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纳米零价铁(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6 22:06

  本文关键词:纳米零价铁(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反硝化颗粒污泥 纳米零价铁 C/N比 反硝化活性 抑制作用 恢复性


【摘要】:纳米零价铁(nZVI)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因其具有小粒径,大比表面积,强还原活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有机物、重金属、硝酸盐等污染物质的降解。但是当nZVI排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中,就可能吸附或累积在系统微生物表面和体内,而使微生物的稳定性和代谢能力受到破坏和抑制。目前,有关n ZVI对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影响研究较少,针对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影响研究更是从未被提及。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纳米零价铁对反硝化颗粒污泥脱氮性能及污泥活性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探明纳米零价铁对微生物的潜在效应,以及提高反硝化系统运行稳定性,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USB反应器内,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乙酸钠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培养具有反硝化功能的颗粒污泥。研究结果表明,成熟的颗粒颗粒为淡黄色,表面相对光滑且规则,平均粒径1.93 mm,颗粒污泥活性较高,比反硝化速率可达到22.5 mgN/(g·h)。(2)采用批次试验,考察了不同C/N比条件下,nZVI投加量(0~100 mg/L)对反硝化颗粒污泥(DGS)脱氮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氮素形态、比反硝化速率(μ值)、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及铁元素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原水中nZVI浓度高于5 mg/L时,DGS对硝态氮和COD去除率均出现下降,导致剩余亚硝态氮浓度上升。在不同C/N比条件下,nZVI投加量对DGS比反硝化速率的抑制符合Haldane模型,R2在0.944~0.995之间。随着C/N比的增大,颗粒污泥对nZVI的吸附量明显提高,抑制系数(KIH)大幅降低,DGS对nZVI抑制作用的抗性逐渐减弱。当nZVI投加量超过25 mg/L时,EPS中蛋白质与多糖含量开始下降,这不利于维持DGS颗粒结构的稳定性。(3)通过连续多批次实验,考察了经历nZVI短期冲击后,DGS反硝化活性在不同C/N比条件下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当nZVI投加量高于5 mg/L时,DGS比反硝化速率(μ)会出现下降,对应的比反硝化抑制率(IR)与基质C/N比、nZVI投加量呈现正相关。当nZVI投加量达到100 mg/L时,胞外蛋白与多糖含量均明显降低。此时,充足的外加碳源(C/N≥4)将有助于促进DGS反硝化活性的恢复和减少去除单位硝态氮所消耗的COD值。由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可知,基质C/N比越高,DGS对nZVI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在恢复期内,泥相中总铁含量(Qe)的持续削减为高C/N比条件下,DGS反硝化活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当Qe降至0.4 mg/g以下时,μ值可达到或接近对照组的水平。(4)研究nZVI长期内对反硝化颗粒污泥脱氮效能及污泥活性的影响,并探求抑制作用是否可逆。长期试验表明,低于2 mg/L的n 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脱氮以及有机物去除没有影响,5 mg/L和10 mg/L的n ZVI对体系中微生物对有一个驯化的过程,NO3--N和COD去除率先下降随后稳定,而当进水nZVI浓度为30mg/L时,污泥活性明显抑制,生物量减少,NO3--N和COD去除率仅有20%左右,此时颗粒污泥颜色由黄褐色变为灰黑色。而当进水中无nZVI时,反硝化颗粒污泥活性可以逐渐恢复。
【关键词】:反硝化颗粒污泥 纳米零价铁 C/N比 反硝化活性 抑制作用 恢复性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1.1 纳米零价铁(nZVI)的应用与存在的问题13-14
  • 1.1.1 纳米零价铁(nZVI)的应用与研究进展13
  • 1.1.2 纳米零价铁(nZVI)的应用存在的问题13-14
  • 1.2 纳米零价铁(nZVI)对活性污泥系统影响的研究14-16
  • 1.2.1 纳米材料对活性污泥脱氮作用影响的研究14-15
  • 1.2.2 纳米零价铁(nZVI)对活性污泥脱氮作用影响的研究15
  • 1.2.3 纳米材料对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研究15-16
  • 1.2.4 纳米零价铁(nZVI)对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研究16
  • 1.3 生物反硝化概况16-18
  • 1.3.1 生物反硝化过程16
  • 1.3.2 影响反硝化因素16-18
  • 1.4 颗粒污泥研究现状18-22
  • 1.4.1 颗粒污泥的分类和特点18-19
  • 1.4.2 厌氧颗粒污泥19-20
  • 1.4.3 好氧颗粒污泥20-21
  • 1.4.4 反硝化颗粒污泥21-22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22-24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22-23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3-24
  • 第二章 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24-35
  • 2.1 引言24
  • 2.2 材料与方法24-26
  • 2.2.1 试验装置24-25
  • 2.2.2 接种污泥及试验用水25-26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26
  • 2.3 结果与讨论26-34
  • 2.3.1 反硝化颗粒污泥形成过程26-29
  • 2.3.2 反硝化颗粒污泥特性及其变化29-32
  • 2.3.3 反硝化活性32-33
  • 2.3.4 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33-34
  • 2.4 结论34-35
  • 第三章 不同C/N条件下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35-44
  • 3.1 引言35
  • 3.2 材料与方法35-37
  • 3.2.1 污泥来源35-36
  • 3.2.2 nZVI的制备36
  • 3.2.3 批次试验方法36
  • 3.2.4 分析方法36-37
  • 3.2.5 比反硝化速率的计算37
  • 3.3 结果与讨论37-43
  • 3.3.1 nZVI对反硝化中氮素形态的影响37-39
  • 3.3.2 nZVI对DGS反硝化活性的影响39-41
  • 3.3.3 nZVI对颗粒污泥EPS组成的影响41-42
  • 3.3.4 铁元素在泥相、水相中的分布42-43
  • 3.4 结论43-44
  • 第四章 反硝化颗粒污泥在nZVI胁迫下的性能恢复44-53
  • 4.1 引言44
  • 4.2 材料与方法44-46
  • 4.2.1 污泥的来源44-45
  • 4.2.2 nZVI的制备45
  • 4.2.3 批次实验方法45
  • 4.2.4 主要分析方法45
  • 4.2.5 主要计算指标45-46
  • 4.3 结果与讨论46-51
  • 4.3.1 DGS反硝化活性的抑制与恢复46-48
  • 4.3.2 恢复前后EPS的组成变化48-49
  • 4.3.3 nZVI的生物吸附与洗脱49-51
  • 4.4 结论51-53
  • 第五章 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性能的长期影响53-61
  • 5.1 引言53
  • 5.2 材料与方法53-55
  • 5.2.1 试验装置53
  • 5.2.2 接种污泥及试验用水53-54
  •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54
  • 5.2.4 试验方法54-55
  • 5.3 结果与讨论55-60
  • 5.3.1 长期内nZVI对系统脱氮效能的影响55-56
  • 5.3.2 长期内纳米零价铁(nZVI)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56-57
  • 5.3.3 长期内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生物量和形态影响57-59
  • 5.3.4 长期内nZVI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59-60
  • 5.4 结论60-61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61-62
  • 6.1 结论61
  • 6.2 建议61-62
  • 参考文献62-70
  • 致谢70-71
  • 作者简介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典训;王紫嫣;梁爽;;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流化床启动与颗粒污泥形成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年02期

2 沈耀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特性[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年01期

3 李克勋,徐智华,张振家;水力作用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3年01期

4 王怡,彭党聪;反硝化颗粒污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1期

5 江瀚,王凯军,石宪奎,陈淑祥;一种新型颗粒污泥——无机核颗粒污泥的形成和机理探讨[J];微生物学报;2005年06期

6 金雪标;刘国红;阎宁;赵庆祥;刘勇弟;;一种高速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8期

7 仲海涛;胡勇有;张宪宁;崔理华;;颗粒污泥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04期

8 余国忠;张大丽;常田聪;荻原基树;;硝化颗粒污泥的成长特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曾金樱;杨仁斌;吴根义;;用麸皮纤维做载体培养颗粒污泥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0期

10 韩青青;赵红梅;穗贤杰;彭党聪;;缺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毅力;芦家娟;刘燕;;ABR反应器成熟颗粒污泥的分形特征[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景峰;王暄;卢姗;季民;刘卫华;杨造燕;;序批式颗粒污泥MBR中有机物去除及脱氮特性[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芦家娟;王毅力;赵洪涛;韦红才;;ABR反应器的启动及颗粒污泥特征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旭亮;;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在石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志华;贺春博;张云姣;王晓昌;;丝状菌颗粒污泥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铁修饰好氧颗粒污泥对含锑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然登;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新华;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性能及储存与解体后的自修复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赵红梅;缺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反硝化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蕾;双污泥系统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除磷性能[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6 刘小英;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及反硝化聚磷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景峰;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及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陈芳媛;序批式间歇反应系统(SBR)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尹航;一体化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反应器实现同步脱氮除磷的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10 张云霞;颗粒污泥SBR中试研究及颗粒污泥氧传质机理与胞外聚合物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燕妮;颗粒污泥部分亚硝化系统的建立、控制与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正哲;重金属离子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影响及其修复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瑞婷;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系统氧化亚氮减量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杜家绪;两级厌氧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王翻翻;纳米零价铁(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6 宋延军;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耐盐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张宇坤;颗粒污泥除磷特性和磷的去除途径[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刘国红;反硝化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苏忠萍;厌氧反应器处理酱油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于海波;基质限制条件下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及热力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5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25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