19
  • 1.4.1 制备原料和改性试剂18
  • 1.4.2 改性反应条件18-19
  • 1.5 改性秸秆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19-20
  • 1.5.1 用作吸附剂19
  • 1.5.2 用作离子交换剂19-20
  • 1.5.3 用作絮凝剂20
  • 1.6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20-22
  • 1.6.1 研究目的20-21
  • 1.6.2 研究内容21-22
  • 2 材料与方法22-33
  • 2.1 改性烟草秸秆的制备22-25
  • 2.1.1 烟草秸秆基本组成分析22-23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23
  • 2.1.3 试验废水及指标计算方法23-24
  • 2.1.4 改性烟草秸秆的制备24-25
  • 2.2 TS和AD-MTS的理化特性测定25-26
  • 2.2.1 试验仪器25-26
  • 2.2.2 元素分析(Ultimate analysis)26
  • 2.2.3 比表面积(Surface area,SA)26
  • 2.2.4 Zeta电位(Zeta potential,ZP)26
  • 2.3 TS和AD-MTS的表征分析26-27
  • 2.3.1 主要仪器26
  • 2.3.2 TS和AD-MTS的红外光谱26
  • 2.3.4 TS和AD-MTS的扫描电镜26-27
  • 2.4 AD-MTS的吸附性能研究27-32
  • 2.4.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27
  • 2.4.2 试验废水配备27
  • 2.4.3 各种污染物的测定方法27
  • 2.4.4 AD-MTS对四种废水的批量吸附试验27-29
  • 2.4.5 AD-MTS对刚果红和PO_4~(3-)的吸附动力学29
  • 2.4.6 AD-MTS对刚果红和PO_4~(3-)的等温吸附29-30
  • 2.4.7 AD-MTS在吸附饱和前后的表征对比30-31
  • 2.4.8 AD-MTS对PO_4~(3-)的竞争吸附31
  • 2.4.9 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效果对比试验31
  • 2.4.10 不同AD-MTS投量下处理废水后水中残留Al~(3+)量31-32
  • 2.5 AD-MTS的解吸再生性研究32-33
  • 2.5.1 解吸剂与温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32
  • 2.5.2 解吸剂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32
  • 2.5.3 解吸时间对解吸效果的影响32
  • 2.5.4 再生次数的研究32-33
  • 3 结果与讨论33-65
  • 3.1 烟草秸秆改性条件优化33-39
  • 3.1.1 改性条件单因素试验33-37
  • 3.1.2 改性条件的正交试验37-39
  • 3.2 TS和AD-MTS的理化特性和表征分析39-43
  • 3.2.1 TS和AD-MTS的理化特性测定结果39-40
  • 3.2.2 TS和AD-MTS的表征分析40-43
  • 3.3 吸附试验43-61
  • 3.3.1 AD-MTS对四种废水的批量吸附试验43-47
  • 3.3.2 AD-MTS对刚果红的吸附动力学47-50
  • 3.3.3 AD-MTS对刚果红的等温吸附50-52
  • 3.3.4 AD-MTS对PO_4~(3-)的吸附动力学52-54
  • 3.3.5 AD-MTS对PO_4~(3-)的等温吸附54-56
  • 3.3.6 AD-MTS在吸附饱和前后的表征对比56-57
  • 3.3.7 AD-MTS对PO_4~(3-)的竞争吸附57-59
  • 3.3.8 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效果对比59-60
  • 3.3.9 不同AD-MTS投量下处理废水后水中残留Al~(3+)量60-61
  • 3.4 AD-MTS的解吸再生性研究61-65
  • 3.4.1 解吸剂与温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61-62
  • 3.4.2 解吸剂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62-63
  • 3.4.3 解吸时间对解吸效果的影响63-64
  • 3.4.4 再生次数的研究64-65
  • 4 结论与展望65-68
  • 4.1 主要结论65-66
  • 4.2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6
  • 致谢76-77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荣誉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震;姚虎卿;史红勤;;天然丝光沸石的化学处理及其对氨吸附动力学的影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2 胡长武;俞立明;朱昂如;;前驱态吸附动力学的模型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3 孙海燕;王李;居沈贵;;载铜13X的制备及其对噻吩的吸附动力学[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刘峙嵘;周利民;王晓鹏;;泥煤对铬(Ⅵ)吸附动力学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宋应华;朱家文;陈葵;丁锐;;红霉素在大孔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6 刘秉涛;王建康;;激光反射仪在溶液吸附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刘秉涛;Ariede Keizer;;应用激光反射仪研究溶液吸附及吸附动力学[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马正飞;姚虎卿;孔庆震;;不同形状吸附剂的双孔吸附动力学探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9 夏海萍,柯家骏;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5年04期

10 杨基础,杨小民;人工神经网络在吸附动力学模拟计算中的应用[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秉涛;;激光反射仪在溶液吸附动力学研究上的应用[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江博能;王明光;;锶与铯在红壤与富铁碳酸钙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3 邬宇;何平;曹银霞;胡涛;杨思源;查家明;吴江;;碳基吸附剂对模拟烟气汞的吸附动力学特性[A];2013年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绿色能源技术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换届(第三届)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游来江;蒋燕;向虹;吴志坚;;有机染料在介孔杂化凝胶上的吸附平衡及吸附动力学[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耿安朝;;稀土元素在腐殖酸与水合氧化铁复合体系的吸附动力学[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兰新哲;李秀玲;宋永辉;张秋利;;201×7树脂对铁氰络合物的吸附动力学[A];2008年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董声雄;郑f,

本文编号:827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27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