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复合垂直流沸石床渗滤系统去除低污染水氮磷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2:36

  本文关键词:复合垂直流沸石床渗滤系统去除低污染水氮磷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合垂直流 沸石 人工渗滤系统 低污染水


【摘要】:本研究利用复合垂直流沸石床渗滤系统,通过监测装置内水质、沸石特性及微生物的运行情况,考察了渗滤系统对低污染水中氮磷的处理效果、沸石再生性能、及微生物的生长活动特性等。本渗滤系统采用人工配水,水力负荷为0.375m~3/(m~2·d),运行周期为10天进水,2天排干。系统对TN和NH_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4%、95.55%,NH_3-N浓度随水流方向降低迅速,出水NH_3-N浓度较好,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而NO3--N浓度随水流方向逐渐积累。系统内硝化作用强于反硝化作用,由于碳源不足,反硝化作用受限,TN去除率不高。沸石对NH_3-N的最大吸附量为0.89mg/g,解吸率为3.67%。排干复氧、加水曝气、加水静置与蒸汽气提四种方法的再生效果相差不大,基本上都能恢复沸石50%以上的吸附能力,本试验所采取的排干复氧法的电耗为零,且适宜于原位再生,是较佳的再生方法。系统对TP的去除率为37.21%,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沸石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3.26mg/g,解吸率为11.28%。渗滤池中沸石表面微生物量持续增长,微生物生长情况大致分为生长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结果表明,该系统内微生物种类是一个从无到杂再到种类少而量多且稳定的过程,稳定期各池的优势微生物开始形成并稳定生长。
【关键词】:复合垂直流 沸石 人工渗滤系统 低污染水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X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7
  • 1.1 研究背景9-10
  • 1.1.1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9-10
  • 1.1.2 洱海流域水污染状况10
  • 1.2 低污染水类型10-14
  • 1.2.1 低污染水的特点12-13
  • 1.2.2 低污染水的处理措施13-14
  • 1.3 人工渗滤系统概述14-24
  • 1.3.1 人工渗滤系统研究背景14-15
  • 1.3.2 人工渗滤系统特征15-16
  • 1.3.3 人工渗滤系统研究现状16-17
  • 1.3.4 人工渗滤系统构成17-18
  • 1.3.5 人工渗滤系统运行参数18-21
  • 1.3.6 人工渗滤系统存在问题21-22
  • 1.3.7 人工渗滤系统净化机理22-24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24-25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5-27
  • 2 试验装置及方法27-31
  • 2.1 试验装置27-28
  • 2.2 试验方法28-31
  • 3 人工渗滤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31-42
  • 3.1 水质监测点位31
  • 3.2 水质长期监测31-37
  • 3.2.1 高锰酸盐指数31-32
  • 3.2.2 总氮32-33
  • 3.2.3 氨氮33-35
  • 3.2.4 硝酸盐氮35-36
  • 3.2.5 总磷36-37
  • 3.3 水质周期监测37-41
  • 3.3.1 高锰酸盐指数37-38
  • 3.3.2 总氮、氨氮、硝酸盐氮38-40
  • 3.3.3 总磷40-41
  • 3.4 小结41-42
  • 4 沸石对氮磷的等温吸附与解吸性能研究42-54
  • 4.1 沸石的基本理化性能42-44
  • 4.2 沸石对氮磷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研究44-49
  • 4.2.1 沸石的取样点位44
  • 4.2.2 沸石对氨氮的等温吸附解吸44-47
  • 4.2.3 沸石对磷的等温吸附解吸47-49
  • 4.3 沸石的再生性能研究49-52
  • 4.3.1 材料与方法49-50
  • 4.3.2 结果与讨论50-52
  • 4.4 沸石沉积磷试验52
  • 4.4.1 试验材料与方法52
  • 4.4.2 结果与讨论52
  • 4.5 小结52-54
  • 5 微生物特性研究54-67
  • 5.1 沸石表面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54-58
  • 5.1.1 材料与方法54-55
  • 5.1.2 结果与讨论55-58
  • 5.2 微生物量测定58-61
  • 5.3 微生物观察61-65
  • 5.4 小结65-67
  • 6 结论与建议67-69
  • 6.1 结论67-68
  • 6.2 建议68-69
  • 参考文献69-74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荣;杨振放;吴耀国;;硝态氮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环境效应[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2 李金荣;李金玲;杨振放;;河流渗滤系统对硝态氮污水的净化作用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1期

3 李金荣;杨振放;李云峰;;硝态氮和苯胺在渭河渗滤系统中的生物化学作用[J];水资源保护;2007年04期

4 蔡世涛;王成端;徐庆元;王晓艳;李成龙;;无砾石管式地下渗滤系统的改进研究[J];广州化工;2010年04期

5 张子元;黄权中;郑艳侠;;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年04期

6 戴强;;地下渗滤系统中介质的改良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1年06期

7 王成端;党振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研究[J];环境工程;2011年S1期

8 戴强;张卫民;艾林芳;;地下渗滤系统基质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9 聂发辉;李田;向速林;鲁秀国;;不同结构生态浅层渗滤系统净化路面径流的效果与机理[J];给水排水;2012年06期

10 聂发辉;李文婷;李娟花;刘占孟;;生态浅层渗滤系统对径流中污染物削减的生物学机制[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姚琪;张建强;许文来;;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与发展动态[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崔程颖;马利民;赵建夫;;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微生物特征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3 陈俊敏;刘方;付永胜;;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降解试验研究[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贾丽萍;姜彬慧;赵鑫;;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分散性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5 张建强;李倩囡;许文来;;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工程实践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成都军区某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卢会霞;孙红文;傅学起;;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马鸣超;姜昕;李俊;何江涛;;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硝化菌群脱氮作用解析[A];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科技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艳红;地下渗滤系统展现污水处理新视野[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记者 郑北鹰;我国首个绿色生态厕所建成[N];光明日报;2003年

3 叶红 陆轶峰;全国第一个绿色生态厕所[N];中国水利报;2003年

4 蔡炜;农村治污无须“克隆”城市模式[N];新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擎;基于固相碳源的多级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特性及工程化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金荣;河流渗滤系统对已污染河水净化作用的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聂俊英;改良的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污水及相关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潘晶;地下渗滤系统微生物特征及强化脱氮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李英华;污水地下渗滤系统脱氮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6 陈俊敏;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机理及其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家宝;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凯文;木片土壤渗滤系统对养猪废水处理效能及功能菌群的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曹路;地下渗滤系统对巢湖圩区农村秋冬季生活污水氮磷去除工艺优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武轩韵;不同基质组合渗滤系统去除污水中总磷和氨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刘冉;地下渗滤系统净化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王虹;两段进水改善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效果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齐阳;新疆地下集水工程渗滤系统淤堵细观机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士满;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强化脱氮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8 段玉龙;污水地下渗滤系统N_2O产生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D];沈阳大学;2016年

9 宋斐;改良式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王晓璐;快速城市化区域径流污染特征与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30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30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