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高精度光散射式气溶胶质量浓度测量系统研制

发布时间:2017-09-20 03:23

  本文关键词:高精度光散射式气溶胶质量浓度测量系统研制


  更多相关文章: 光散射 质量浓度 多通道设计 相对湿度 PSO-BP神经网络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气溶胶质量浓度是评价大气环境变化的重要参数,光散射法是在线非接触测量该参数的有效方法。光散射法包括颗粒群法和单粒子法,本文将以单粒子光散射法作为测量方法,对粒子散射光信号的采集处理及相对湿度的影响分析与修正做了详细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基于对颗粒电压信号的非均匀划分方式,设计了多通道信号采集电路,实现了对前端光学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采集,通过FPGA和STM32的协同工作,结合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分形反演模型,完成了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烟尘和空气样品,采用多通道信号采集电路给出的颗粒物电压信号幅度分布反演的质量浓度值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较好,拟合直线斜率与1的绝对差为0.034和0.016,相关系数高于0.999,四组实验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7.7%;而采用电压积分量反演的质量浓度平均相对误差则在18.7%以内。当环境相对湿度较高时,因颗粒具有吸湿性,其密度、折射率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散射光信号,此时若采用低湿度条件下系统的标定参数反演气溶胶质量浓度,将会降低其测量精度。因此,高湿度情况下必须对系统的标定参数进行修正,即确定标定参数与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基于Mie散射理论和实测资料给出的气溶胶颗粒粒径及折射率湿度增长模型,从理论上详细计算了相对湿度对球形颗粒散射光信号的影响。其次,采用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对高相对湿度下的质量浓度值进行补偿处理,实验表明神经网络算法对颗粒物湿度的影响具有补偿作用,有效修正了相对湿度引起的测量误差。本文对气溶胶质量浓度的测量研究正好符合国家当前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使得基于单粒子光散射的质量浓度测量方法更加完善。
【关键词】:光散射 质量浓度 多通道设计 相对湿度 PSO-BP神经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常用测量方法9-12
  • 1.3 国内外光散射法研究现状12-14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各章节安排14-17
  • 第二章 单粒子光散射法测量浓度的原理17-26
  • 2.1 测量系统17-22
  • 2.1.1 光学传感器18-21
  • 2.1.2 散射光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1-22
  • 2.2 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反演算法22-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气溶胶质量浓度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26-40
  •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26-28
  • 3.2 电压幅度甄别器电路与分通道测量28-31
  • 3.3 多通道采集电路与外围电路31-34
  • 3.4 微控制器与外围电路34-38
  • 3.5 PCB布局布线的设计38-39
  • 3.6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气溶胶质量浓度测量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40-50
  • 4.1 Quartus Ⅱ与FPGA的开发40-45
  • 4.1.1 FPGA设计流程40-42
  • 4.1.2 多通道脉冲计数器的Verilog语言设计42-44
  • 4.1.3 FPGA实现的RAM的缓冲模块及接口模块44-45
  • 4.2 Keil MDK与STM32开发45-49
  • 4.2.1 STM32控制器程序设计46-47
  • 4.2.2 FSMC与LCD显示设计47-49
  • 4.2.3 RS232串口通信程序设计49
  • 4.3 本章小结49-50
  • 第五章 气溶胶质量浓度测量系统的信号处理分析50-58
  • 5.1 气溶胶质量浓度的标定实验装置50-51
  • 5.2 信号幅度分布反演浓度的标定实验51-52
  • 5.3 实验测试结果52-57
  • 5.4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湿度补偿与性能分析58-84
  • 6.1 球形颗粒的散射光通量计算58-62
  • 6.2 气溶胶粒子粒径与折射率的湿度增长模型62-64
  • 6.3 相对湿度对颗粒散射光信号的影响的数值计算64-70
  • 6.4 基于PSO-BP神经网络算法的湿度补偿性能分析70-83
  • 6.4.1 BP神经网络算法理论70-74
  • 6.4.2 PSO优化的BP神经网络74-77
  • 6.4.3 系统实验测试分析77-79
  • 6.4.4 PSO-BP数据融合算法构建79-83
  • 6.5 本章小结83-84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84-86
  • 7.1 结论84-85
  • 7.2 展望85-86
  • 参考文献86-92
  • 致谢92-93
  • 作者简介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成荣;;气溶胶: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年03期

2 丁珏;王庆涛;刘义;应梦侃;;雾环境二次气溶胶生长过程的数值研究[J];力学学报;2013年02期

3 倪守邦;;国外气溶胶发生装置研制概况[J];冶金安全;1982年01期

4 章小平,王立治,周明煜,杨绍晋,钱琴芳;秋冬季节北京地区气溶胶物理特性的垂直分布规律[J];科学通报;1983年05期

5 胡秀清,张玉香,张广顺,黄意玢,王永宽;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03期

6 李霞,杨青,吴彦;乌鲁木齐地区雪和雨对气溶胶湿清除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沙漠;2003年05期

7 江刚;植物产生的异戊二烯可在大气中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8 胡睿,方黎,郑海洋,朱元,张玉莹,孔祥和,周留柱,顾学军,张为俊,鲍健,熊鲁源;若干芳香族化合物气溶胶单粒子的在线测量[J];量子电子学报;2005年03期

9 赵海波;郑楚光;;水滴清除气溶胶过程的随机算法和数值模拟[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年10期

10 徐建中;孙俊英;秦大河;任贾文;王晓香;;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可溶性离子分布特征和来源[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军;张旭;;室内气溶胶稀疏颗粒相动力学判定依据[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霞;杨青;吴彦;;乌鲁木齐地区雨雪对气溶胶湿清除能力的比较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亚强;张小曳;曹军骥;王丹;;中国西北粉尘源区气溶胶中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源区示踪意义[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4 张兴赢;庄国顺;陈建民;吴洪波;王晓;薛华欣;;二氧化硫在矿物气溶胶颗粒物表面的复相反应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于军营;仝海杰;张韫宏;;丙三醇/氯化钠/水混合气溶胶的结构随湿度变化的红外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红龙;李磊;卢超;陈星登;刘爱明;;深圳城市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7 刘畅;刘永春;马庆鑫;马金珠;贺泓;楚碧武;李俊华;郝吉明;;矿质气溶胶颗粒的在线制备及其在烟雾箱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宗鹏程;魏晓奕;;不同混合方案对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影响[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孙玉稳;董晓波;齐作辉;姜岩;赵志军;;不同天气条件下石家庄市区气溶胶分布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李家骅;丁珏;翁培奋;刘丽颖;;雾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福州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翁恒;盐气溶胶吸入治疗呼吸道疾病[N];健康报;2009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贾敏;气溶胶的“冷暖面孔”[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汪安璞;寻找控制污染的利器[N];科技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姬钢;空气除菌消毒设备蜂拥入市[N];中国环境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晓慧;新型常压软电离技术及其在有机气溶胶质谱分析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富;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卫星遥感建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汪阳;镁盐气溶胶吸湿性动力学与热力学的自发与受激拉曼谱学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钟蕾;H9N2禽流感病毒在鸡群中气溶胶传播的分子机制及PA-X蛋白在H9N2病毒中功能初探[D];扬州大学;2014年

5 张舒婷;南京雾、霾及其转化特征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黎;天然源二次气溶胶组成、分布以及来源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康辉;生物成因气溶胶的时空特征、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许万智;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与辐射效应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马良;气溶胶颗粒逆排旋流去除原理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10 冯业荣;珠江三角洲气溶胶污染的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邦海;气溶胶和冰水两相粒子的散射特性[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祝存兄;南京北郊多功能激光雷达边界层气溶胶观测[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王娅冰;大气层中超细气溶胶团簇生长的热力学性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李琦;南京市区夏季气溶胶吸湿活化特性及PM_(2.5)成分的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沈如琴;我国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分布与来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6 吴芳;颗粒物发生装置与检定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黄晓;基于腔衰荡光谱技术的气溶胶消光仪的研制与应用[D];上海大学;2015年

8 孙晨;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航线海洋边界层气溶胶中磷元素的分布与来源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陈卫东;北京地区城市环境对云和降水影响的个例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10 韩雪;气溶胶散射对激光退偏特性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85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85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0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