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多孔载体细菌数量变化及其对剩余污泥减量的作用机理探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20:23

  本文关键词:多孔载体细菌数量变化及其对剩余污泥减量的作用机理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孔载体 污泥减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 功能菌 环境因素


【摘要】:由于高含水率并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及处置与处理的费用高等原因,使剩余污泥成为环境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为此,从源头着手,低污泥产出率的污水处理工艺,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论文以原位剩余污泥减量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载体为研究对象,以载体外部和孔隙中的细菌总数量、优势细菌和与污水处理有关的功能菌数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就多孔载体及孔隙内泥中的生物量对剩余污泥减量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载体外的细菌总数以及好氧菌基本与D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8。载体孔隙内泥中的细菌总数与溶解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22。表明载体外部好氧细菌占优势,载体孔隙内泥中厌氧及兼性细菌占优势。(2)多孔载体系统中,溶解氧上层高于下层,两个曝气管之间会形成一个好氧—缺氧的环境。载体外部和载体孔隙存在溶解氧差,好氧菌进入厌氧层中,就会发生溶胞作用,实现污泥减量。(3)球衣菌作为载体外部生物膜的优势菌同时也是慢速生长细菌。与装置中的MLSS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74;这验证了前人提出的“慢速生长细菌作为优势菌种,在处理市政污水的同时,达到剩余污泥减量”这一假设。(4)通过冗余分析(RAD)得出COD、DO、TN、TP、MLSS这5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74.5%的载体孔隙内泥功能细菌数量变化信息和80.7%的载体外部功能细菌数量的变化信息。说明装置中除了这五个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微生物的数量分布,比如水流剪切力,有机质迁移浓度梯度和水流速度等,但是其他环境因子影响较小,所以这5种环境因子在不同位点的差异可以大致描述装置不同位点的环境差异。(5)COD和DO是影响细菌数量分布主要环境因素。装置中好氧细菌的生长代谢对剩余污泥减量有着重要的贡献。(6)具有不同污水处理性能的功能菌存在于装置中,这些功能菌在好氧/缺氧交替的环境中对有机物、总氮、总磷、氨氮进行代谢的同时,通过共代谢作用、溶胞作用、慢速生长细菌占优势对剩余污泥起到减量的作用。
【关键词】:多孔载体 污泥减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 功能菌 环境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7
  • 1.1 剩余污泥的成分和来源9
  • 1.2 剩余污泥的危害9
  • 1.3 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方法研究现状9-13
  • 1.4 载体生物膜生物特征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13-14
  • 1.5 载体生物膜细菌数量的研究现状14-15
  • 1.6 研究意义15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17
  • 1.7.1 研究内容15-16
  • 1.7.2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17-27
  • 2.1 实验装置的运行17-19
  • 2.1.1 污水成分及来源17
  • 2.1.2 多孔载体装置17-18
  • 2.1.3 多孔载体装置的运行18-19
  • 2.2 水质的监测19
  • 2.2.1 试验仪器19
  • 2.2.2 试验方法19
  • 2.3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的采集19-20
  • 2.4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的提取20-22
  • 2.4.1 试验所需药品和设备20-21
  • 2.4.2 多孔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的提取方法21-22
  • 2.5 多孔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PCR反应22-25
  • 2.5.1 多孔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的引物23-24
  • 2.5.2 实验与设备24
  • 2.5.3 多孔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PCR扩增方法24-25
  • 2.6 DNA样品PCR扩增产物的纯化回收DNA25
  • 2.6.1 试剂25
  • 2.6.2 方法25
  • 2.7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25-27
  • 第三章 实验结果27-39
  • 3.1 多孔载体反应器的稳定运行27
  • 3.2 多孔载体反应器水质指标的检测27-30
  • 3.2.1 多孔载体反应器空间COD分布检测27-28
  • 3.2.2 多孔载体反应器空间NH_3-N分布检测28
  • 3.2.3 多孔载体反应器空间DO分布检测28-29
  • 3.2.4 多孔载体反应器空间TN分布的检测29-30
  • 3.2.5 多孔载体反应器空间TP浓度分布的检测30
  • 3.3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样品DNA提取结果30-31
  • 3.4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的PCR扩增结果31-32
  • 3.5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32-34
  • 3.6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的细菌总数、样品细菌数量34-37
  • 3.6.1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的细菌总数34-36
  • 3.6.2 载体外膜及孔隙内泥DNA样品的样品细菌数量36-37
  • 3.7 小结37-39
  • 第四章 细菌数量随水质的变化规律及与污泥减量关系分析39-50
  • 4.1 细菌总数与水质和污泥减量的相关性分析39-40
  • 4.2 优势细菌数量随水质的变化规律及污泥减量相关性分析40-43
  • 4.2.1 生物膜优势细菌数量随水质的变化规律及污泥减量相关性分析40-41
  • 4.2.2 孔隙污泥中优势细菌数量随水质的变化规律及污泥减量相关性分析41-43
  • 4.3 功能细菌数量随水质的变化规律及污泥减量相关性分析43-49
  • 4.4 小结49-50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0-53
  • 5.1 结论50-51
  • 5.2 建议51-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蓉菁;王东寅;;剩余污泥的乳酸化及减量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3期

2 杨彩凤;;剩余污泥新型生物技术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9期

3 祁振;;污水剩余污泥的处理及其合理化利用[J];广东化工;2013年03期

4 魏庆锋;无剩余污泥法处理废水[J];环境导报;2002年04期

5 吴敏,杨健;蚯蚓生态床处理剩余污泥[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5期

6 符艳妍,崔振强,郎咸明;剩余污泥的处理及综合利用[J];有色矿冶;2004年02期

7 吴志萍,杨公平,高丹;剩余污泥再利用的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4年04期

8 向迎洪,张清东,庄景宏;污水厂剩余污泥的生物小循环多级处理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汪常青;梁浩;李亚东;华佳;;利用剩余污泥制备泡沫灭火剂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9期

10 白春节;;低繁殖量蚯蚓养殖法处理剩余污泥的可行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波;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球磨作用对污水厂剩余污泥中氮磷的影响[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刘范嘉;;机械法破解剩余污泥后碳的变化[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殷绚;韩萍芳;吕效平;;超声强化处理水厂剩余污泥[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聂亚峰;卢彩虹;屈秀文;赵晓光;;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臭氧减量化技术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5 崔龙哲;吴桂萍;邓克俭;;质子化剩余污泥中官能团对染料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王博;史强;杨阳;王亮;万伟;王建龙;;利用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优化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7 陈国炜;俞汉青;;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解偶联减量技术[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于安峰;周育楠;初里冰;邢新会;;好氧厌氧耦合实现剩余污泥减量的工艺及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9 刘康怀;严博;王栎雯;龙飞;吴国恩;杨侃;;利用蚯蚓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可行性及其展望[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史锦芳;金辉;游思琴;李彪;;臭氧对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关良;不用脱色剂 剩余污泥少[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平;水热处理耦合机械压滤对剩余污泥的深度脱水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接伟光;剩余污泥碱性厌氧发酵混合菌系构建与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春雪;嗜热菌强化剩余污泥水解及短链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孙睿;MEC用于剩余污泥产氢产甲烷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鹤名;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节能降耗集成工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陈悦佳;冻结融溶—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剩余污泥破解与产电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由美雁;流体剪切与超声联合作用下剩余污泥的破解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苏瑞景;剩余污泥酶法水解制备蛋白质、氨基酸及其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9 姜苏;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苏高强;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酸性能与优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磊;预处理技术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酸及释磷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娜;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嘉雯;剩余污泥厌氧酸化液VFAs为碳源驱动硝酸盐去除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付强;膜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气浮浓缩技术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5 李高朋;高压均质强化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水解酸化液作反硝化碳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龚雅君;电磁波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絮凝脱水效果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婷;剩余污泥基吸附剂吸附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8 刘雪莹;连续式厌氧微生物破解剩余污泥反应器的设计与运行[D];石河子大学;2016年

9 赵芬;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协同厌氧消化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杨浩;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低碳处理和综合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6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96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1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