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颗粒有机物在脱氮除磷工艺中的水解及产物供碳效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2:48

  本文关键词:颗粒有机物在脱氮除磷工艺中的水解及产物供碳效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碳氮比 城市污水 颗粒有机物 溶解性有机物 脱氮除磷


【摘要】:对于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如何高效地利用污水中碳源是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关键。颗粒有机物作为污水中重要的碳源组成,若能很好地被利用,就能以最低的代价解决生物处理面临碳源匮乏的一大难题。本文以脱氮除磷方式运行的SBR工艺为基础,通过设置对比试验,深入研究脱氮除磷工艺中颗粒有机物的水解过程及其产物对脱氮除磷的供碳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进水初沉时间、进水有机物类型及浓度对颗粒有机物供碳作用的影响,为颗粒有机物作为碳源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用SBR工艺处理低碳氮比(C/N=2.5,颗粒有机物浓度150-200mg/L)城市污水,溶解性有机物沿程总量及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且在缺氧阶段去除率达到70%左右,部分颗粒有机物可被逐步水解成小分子量有机物供微生物利用。对照实验表明,进水中DOM的浓度大约为34mg/L,其分子量主要分布在300-1kD,约占50.89%,经过搅拌后,进水中有无颗粒有机物的反应器中DOM浓度分别下降到13mg/L、7mg/L,且各区间分布差异较大,经过曝气后,DOM浓度分别为10mg/L、7mg/L左右,出水中DOM基本维持在7mg/L以下;颗粒有机物使得反应器在缺氧搅拌阶段结束时300D、0.1~0.45μm范围内的有机物含量分别增加了1.52mg/L、1.39mg/L,好氧阶段结束分子量300D、10wD-0.1μm的有机物含量也明显高于对比组。(2)推算颗粒有机物在SBR反应器中的脱氮除磷供碳量,得到对于低碳氮比城市污水(C/N=2.5,颗粒有机物浓度150-200mg/L),进水中颗粒有机物的COD为2208mg/L时,相应的N03-N去除量较对照组增加了585mg/L,颗粒有机物中参与脱氮作用的有20.475mg/L,占进水中总颗粒有机物的9.27%,推算颗粒有机物的脱氮供碳量为0.0265mgNO3--N/mgPOM; TP去除量增加了0.67mg/L,推算出颗粒有机物中参与除磷作用的有14.94mg/L,占进水中总颗粒有机物的6.77%,颗粒有机物的除磷率为0.003mgTP/mgPOM。(3)进水初沉时间的改变对SBR反应器中溶解性COD的去除无明显影响,对TN、TP去除影响较大,在10min、30min时最明显,但随着进水沉降时间的延长,TN、TP去除率提高不明显。对照试验表明,污水中溶解性COD去除率在40%-90%之间上下浮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进水沉淀0min、10min、30min、1h、2h的TN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0%、23%、25%、10%、10%左右,TP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8%、22%、20%、8%、3%左右。其中,DOM脱氮贡献率在0.06~0.07mgTN/mgDOM, POM脱氮贡献率在0.04~0.06mgTN/mgPOM,在进水经过10-30min的沉淀后,其自身颗粒有机物的脱氮率能达到0.055mgTN/mgDOM以上;DOM除磷贡献率在00067~0.0085mgTP/mgDOM, POM除磷贡献率在0.0006~0.0049mgTP/mgPOM。(4)不同类型及浓度的有机物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贡献存在很大的差别。进水有机物类型分别为DOM+POM、DOM、POM时,其TN去除率依次递减,分别约为38.36%、36.59%、12.46%,且随着POM浓度增加,TN去除率增加,进水为DOM+3POM时,TN去除率最高,为72.7%;TP平均去除率分别约为65.38%、54.56%、53.23%,进水为POM+DOM时,其TP去除率比进水中只有DOM或POM高10%左右。(5)溶解性有机物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颗粒性有机物脱氮供碳作用的进行。在含溶解性有机物的进水中加入等COD的颗粒性有机物,其TN去除率只提高了1.77%,此时颗粒性有机物的脱氮贡献率为0012mgTN/mgPOM,而当进水中只有等COD的颗粒性有机物时,其TN去除率却有12.46%,颗粒性有机物的脱氮贡献率为0.066mgTN/mgPOM。(6)溶解性有机物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颗粒性有机物除磷作用的进行,且无溶解性有机物存在时,颗粒性有机物的除磷贡献率可等于甚至超过溶解性有机物。改变进水中有机物类型及浓度,颗粒性有机物的除磷贡献率在0.003~0.025mgTP/mgPOM之间,而溶解性有机物约为0015mgTP/mgDOM,近似推算得到,颗粒有机物的贡献率在无/有等COD的溶解性有机物的比值约为4.9。
【关键词】:低碳氮比 城市污水 颗粒有机物 溶解性有机物 脱氮除磷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符号说明11-12
  • 1. 绪论12-22
  • 1.1 综述12-19
  • 1.1.1 城市污水中有机物性质12-14
  • 1.1.2 污染物在脱氮除磷工艺中的去除理论概述14-17
  • 1.1.3 颗粒有机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7-19
  • 1.2 课题的提出19-20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20-21
  • 1.3.1 研究目的20
  • 1.3.2 研究内容20-21
  • 1.4 技术路线21-22
  • 2. 颗粒有机物的水解及产物分析22-35
  • 2.1 材料与方法22-26
  • 2.1.1 试验装置22-24
  • 2.1.2 试验用水与污泥24
  • 2.1.3 试验方法24-26
  • 2.2 结果与讨论26-33
  • 2.2.1 物理作用对颗粒有机物的水解过程影响分析26-30
  • 2.2.2 颗粒有机物在脱氮除磷工艺中水解过程分析30-32
  • 2.2.3 颗粒有机物的水解过程分析32-33
  • 2.3 本章小结33-35
  • 3. 颗粒有机物水解产物对脱氮效果的影响35-57
  • 3.1 材料与方法35-38
  • 3.1.1 试验装置35
  • 3.1.2 试验用水与污泥35-36
  • 3.1.3 试验方法36-38
  • 3.2 结果与讨论38-54
  • 3.2.1 颗粒有机物水解产物脱氮效果分析38-40
  • 3.2.2 初沉时间对颗粒有机物水解产物脱氮效果的影响40-48
  • 3.2.3 进水有机物类型及浓度对颗粒有机物水解产物脱氮效果的影响48-54
  • 3.3 本章小结54-57
  • 4. 颗粒有机物水解产物对除磷效果的影响57-67
  • 4.1 材料与方法57-58
  • 4.1.1 试验装置57
  • 4.1.2 试验用水与污泥57
  • 4.1.3 试验方法57-58
  • 4.2 结果与讨论58-65
  • 4.2.1 颗粒有机物水解产物除磷效能分析58-60
  • 4.2.2 初沉时间对颗粒有机物水解产物除磷效果的影响60-62
  • 4.2.3 进水有机物类型及浓度对颗粒有机物水解产物除磷效果的影响62-65
  • 4.3 本章小结65-67
  • 5. 结论与建议67-71
  • 5.1 结论67-70
  • 5.2 建议70-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新庆;黄凌风;杜建国;林荣澄;;{|{\湖绿潮期间颗粒有机物及沉积有机物的来源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年05期

2 刘超;石晓勇;黄爽;梁生康;李鸿妹;;东海赤潮生消期典型断面颗粒有机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海洋环境科学;2014年01期

3 刘超;梁生康;石晓勇;黄爽;;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颗粒有机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9期

4 宫照恒;;氮氧化物在夜间颗粒有机物生成中的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5 刘晓;王伟;胡颂;;厌氧消化过程中颗粒有机物水解动力学研究进展[J];环境卫生工程;2009年06期

6 陈宗良,张孟威,徐振全,朱天和,杨绍晋,钱琴芳,杨野男;北京大气颗粒有机物的污染水平及其源的识别[J];环境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7 刘秀娟;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J];海洋科学;2010年01期

8 唐艳凌;章光新;;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流域颗粒有机物质来源辨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9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婷;张传松;石晓勇;吴家林;张姗姗;;2008年浒苔消亡末期35°N断面颗粒有机物垂直分布情况的初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涛;海水里的有机物知多少[N];北京科技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刁明亚;夏季南黄海海域颗粒有机物和浮游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丹;污水颗粒有机物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的双重影响[D];扬州大学;2016年

3 余梦宇;颗粒有机物在脱氮除磷工艺中的水解及产物供碳效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4 黄爽;东海赤潮高发区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分布、分解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刘辉;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D];暨南大学;2009年

6 赵玛;污水反硝化中颗粒有机物的水解及对脱氮效率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7 张娜;污水反硝化过程中颗粒有机物的供碳特性[D];扬州大学;2014年

8 俞肖峰;颗粒有机物对A~2/O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50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50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e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