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四川省苍溪县西部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6:07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苍溪县西部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苍溪县西部区域 PSR模型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评价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快速提高,相应地人类也不断影响着生态环境,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和经济损失,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且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基于国内外指标体系构建、指标筛选与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结合苍溪县西部区域现状,采用PSR(Pressure State 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代表性原则,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筛选出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单位耕地农药负荷、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年降水量、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经济密度、土地后备资源利用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水土协调度、环保投资污染治理资金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学校数量、每万人拥有病床数量共20个评价指标构成PSR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利用几何平均法计算研究区各乡镇的生态安全指数,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生态安全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结合生态安全指数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对2014年苍溪县西部乡镇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揭示了苍溪县西部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陵江镇的生态安全水平为不安全状态;中土镇、八庙镇、鸳溪镇的生态安全水平为临界安全状态;龙王镇、唤马镇、元坝镇、石门乡、东青镇、亭子镇、白鹤乡、三川镇、禅林乡、五龙镇、浙水乡的生态安全水平为较安全状态;永宁镇、云峰镇、白桥镇的生态安全水平为安全状态。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表明研究区处于较安全状态,生态环境所受破坏较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结构比较完整,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恢复再生能力及功能性较强。伴随着研究区各乡镇工业化程度逐渐增大、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于资源的消耗量,资源的消耗超出了研究区自然资源的承受范围,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要保护环境、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就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走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苍溪县西部区域 PSR模型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3-16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4-16
  • 第2章 生态安全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概述16-20
  • 2.1 生态安全基础理论16-18
  • 2.1.1 生态安全的概念16
  • 2.1.2 生态安全的特点16-17
  • 2.1.3 生态安全的分类17-18
  • 2.2 生态安全评价概述18-19
  • 2.2.1 生态安全评价的对象与内容18
  • 2.2.2 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18
  • 2.2.3 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18-19
  • 2.3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概述19-20
  • 第3章 苍溪县西部区域生态环境现状20-29
  • 3.1 研究区范围20-21
  • 3.2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21-23
  • 3.2.1 地质地貌21-22
  • 3.2.2 气候22
  • 3.2.3 能源22-23
  • 3.2.4 土壤与植被23
  • 3.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23-25
  • 3.4 区域生态安全概况25-29
  • 3.4.1 环境质量状况25-27
  • 3.4.2 环境治理、建设与保护情况27-29
  • 第4章 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构建29-43
  • 4.1 研究区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29-31
  • 4.1.1 自然因素29-30
  • 4.1.2 人为因素30-31
  • 4.2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31-35
  • 4.2.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32
  • 4.2.2 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2-34
  • 4.2.3 生态环境压力层指标34
  • 4.2.4 生态环境状态层指标34-35
  • 4.2.5 生态环境响应层指标35
  • 4.3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35-43
  •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35-38
  •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38-40
  • 4.3.3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计算40-43
  • 第5章 苍溪县西部区域生态安全评价43-52
  • 5.1 研究区各指标层权重值分析与评价43-48
  • 5.1.1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评价43-44
  • 5.1.2 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评价44-46
  • 5.1.3 生态环境响应指数评价46-48
  • 5.2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48-52
  • 5.2.1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等级划分48-49
  • 5.2.2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空间分析49-52
  • 结论52-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王慧;张兴卫;;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2 周旭;;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高吉喜;张向晖;姜昀;欧晓昆;何大明;石建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关键问题研究[J];科学通报;2007年S2期

4 李双作;于亚玲;;林业生态安全评价初探[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8年01期

5 周金星;张华;周泽福;卢楠;;大兴县荒漠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1期

6 魏彬;杨校生;吴明;萧江华;;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朱丽华;徐锋;;深圳市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9年Z1期

8 黄莉莉;米锋;孙丰军;;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初探[J];林业经济;2009年12期

9 汪邦稳;汤崇军;杨洁;喻荣岗;宋月君;;基于水土流失的江西省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01期

10 和春兰;饶辉;赵筱青;;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中小;郝伟罡;贾利民;张生;贾向前;杨瑞斌;;典型干旱草原生态安全评价[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邹长新;缪启龙;;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晨曦;张红霞;;山区县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杜艳春;李晓亮;葛察忠;;基于S—P—R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姚喜军;;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6 付晓;周爱华;陈媛媛;;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调控对策研究[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7 邹秀萍;齐清文;莉莉;王菊翠;;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框架及指标体系的建立——以西双版纳景洪市为例[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介勇;刘彦随;;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生态安全评价及可持续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凯;史红亮;;江苏省城市生态安全评价[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娟;王昌全;何鑫;;成都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建立和实行生态安全评价制度[N];山西政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光辉;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预警与调控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王清;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邵怀勇;攀西矿业开发集中区生态环境遥感信息提取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汪朝辉;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6 董琼;高原湖泊杞麓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高凡;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薛亮;基于格网GIS的关中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格局变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晶;3S支持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时空差异与生态安全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炎女;工业生态安全评价与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魏彬;海岛林业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齐旭明;长沙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高然;延吉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刘怡;利益攸关者诉求下新型农村社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程红继;河南省新密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吴西子;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程聪;勉县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詹金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演化研究及生态安全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周利梅;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44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44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0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