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照下氧化铜对邻苯二酚降解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紫外光照下氧化铜对邻苯二酚降解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邻苯二酚 过渡金属铜 光降解
【摘要】: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因其较长的环境寿命、更强的稳定性和具有的潜在DNA、心肺系统损伤作用引起了环境和医学研究者的关注。在颗粒表面,取代后的芳香族化合物(苯酚、氯酚等)与过渡金属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电子转移,同时产生EPFRs。这些相互作用不仅会在燃烧、热解等过程中发生,空气颗粒物和环境土壤中也存在。在大多数研究体系中,研究者重点关注了EPFRs的产生过程和潜在风险,但对EPFRs影响污染物环境行为的研究关注非常少。而EPFRs的发现也向只以浓度为标准评估污染物风险的传统方法提出了挑战。大多数针对CT和CuO的研究均集中在光催化降解/光芬顿降解,对可能产生的EPFRs及其影响没有相关的研究。因此,了解潜在的EPFRs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在新污染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关注紫外光照条件下,N2和Air两个气体氛围中,有机污染物邻苯二酚(CT)与过渡金属铜共存时,EPFRs的产生机制、特征及其对CT降解的影响。研究发现,紫外光照下,分别在N2和Air两气体氛围中,EPFRs会在含有过渡金属Cu的颗粒表面,通过CT与过渡金属Cu相互作用并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中产生,还原后的过渡金属与自由基结合形成复合体——Cu(Ⅰ)-EPFRs。N2氛围下EPFRs的信号强度大于Air氛围,而g值小于Air氛围。EPFRs的环境半衰期从14小时到3 d不等,以半醌自由基为主要类型,g值在2.0045-2.0052之间。CuO/SiO2系统中,无论CT浓度高低,反应中均伴随着EPFRs的产生。较低CT浓度时,EPFRs的产生阻碍了CT的降解。除了健康风险,EPFRs会在一定条件下阻碍CT的降解,改变其环境行为,增大了环境风险,客观上需要在有机污染物环境归趋中考虑EPFRs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邻苯二酚 过渡金属铜 光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3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引言12-18
- 1.1 研究背景与动态12-16
- 1.1.1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来源及风险12-13
- 1.1.2 有机污染物邻苯二酚的环境行为及影响13-14
- 1.1.3 过渡金属铜在CT降解中的作用14-15
- 1.1.4 EPFR_s在CT降解中的作用15-16
- 1.2 研究内容16-17
- 1.3 技术路线17-18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18-22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18
- 2.1.1 实验材料18
- 2.1.2 实验仪器18
- 2.2 实验方法18-22
- 2.2.1 CuO/SiO_2颗粒的制备及表征18-19
- 2.2.2 颗粒上CT的负载19
- 2.2.3 CT的光降解反应19
- 2.2.4 HPLC中CT的测定19-20
- 2.2.5 EPFR_s的EPR信号监测20
- 2.2.6 吸附试验20
- 2.2.7 Cu~+和Cu~(2+)的UV-Vis测定20-21
- 2.2.8 AAS测Cu离子的溶出21
- 2.2.9 FTIR测颗粒表面-OH等官能团21-22
- 第三章 CT光降解及降解动力学22-31
- 3.1 制备颗粒的XRD表征22
- 3.2 预实验中CT负载及萃取过程溶剂的选择22-26
- 3.2.1 CT萃取溶剂的确定22-24
- 3.2.2 CT溶剂的确定24-26
- 3.3 多浓度单时间点的CT光降解26-27
- 3.4 CT光降解动力学27-30
- 3.5 小结30-31
- 第四章 EPFR_s信号的测定及特征分析31-40
- 4.1 EPR信号强度谱图31-33
- 4.1.1 未负载CT的初始制备颗粒的EPR谱图31
- 4.1.2 不同浓度CT样品的EPR强度谱图31-33
- 4.2 EPFR_s信号的衰减趋势图33-35
- 4.3 EPFR_s g值及峰宽分析35-37
- 4.4 SigmaPlot拟合EPFR_s的寿命37-39
- 4.5 小结39-40
- 第五章 CT光降解的现象分析及机理研究40-51
- 5.1 CT光降解的现象分析40-41
- 5.2 CT在颗粒上的吸附及其影响分析41-43
- 5.3 CT暗反应的影响43-45
- 5.4 FTIR测颗粒表面-OH等官能团45-47
- 5.5 Cu~(2+)及Cu~+的UV-Vis测定47-48
- 5.6 较低浓度范围EPFR_s阻碍CT光降解的机理分析48
- 5.7 较高浓度范围CuO促进CT光降解的分析48-49
- 5.8 小结49-5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1-53
- 6.1 实验结论51
- 6.2 论文创新点51-52
- 6.3 研究展望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63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 附录B 参与的基金项目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邻苯二酚市场潜力巨大[J];技术与市场;2000年11期
2 梁诚;邻苯二酚的生产及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0年04期
3 崔小明;;邻苯二酚的生产及应用[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0年06期
4 崔小明;;邻苯二酚的生产及应用[J];化工之友;2001年04期
5 叶竹圭;邻苯二酚的开发应用前景[J];精细石油化工;2003年03期
6 王敏;开发邻苯二酚正逢良机[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3年02期
7 王朝进,章亚东,蒋登高,高晓蕾,王雷;邻苯二酚清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3年04期
8 骆生;邻苯二酚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化工中间体;2004年08期
9 仁文;;邻苯二酚的开发与应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4年11期
10 王莉;邻苯二酚的研究进展及市场前景[J];化工中间体;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熊建文;陈威;武波;;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的突变对Pseudomonas sp.B3-1产邻苯二酚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张宗武;申佩弘;梁璇;张敏;李俊芳;武波;;产邻苯二酚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3 宋远志;谢吉民;陈敏;舒火明;吴云龙;;实验与理论研究邻苯二醌/邻苯二酚的电化学(英文)[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小辉;杨季冬;周尚;贺薇;周邦智;吕昕;朱乾华;;荧光法测定水体中痕量邻苯二酚[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建营;吴福丽;胡文祥;延玺;刘连英;;超声催化DCC法合成邻苯二酚类铀促排化合物[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吴苏红;景遐斌;黄宇彬;;邻苯二酚接枝可降解的两亲性聚合物制备核交联的胶束[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林鹏;林陵;曾崇余;;Na对制备邻苯二酚的Ni/硅藻土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楠;四大利好可望拉动邻苯二酚消费[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邻苯二酚 市场潜力 大 大 大[N];中国物资报;2000年
3 兰州石化研究院提供;邻苯二酚市场需求潜力大[N];中国石油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徐红卫;主动维权 三吉利两次瓦解欧盟企业强势倾销[N];中国工业报;2005年
5 胡斌;受冲击举步维艰 求发展拓展用途[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王维中;罗地亚在华邻苯二酚业务激增[N];中国化工报;2002年
7 高枫;邻苯二酚发展该提速了[N];中国化工报;2004年
8 王佩杰 丁庆和;连云港三吉利公司打赢反倾销官司[N];新华日报;2005年
9 晓梅;国产技术开发成功 扩大规模机不可失[N];中国化工报;2001年
10 吴学安;中国企业打赢反倾销保卫战[N];中国贸易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秀晶;邻苯二酚和乙(甲)醇气相单醚化合成邻羟基苯乙(甲)醚催化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强;外二醇双加氧酶(BphC)在邻苯二酚类物质传感器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邻苯二酚乙胺与环境友好型溶剂的相互作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程正奇;天然有机质负载对邻苯二酚在二氧化硅—赤铁矿表面降解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婷;紫外光照下氧化铜对邻苯二酚降解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夏先伟;邻苯二酚的分离与提纯[D];郑州大学;2007年
5 陈威;发酵法产邻苯二酚菌株的筛选及固定化细胞的条件优化[D];广西大学;2007年
6 李江;运用生物技术转化苯甲酸钠合成邻苯二酚[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7 王朝进;1,2-环己二醇脱氢制备邻苯二酚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8 高运福;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合成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6年
9 谢英男;硅胶负载镍催化剂脱氢制备邻苯二酚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程夕冉;产邻苯二酚菌株的筛选及相关基因的克隆[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1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8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