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气体探测器温度控制电路研究
本文关键词:集成气体探测器温度控制电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声表面波 气相色谱 温度控制 Modbus通信协议
【摘要】:近年来,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环境监测、室内装修、食品安全、化工生产等领域内,对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浓度检测变得尤为重要。声表面波(SAW)与气相色谱联用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的气体探测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气体探测器中多个模块需要对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检测极限。气体探测器中传统色谱装置的加热系统体积大,功率高,不利于整体探测系统的小型化,本文研究了一种便携式小型化的温度控制装置,能够实现恒温和程序升温控制,并编写相应的上位机软件。本文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基于PIC单片机的气体检测温度控制电路设计。设计了TEC恒温电路,富集器脉冲加热电路,温度读取模块。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器模块,通过编写软件程序,完成对检测流程中各个器件的开关控制。完成读频模块的软件设计。读频精度达到0.004%。2,基于Modbus协议的通信模块设计。完成RS-485硬件接口的转换电路,设计指令代码对温控器设置参数和动作操作,在Visual Basic6.0开发环境中完成上位机软件的编程,实现复位/开始,参数整定,恒温和程序升温切换,编写升温程序,设定恒温温度点等功能,并对实时温度变化进行反馈和作图。3,对富集器脉冲加热、SAW气室恒温和快速色谱装置进行了测试,富集器脉冲加热能在1.6s内升温到170℃。SAW气室恒温测试中,TEC电路的热敏电阻两端电压为0.695V±1mV,温度曲线稳定平滑,控温精度大于0.1℃。便携式色谱在恒温时温度偏差小于±0.1℃,程序升温过程中,升温速率可以达到50℃/min,偏差平均小于1℃,在优化的程序升温分离条件下,6.5min内分离二硫化碳、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四种组分气体,且每两种组分分离时间相隔大于30s。通过实验数据证明,该温度控制系统能够完成对各个模块的温度控制,对小型化的集成式气体探测器整机研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声表面波 气相色谱 温度控制 Modbus通信协议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引言10-11
- 1.2 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11-14
- 1.2.1 声表面波传感技术简介11-12
- 1.2.2 集成气体探测器的发展现状12-14
- 1.3 快速气相色谱研究进展14-15
- 1.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15-17
- 第二章 温度控制在SAW与气相色谱联用中的应用17-23
- 2.1 引言17
- 2.2 声表面波与气相色谱联用检测流程17-18
- 2.3 温度对SAW传感器的影响18-19
- 2.3.1 温度与气液相转换的关系18-19
- 2.4 气相色谱分离技术19-22
- 2.4.1 选择性与温度的关系20-21
- 2.4.2 分配系数与温度的关系21-22
- 2.5 气体检测温度控制的特点22
- 2.6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温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23-34
- 3.1 温控电路总体设计23
- 3.2 微型控制单元的选择23-24
- 3.3 温度采集模块的设计24-26
- 3.4 气室恒温模块设计26-29
- 3.5 显示模块的设计29-30
- 3.6 串口电路设计30-31
- 3.7 单片机软件功能设计31-33
- 3.7.1 定时功能设计31-32
- 3.7.2 读频功能设计32-33
- 3.8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基于Modbus协议的通信模块设计34-40
- 4.1 通信协议介绍34-36
- 4.2 CRC运算模块36-37
- 4.3 串行通信软件设计37-39
- 4.3.1 Visual basic 6.0 软件介绍37
- 4.3.2 串行通信控件介绍37-38
- 4.3.3 MSComm控件属性设置38
- 4.3.4 通信步骤38-39
- 4.4 本章小节39-40
- 第五章 温控电路与气体探测器联合测试与验证40-52
- 5.1 富集器脉冲加热测试40
- 5.2 SAW气室恒温测试40-42
- 5.3 快速色谱升温装置测试42-51
- 5.3.1 实验准备44
- 5.3.2 温度控制仪表程序设定44-46
- 5.3.3 恒温测试46-48
- 5.3.4 程序升温测试48-51
- 5.4 本章小结51-5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2-54
- 6.1 研究工作总结52-53
- 6.2 课题的展望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8-59
- 附录59-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峰;;正确选择和安装气体探测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9年07期
2 毛星;;小型气体探测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3 ;适用气体探测器的原理和选择[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4年09期
4 单建军,司璧;选择适用原理的气体探测器[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3年02期
5 赵书鸿;;化学事故中气体探测器的应用[J];中国应急救援;2010年06期
6 ;BW Technologies新推出的GasAlert Extreme单一气体探测器[J];劳动保护;2005年05期
7 周庆红;;固定式气体探测器安装位置探讨[J];现代职业安全;2002年01期
8 ;气体检测的新纪元——GasAlertMicro多气体探测器[J];劳动保护;2005年05期
9 ;救灾甲虫翅膀可发电[J];环境与生活;2012年Z1期
10 ;NIST用碳纳米管制成超灵敏气体探测器[J];计测技术;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继廉;靳根明;张金霞;邬恩九;王素芳;宋明涛;张纯;郑纪文;李祖玉;贺志勇;段利敏;凤莹;;用于中能重离子物理实验的组合式气体探测器[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6年
2 陈昌;马基茂;;气体探测器发展的几个方面[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谭继廉;张金霞;吴伯冰;李惠林;靳根明;;用于重离子的复合气体探测器[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4 管亮;郭军军;汪晓莲;许咨宗;;微网格气体探测器电子透过率与离子反馈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智;刘以农;;带增益的气体放大器读出ASIC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邓智;刘以农;;带增益的气体放大器读出ASIC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8年
7 章红宇;朱科军;朱海涛;;多通道气体探测器数据获取软件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章红宇;朱科军;朱海涛;;多通道气体探测器数据获取软件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年
9 李奇特;叶沿林;;玻璃RPC位置分辨率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董静;陈元柏;刘倩;欧阳群;谢一冈;谢万;;GEM气体探测器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朱丽娟 记者 邢宇皓;新型气体探测器核心部件研发成功[N];光明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朱丽娟 记者 付毅飞;航天科工成功试制新型气体探测器多孔膜板[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穆青;石化企业气体探测器设置确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来永芳;MGWC与MRPC两种新型气体探测器研制及性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良辉;基于TDC的气体探测器电子学读出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崔进;集成气体探测器温度控制电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汉彬;气体探测器计量检定标准装置的研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崔乃超;便携式矿用多参数气体探测器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唐浩辉;Micromegas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郭如健;具有自校准功能的LNG气体探测器研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周峰;用于PHENIX实验的RPC气体探测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7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7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