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质气溶胶监测方法对比及北京碳质气溶胶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质气溶胶监测方法对比及北京碳质气溶胶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碳 元素碳 测量方法 季节变化 来源 天气形势
【摘要】:碳质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约占碳质气溶胶的95%以上,其对全球气候、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OC和EC具有多种存在形式,其化学性质和光学特性具有明显不同,精确地测定大气中的OC和EC是大气环境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北京雾霾频繁爆发,这主要是内因排放源和外因气象条件叠加的结果。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碳质气溶胶监测方法的差异,确定最优监测方案;并利用北京地区连续观测获得的碳质气溶胶数据,全面分析碳质气溶胶的季节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气象要素的影响、机动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的贡献量;最后通过北京冬季雾霾的个例分析,明确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对雾霾形成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1)测量方法:在线OCEC分析仪的三种温度协议R法、F法和N法中R法最优。膜采样-离线分析所测TC、OC和EC的结果虽然在数值上存在差异,但与在线分析的结果呈显著线性相关。(2)浓度水平:北京大气中OC和EC浓度均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OC浓度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而EC浓度秋季最高,夏季最低。OC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型,而EC在夜间出现峰值。SOC浓度表现为夏季最低,冬季最高,冬季和秋季SOC的浓度约为春季和夏季的1.7倍。机动车排放OC的年均值为4.1士1.2μg/m3,占北京城区OC总浓度的25.8±2.0%,但OCvehicle/OC全年没有显著变化。生物质排放的OC表现为5、6月和11月较高,夏季最低,6月最高为3.17μg/m3,占OC总浓度的28.5%,8月份最低,为1.06μg/m3,仅占OC的6.6%,11月为次高值,为2.5μg/m3,占OC浓度的13.0%。(3)气象成因:当北京地区的地面环流系统受到弱低压或者弱高压控制时,重霾污染容易产生,尤其是在均压场的控制下,容易形成多天的持续污染;当北京受到西南气流或东南气流时,由于高湿气流输送,北京地区容易形成长时间的持续污染,且污染程度更深;当位于高压前部时,在较强的偏北风的影响下,污染物可以尽快稀释清除。高风速和低湿度时,污染物浓度较低,低风速和高湿度会导致污染物迅速增长,低风速和低湿度时,污染物也处于较低水平,日较差较大时,较强的辐射逆温有利于形成稳定边界层,有利于污染形成。
【关键词】:有机碳 元素碳 测量方法 季节变化 来源 天气形势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X8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意义9-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5
- 1.2.1 国际研究概况12-13
- 1.2.2 我国研究现状13-15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15-17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17-35
- 2.1 观测地点介绍17
- 2.2 仪器介绍17-33
- 2.2.1 采样器17-18
- 2.2.2 细颗粒物(PM_(2.5))18
- 2.2.3 水溶性离子18
- 2.2.4 离线碳气溶胶分析仪18-25
- 2.2.5 在线碳气溶胶监测仪25-32
- 2.2.6 Milos520自动气象站32-33
- 2.3 分析方法33-35
- 2.3.1 二次有机碳的估算33
- 2.3.2 后向轨迹模型33-35
- 第三章 大气碳质气溶胶采样方法与分析方法的对比研究35-42
- 3.1 准在线分析仪不同温度协议对碳质气溶胶分析差异35-38
- 3.1.1 RT-quartz和NIOSH 504035-36
- 3.1.2 RT-quartz和fast-TC36-37
- 3.1.3 不同温度协议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测量差异37-38
- 3.2 膜采样与准在线碳质气溶胶分析仪对比38-41
- 3.3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北京市大气碳质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42-61
- 4.1 北京市不同季节碳质气溶胶变化特征42-50
- 4.1.1 季节变化和日变化42-46
- 4.1.2 各季节气象条件分析46-48
- 4.1.3 不同城市间变化特征48-50
- 4.2 OC和EC的比值及SOC的季节分析50-54
- 4.2.1 OC和EC的比值50-52
- 4.2.2 SOC的估算52-54
- 4.3 不同污染源对碳质气溶胶的贡献54-59
- 4.3.1 机动车排放54-57
- 4.3.2 生物质燃烧的OC57-59
- 4.4 本章小结59-61
- 第五章 北京重霾污染中气象条件与碳质气溶胶浓度特征61-67
- 5.1 重霾期间气象条件和浓度特征分析61-64
- 5.2 后向轨迹分析64-65
- 5.3 本章小结65-67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7-70
- 6.1 结论67-68
- 6.2 特色68-69
- 6.3 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81
- 个人简介81-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华;陶申鑫;梁保英;;某市气溶胶的分布特征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3年02期
2 崔祖强;郑志宏;;从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气溶胶光学信息[J];广东气象;2006年02期
3 丛丕福;曲丽梅;陈艳拢;张丰收;张昕阳;;渤黄海上空气溶胶遥感探测与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S2期
4 ;第七届亚洲气溶胶会议在西安召开[J];科学通报;2011年26期
5 张群英 ,吴德强;指数过滤规律假设在多分散度钚气溶胶浓度监测中的适用性考察[J];辐射防护;1983年06期
6 石志侠;苏万新;;气溶胶采样技术简介(一)[J];辐射防护通讯;1986年02期
7 尤一安,马英,梁保英,黄振华,杨立进;沪宁沿江地区气溶胶可溶盐的分布特征与来源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8 李庆伟;肖凯涛;;气溶胶采样过程中流量控制技术[J];火工品;2008年03期
9 李本纲;冉阳;陶澍;;北京市气溶胶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7期
10 刘兆平;孙华;;浦口地区气溶胶和气象条件的关系[J];环境科学研究;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跃;刘红杰;杨文;王建平;徐鸣之;武玉忠;杨连英;王晨;;直路式等速负压多级稀释气溶胶风洞检测系统[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2 杨辉;刘文清;刘建国;陆亦怀;;气溶胶监测红外激光雷达[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物源性质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4 吴艳敏;王旭辉;刘龙波;张自禄;;高流速下气溶胶取样滤材的性能测试[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介冬梅;胡克;;东北地区沙尘暴粉尘气溶胶的成分组成与来源分析[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司福祺;刘建国;谢品华;玉钧;刘文清;;近地面大气气溶胶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监测研究[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宪果;涂俊;穆龙;陈功;游泽云;张德馨;;钚气溶胶快速测量技术研究[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杨辉;刘文清;陆亦怀;;一种气溶胶监测激光雷达[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孙红亮;;浅谈核燃料厂固定空气取样系统设[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核化工学术交流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炳龙;基于转动拉曼散射和星载CALIOP数据的气溶胶高精度反演方法[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良海;基于多光谱多角度偏振测量的大气气溶胶反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耀庭;基于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的城市气溶胶定量反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胡引翠;气溶胶多尺度定量遥感监测及其网格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5 张子辉;云与气溶胶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周碧;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唐家奎;基于MODIS数据气溶胶反演建模与网格计算中间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青;基于激光雷达的南京仙林地区气溶胶遥感监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江彬彬;中国东部地区严重雾霾事件的多源卫星遥感动态观测及气象特征[D];浙江大学;2015年
3 陶然;成都地区气溶胶光学及理化特性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
4 许继爽;基于MODIS数据的城市地区AOD及PM2.5质量浓度反演[D];东北大学;2014年
5 张守忠;超临界法PM2.5气溶胶制备实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6 刘芷君;东亚冬季风对气溶胶传输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武文娟;基于modis数据的气溶胶反演及其与心脑血管死亡率的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8 庞博;碳质气溶胶监测方法对比及北京碳质气溶胶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9 谢江霞;中国大陆地区气溶胶卫星遥感产品验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王沫威;长春市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反演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90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9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