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论民生视域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7-09-23 05:23

  本文关键词:论民生视域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更多相关文章: 民生 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 路径选择


【摘要】: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被提到国家发展核心战略的高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百姓福祉和民族未来的一项长远大计,只有将建设生态文明摆在突出位置,才能最终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包括绿色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形势下造福百姓、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表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度,是党对人类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再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的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重大核心命题,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文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成果,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脉络及在造福民生方面的主要成就和问题。从民生的角度,深入剖析忽视民生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与对策,进一步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路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学界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界定了民生与生态文明的概念、本质及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正文第一章从民生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第二章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成就与忽视民生问题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详细梳理与分析。第三章从建设生态文明如何进一步造福民生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角度,从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的建设这五点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对策。第四章系统总结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与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及长远战略规划做了积极展望。
【关键词】:民生 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 路径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X32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9
  • 第1章 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19-28
  • 1.1 民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9-21
  • 1.1.1 民生概念的内涵19
  • 1.1.2 民生概念的外延19-21
  •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基础21-25
  • 1.2.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21-22
  • 1.2.2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22-25
  • 1.3 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的关系25-28
  • 1.3.1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存的民生26
  • 1.3.2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民生26
  • 1.3.3 生态文明建设与享受的民生26-28
  • 第2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民生领域的成就与问题28-39
  • 2.1 生态文明建设在造福民生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28-34
  • 2.1.1 理论成就28-31
  • 2.1.2 实践成就31-34
  • 2.2 当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4-39
  • 2.2.1 民生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34-35
  • 2.2.2 当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成因35-39
  • 第3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造福民生的路径选择39-51
  • 3.1 科学发展提高生态经济建设水平39-40
  • 3.1.1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39-40
  • 3.1.2 倡导可持续发展40
  • 3.2 加强生态文化“软实力”建设40-42
  • 3.2.1 培养公众正确的生态观40-41
  • 3.2.2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41-42
  • 3.3 完善生态环境建设42-43
  • 3.3.1 提高公民生态环保意识42
  • 3.3.2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42-43
  • 3.3.3 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美丽中国”相结合43
  • 3.4 加强生态人居建设43-46
  • 3.4.1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44-45
  • 3.4.2 大力发展生态村建设45
  • 3.4.3 大力发展生态城建设45-46
  • 3.5 完善生态制度建设46-51
  • 3.5.1 转变政府职能46-47
  • 3.5.2 加强环境立法执法47-48
  • 3.5.3 加强环保相关事务的国际合作48-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03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03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9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