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酸雨沉降状况、成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开化县酸雨沉降状况、成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摘要】:本文在综合概述国内外酸雨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开化县环境监测系统所自动记录监测2007-2015年的大气降水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特别是2010-2014年5年期间的降水pH值与降水离子的深入分析,最终结合开化县的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气候等)和社会环境(环境空气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对该县的降水情况及酸雨形成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研究结论包括:(1)开化县2007-2012年期间,降水的pH年均值范围在4.22-4.74之间,均小于定义酸雨的pH值5.6,直到2013年开始,才出现了pH高于酸雨定义值的降水。2007年-2012年,降水pH年平均值一直处于较强酸雨范围内,即pH值在4.0-4.49之间,从2009年开始,降水pH年平均值一直在处于上升阶段,对应的酸雨沉降频率也由100%下降至2015年的98.1%,说明最近几年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形势依然严峻。(2)开化县酸雨沉降受季节影响较大,气候因素是导致开化县酸雨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冬季干燥无风的时候,导致空气中的一些有害气体无法散去,容易造成酸雨沉降。夏季多雨季节,酸雨沉降状况较好。(3)酸雨沉降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_2)和氮氧化物(NO_x)气体,两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SO_4~(2-))和硝酸根离子(NO_3~-),根据酸雨中这两种离子浓度的比例可以分为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和混合型酸雨三类,开化县酸雨沉降属于混合型酸雨。(4)本文中主要针对硫酸根离子(SO_4~(2-))、硝酸根离子(NO_3~-)、铵根离子(NH_4~+)、钙离子(Ca~(2+))四种主要影响离子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灰色关联理论进行分析,发现这四种离子对降水pH的主要影响顺序为:铵根离子(NH_4~+)钙离子(Ca~(2+))硫酸根离子(SO_4~(2-))硝酸根离子(NO3-)。(5)根据开化县的环境质量公报,并结合2007-2015年9年期间的数据,显示开化县自身所产生或者是所含有的空气中SO_2和NO_x含量较低,在0.03mg/m3上下徘徊,但是开化县酸雨沉降频率很高,很大原因是周边地区的污染。加上气候因素,最后导致开化县酸雨沉降问题突出。
【关键词】:开化县 酸雨沉降 降水离子组成 酸雨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1
- 1.1 酸雨的定义12
- 1.2 酸雨的形成过程12
- 1.3 酸雨的危害12-14
- 1.4 国内外酸雨研究概况14-19
- 1.4.1 国外酸雨研究概况14-15
- 1.4.2 国内酸雨研究概况15-17
- 1.4.3 浙江省酸雨状况17-19
- 1.5 本文的意义及内容19-21
- 第2章 开化县酸雨沉降监测分析21-30
- 2.1 开化县大气污染及降水等环境监测现状21-22
- 2.2 开化县降水监测分析22-27
- 2.2.1 开化县酸雨沉降状况22-23
- 2.2.2 开化县酸雨沉降特征分析23-27
- 2.3 开化县酸雨沉降化学组成分析27-28
- 2.4 小结28-30
- 第3章 开化县酸雨沉降成因分析30-38
- 3.1 酸雨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生成机理30-31
- 3.2 开化县地理条件概况31-32
- 3.3 开化县气候环境影响32-33
- 3.4 开化县大气污染状况33-35
- 3.4.1 开化县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分析33-34
- 3.4.2 开化县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季度分析34-35
- 3.5 周边地域污染影响35-36
- 3.6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36-37
- 3.7 小结37-38
- 第4章 开化县降水pH值与降水化学组成的关系38-48
- 4.1 开化县 2010-2014 年降水离子组成38-39
- 4.2 开化县降水PH值与降水离子组成的关系39-40
- 4.3 开化县降水PH值与降水离子组成的变化趋势40-41
- 4.4 开化县降水离子组成的浓度比41-43
- 4.5 开化县降水离子中酸根离子浓度比43-44
- 4.6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开化县降水PH值与离子组成的关系44-47
- 4.6.1 灰色关联分析法具体步骤45-46
- 4.6.2 关联计算步骤及结果46-47
- 4.7 小结47-48
- 第5章 酸雨沉降污染的防治措施48-53
- 5.1 合理利用能源,改变燃料构成,调整能源结构48-49
- 5.2 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49-50
- 5.3 整治城市扬尘和烟尘50-51
- 5.4 控制农村废气污染51-52
- 5.5 总结52-53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53-55
- 6.1 结论53-54
- 6.2 建议54-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茹;;浅谈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及其防治方法[J];吉林气象;2006年04期
2 郭军;;天津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4期
3 费越;;贵州省酸雨情况及其危害防治的初步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田海军;宋存义;;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理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2年05期
5 杨晓红;南太湖地区酸雨现状及防治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洪正f ;山谷、盆地酸雨形成的特点及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3期
7 张萍华,申秀英,许晓路,闵航,应君焕;模拟酸雨对中药基质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8 罗云艳,罗云莲,张国荣;2003年丹东市酸雨分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年03期
9 薛岚,雷莹;宁德市酸雨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吴贤笃,施松微,吴正可;温州市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J];浙江气象;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昌云;刘娟;赵阳;张书伟;蔡娈卉;董计成;王书兵;;南通地区酸雨成因、影响分析及防御对策[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缪国华;施丹平;;2007-2008年江苏南部酸雨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吴贤笃;施松微;吴正可;;温州市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邵迪青;蔡萍;周丽琴;陈梅汀;;舟山市酸雨变率特征以及对农业影响[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金飞胜;吴成彪;杜其成;方素青;朱根苗;;黄山市酸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6 刘亚民;刘珍;;乌鲁木齐市酸雨变化状况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7 吴贤笃;施松微;吴正可;;温州市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余欣;;景德镇地区酸雨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刘晋生;信志红;仲光嵬;;东营市酸雨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盛丽;康健;陆华标;张军;;南京2006-2010年酸雨观测数据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崔璀;去年全市酸雨率较上年下降[N];丽水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奇锋;酸雨来袭谁的眼泪在飞[N];广东科技报;2011年
3 ;酸雨来自空中的灾难[N];北京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张倩;科学认识酸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 谢光飞 王松才 李银雁 周杰;从酸雨之都到山水城市的美丽蜕变[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6 记者 常璇;空气和水不错 酸雨率略增加[N];蚌埠日报;2012年
7 记者 肖新华;好天气增多 酸雨仍严重[N];温州日报;2010年
8 日报记者 刘丽虹;从“酸雨城市”变成“环保模范”[N];柳州日报;2008年
9 谢蓓蕾;要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N];台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英;模拟酸雨与富营养化复合胁迫对水生植物氮吸收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杜建飞;上海酸雨物理化学特征及氮湿沉降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慧明;模拟酸雨类型和淋施方式对木荷幼苗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林桦;开化县酸雨沉降状况、成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张萍华;模拟酸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和生物活性及中药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4 邱媛;柳州市酸雨的化学特征及其对马尾松林分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4年
5 沈高峰;模拟酸雨和铅污染对草坪草生长以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1年
6 杜凌;安吉县酸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潘丽娜;乐清市酸雨成因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蔡梦莎;模拟不同酸雨处理对杜英(Eleocarpus glabripetalus)与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9 郑甜;乐山市酸雨形成影响因素及防控对策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敏;柳州市酸雨防治立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13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1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