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泥在沙土改良中的环境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污泥在沙土改良中的环境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污泥 淋溶特征 沙地土壤 土壤改良 环境影响分析
【摘要】:本研究以江西省新建县的沙土为研究对象,以江西省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污泥和江西农业大学苗圃基地林地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淋溶模拟实验,淋溶不掺杂林地土壤,施用不同含量污泥的沙土与淋溶掺杂土壤,同样施用不同含量污泥的沙土,研究污泥对于沙土养分含量的促进作用及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对施用污泥后土样进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进而研究污泥改良方案能使污泥治理沙漠地的效果最好。主要结论如下:1.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污泥呈弱酸性,污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总钾的各项指标含量均高于猪粪和牛粪,具有良好的土地利用价值。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最高的Zn为1115.12mg/kg,其次是Cu为539.69mg/kg。Zn、Pb、Cd和Cr均低于我国污泥有关标准,Cu的超标率仅为7.9%,而Cu是植物必须的微量元素,可以将污泥应用到土壤改良中。2.污泥施用量为0.3g/cm3时,掺杂与未掺杂林地土壤条件下,淋出液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均小于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限值,并且掺杂林地土壤后,化学需氧量的占标率减少,氨氮的占标率增加。三种不同污泥施用量,掺杂与未掺杂林地土壤条件下,淋出液中各重金属均远远小于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限值,并且掺杂林地土壤后,各重金属的占标率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很小。3.污泥施用量越大,总氮滞留率越小,污泥改良掺杂林地土壤的沙地土壤时,总磷则由原来污泥施用量为1.5g/cm2时最大变为0.9 g/cm2,总氮的淋失风险大于总磷。4.污泥改良掺杂与不掺杂林地土壤的沙地土壤时,重金属污染风险最大时候均没有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15618-1995)。土壤污染内梅罗指数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最大单项污染指数是Zn,最小的单项污染指数是Pb。5.掺杂林地土壤后,沙土对总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对应的每次淋出液总磷的浓度都减小。6.由于掺杂林地土壤的原因,空白淋出液的pH下降近一个单位,掺杂林地土壤后,淋出液pH比原来不掺杂的均有下降,但下降的不是很明显。7.不同污泥施用量条件下,掺杂林地土壤后的沙土内梅罗指数均升高,污泥施用量为0.3g/cm2时沙土内梅罗指数由0.01升高至0.04,污泥施用量为0.9g/cm2时沙土内梅罗指数由0.05升高至0.07,污泥施用量为1.5g/cm2时沙土内梅罗指数由0.08升高至0.11。
【关键词】:城市污泥 淋溶特征 沙地土壤 土壤改良 环境影响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88;X703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7
- 1.1.1 城市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0-14
- 1.1.2 沙化土壤生态修复14
- 1.1.3 生活污泥改良退化土壤14-17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17-19
-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17-18
- 1.2.2 研究内容18-19
- 1.3 技术路线19-20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0-26
- 2.1 实验材料20-21
- 2.1.1 样地沙地土壤基本情况20
- 2.1.2 污泥20-21
- 2.1.3 林地土壤21
- 2.2 实验设计和测定指标21-22
- 2.2.1 实验设计21
- 2.2.2 测定指标21-22
- 2.3 实验仪器和药品22-23
- 2.3.1 试验仪器和设备22-23
- 2.3.2 试验用部分药品23
- 2.4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23-26
- 2.4.1 污泥的采集与处理23
- 2.4.2 沙地土壤土样的采集与处理23
- 2.4.3 林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23
- 2.4.4 测定方法23-24
- 2.4.5 计算方法24-25
- 2.4.6 数据处理25-26
- 第三章 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污泥性质分析26-31
- 3.1 污水处理厂处理现状26-27
- 3.2 污泥成分分析27-30
- 3.2.1 污泥中营养成分分析28-29
- 3.2.2 污泥中重金属含量29-30
- 3.3 小结30-31
- 第四章 污泥改良沙土环境影响研究31-45
- 4.1 不同污泥施用量下淋出液中污染物特征分析31-35
- 4.1.1 化学需氧量的动态变化31
- 4.1.2 氨氮的动态变化31-32
- 4.1.3 总氮的动态变化32-33
- 4.1.4 总磷的动态变化33-34
- 4.1.5 讨论与分析34-35
- 4.2 不同污泥施用量下淋出液中重金属特征分析35-39
- 4.3 不同污泥施用量下沙土中养分滞留量研究分析39-40
- 4.3.1 总氮和总磷淋失量动态变化39
- 4.3.2 总氮和总磷淋滞留量39-40
- 4.4 不同污泥施用量下沙土中重金属滞留量研究分析40-43
- 4.4.1 重金属淋失量动态变化40-42
- 4.4.2 重金属滞留量42
- 4.4.3 讨论与分析42-43
- 4.5 小结43-45
- 第五章 掺杂林地土壤条件下污泥改良沙土环境影响研究45-58
- 5.1 掺杂林地土壤后不同污泥施用量下淋出液中污染物特征分析45-48
- 5.1.1 化学需氧量的动态变化45
- 5.1.2 氨氮的动态变化45-46
- 5.1.3 总氮的动态变化46-47
- 5.1.4 总磷的动态变化47
- 5.1.5 讨论与分析47-48
- 5.2 掺杂林地土壤后不同污泥施用量下淋出液中重金属特征分析48-51
- 5.3 掺杂林地土壤后不同污泥施用量下沙土中养分滞留量研究分析51-53
- 5.3.1 总氮和总磷淋失量动态变化52
- 5.3.2 总氮和总磷滞留量52-53
- 5.4 掺杂林地土壤后不同污泥施用量下沙土中重金属滞留量研究分析53-56
- 5.4.1 重金属淋失量动态变化53-54
- 5.4.2 重金属淋滞留量54-55
- 5.4.3 讨论与分析55-56
- 5.5 小结56-58
- 第六章 掺杂与不掺杂林地土壤污泥改良沙土环境影响对比研究58-63
- 6.1 淋出液污染物特征对比分析58-59
- 6.2 淋出液重金属特征对比分析59
- 6.3 沙土中养分滞留量对比分析59-60
- 6.4 沙土中重金属滞留量对比分析60-61
- 6.5 小结61-6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3-65
- 7.1 结论63-64
- 7.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1
- 致谢71-72
- 作者简介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琦;上海市将建7座污泥处理厂[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8期
2 刘超;污泥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讨[J];山西建筑;2003年15期
3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移动式污泥处理装置[J];环境卫生工程;2003年04期
4 王永昌;探索治理制革污泥的新对策[J];西部皮革;2004年12期
5 孙玉焕,骆永明;污泥中病原物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及其削减途径[J];土壤;2005年05期
6 俞崇武;;资金,,污泥治理不可承受之重[J];华东科技;2008年02期
7 杨琦;;亚洲最大污泥处理设施全面开建[J];给水排水;2009年04期
8 王发珍;李天增;;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J];建设科技;2009年07期
9 ;中日研讨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J];建设科技;2011年05期
10 袁业飞;;“排污不治污”乱象何时终结?——聚焦中国污泥处理困境[J];中华建设;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洪江;;污泥低温碳化技术分析和应用实例[A];2012(第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静;梁轲;;炭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洪;徐庆元;王华峰;宋宝增;;污泥处理与处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A];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与固废污染控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健;;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俞锐;左明;王菲菲;;污泥直接制砖的可行性再分析[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6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7 董庆海;罗继亨;;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8 王峰;乔庭明;南文哲;任洪华;高坤;;济钢球团配加利用炼钢污泥[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陈玲;董庆海;;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10 贺建峰;;炼钢炼铁污泥的处理和应用[A];全国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佛山日报记者 孔德钦;高明现两万吨疑似印染污泥[N];佛山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雪梅;城市污泥处理“后遗症”[N];民营经济报;2012年
3 记者 唐爱平;污泥处理成环保热点[N];湖南日报;2012年
4 见习记者 程凤 通讯员 鄢祖海;武汉将建3座污泥处理厂[N];湖北日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徐晶锦 记者 晏利扬;绍兴打响反偷倒污泥之战[N];中国环境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姚伊乐;工业污泥还有价值可挖[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吴殿峰;黑龙江最大污泥处理厂投用[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张岳南;妥善处置工业污泥已刻不容缓[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记者 杨永芹;破解污泥处理题[N];重庆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凯 巩劲标;盛泽:污泥变资源 环境受益 经济得利[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欣强;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施万胜;污泥水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吴青;生物可降解螯合剂IDS与GLDA去除工业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庆;压实污泥作为尾矿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杨珊珊;A~2MO-M工艺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效能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宋高举;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7 姚杰;污水污泥与高灰熔点煤制备水煤浆及气化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8 戴前进;污泥热处置过程中二VA英和多环芳烃的排放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刘亚利;剩余污泥强化预处理及其厌氧产酸产甲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黄兢;胞外聚合物对重金属捕集及对污泥微泡扩增的行为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拜得珍;红壤中污泥N、P、K释放及淋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王存坡;不锈钢冷轧副产污泥的优化利用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齐亮;两性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其对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伍琳瑛;脉冲超声耦合水力空化浸取分离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松辉;污泥粘壁与三段法干燥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宣梦茹;污泥中具有生物有效性重金属的化学法去除及效果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胡艳平;铜冶炼废水污泥电动修复装置与技术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8 王雨;预干燥污泥与煤矸石混燃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9 魏长河;化工废水处理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累积与分布特征[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10 李欢;大尺度污泥堆肥发酵槽吹吸式排风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0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4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