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污染可持续治理障碍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太湖流域水污染可持续治理障碍与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太湖流域 可持续治理障碍 复杂粘着 双向协同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太湖流域是我国十大重点流域之一,其治污历史是我国流域治理的典型样本,是我国流域治理历史的一个缩影,充分反映了我国逐步深化认识流域治理的进程。目前学界关于太湖治污的研究集中于其污染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治理策略及治理绩效评估等几个方面。就理论选择而言,目前太湖流域治理的研究主要以产权理论、博弈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理论为主。随着复杂性科学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复杂性科学从不同侧面和维度为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将太湖流域治理看作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通过对太湖治污历史的回顾,发现太湖治污中存在明显的“短期效果显著,长期效果不显”现象,太湖流域水污染可持续治理是太湖治污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借用约翰?H?霍兰所提出的“粘着”模型中“选择性粘着—交互域—自由主体”三位一体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思路,认为:“选择性粘着”机制描述了单个主体生长形成多主体聚集体的过程;“交互域机制”明确了各主体在复杂环境中的交互边界并解决了主体间跨域交互的问题;“自由主体”机制描述了系统内外部交互以及系统内主体新城代谢的规则。本研究以2000年和2007年两次太湖“蓝藻事件”,将太湖治污的历史划分成“零点行动”后的“行政执法”阶段;2000年“蓝藻事件”后的“工程技术”治理阶段;2007年“蓝藻事件”以来的“综合治理”阶段。通过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太湖流域可持续治理的障碍主要有太湖流域内产业同质化;太湖流域治理结构碎片化;社会组织、公众、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参与边缘化等三个方面。通过深层次分析发现“条块分割”的治理结构、地方政府间的恶性行政竞争和运动式的治理模式是影响太湖流域不可持续治理的深层原因。最后,本研究认为要实现太湖流域可持续治理首先要实现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的有机融合;其次是加快完善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再次是探索建立“斜向”层次的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
【关键词】:太湖流域 可持续治理障碍 复杂粘着 双向协同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9-21
- 1.2.1 国内流域治理相关研究现状9-14
- 1.2.2 国内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研究现状14-18
- 1.2.3 国外流域治理相关研究现状18-20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20-21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21-23
- 1.3.1 研究方法21-22
- 1.3.2 研究内容22-23
- 1.3.3 技术路线23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23-24
- 1.4.1 研究重点23
- 1.4.2 研究难点23
-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23-24
- 2 概念定义、理论介绍及分析框架24-32
- 2.1 核心概念操作性定义24-26
- 2.1.1 流域治理24
- 2.1.2 复杂粘着24-25
- 2.1.3 可持续治理25-26
- 2.2 基础理论介绍26-29
- 2.2.1 公共治理理论26-27
- 2.2.2“复杂粘着”模型27-29
- 2.3 分析框架构建29-32
- 3 太湖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概况32-46
- 3.1 太湖流域水污染概况32
- 3.2 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概况32-46
- 3.2.1 “零点行动”后太湖治污:行政执法33-35
- 3.2.2 “00年蓝藻”事件后太湖治污:工程技术35-38
- 3.2.3 “07年蓝藻”事件后太湖治污:综合治理38-46
- 4 影响太湖流域水污染可持续治理的障碍及原因46-55
- 4.1 影响太湖流域水污染可持续治理的障碍46-50
- 4.1.1 太湖流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46-47
- 4.1.2 太湖流域治理结构碎片化47-48
- 4.1.3 社会组织、公众、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参与边缘化48-50
- 4.2 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不可持续的原因50-55
- 4.2.1“条块分割”的治理结构50-51
- 4.2.2 地方政府间的恶性行政竞争51-52
- 4.2.3 运动式的治理模式52-55
- 5 太湖流域水污染可持续治理的策略选择55-61
- 5.1 促进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的有机融合55-56
- 5.2 加快完善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56-58
- 5.3 建立“斜向”层次的协调机制58-59
- 5.4 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59-61
- 6 结论和展望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亮;张海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及中国环境治理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1期
2 李元珍;;对抗、协作与共谋:条块关系的复杂互动[J];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3 洪燕婷;仇蕾;;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研究分析[J];环境科技;2015年03期
4 吕志奎;;美国州际流域治理中政府间关系协调的法治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06期
5 任敏;;“河长制”:一个中国政府流域治理跨部门协同的样本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6 诸发文;伍永年;姚淑君;;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太湖流域重大水利问题和科技需求[J];中国水利;2015年08期
7 唐剑;席运官;刘华周;亢志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年02期
8 申建林;姚晓强;;对治理理论的三种误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9 周黎安;;行政发包制:一种混合治理形态[J];文化纵横;2015年01期
10 周黎安;刘冲;厉行;翁翕;;“层层加码”与官员激励[J];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小勇;崔广柏;付强;;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在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中的应用[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本文编号:944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4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