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东江流域河源段 土壤侵蚀 吸附态氮磷 溶解态氮磷 非点源污染
【摘要】:东江是珠三角及香港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东江流域河源段作为东江的上游的典型集水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随着区域发展,东江流域河源段水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频发。而河源段多山地、丘陵和耕地的特点造成了区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现象日益严重。非点源污染正逐步成为东江流域河源段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对于东江流域河源段的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研究不但有助于珠江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治理,还对粤港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意义。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由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和吸附态非点源氮磷污染组成,其覆盖面广,分散性强,难以定点监测。因此本文在建立东江流域河源段气象、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农业人口、畜禽养殖量等空间和属性环境数据库的基础上,首先运用SWAT水文模型,以土地利用为研究单元建立东江流域河源段不同土地利用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结合农村居民点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得到东江流域河源段溶解态非点源氮磷负荷模型;然后通过运用土壤侵蚀模型,建立了东江流域河源段吸附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最终运用东江流域河源段空间、属性环境数据库和GIS空间技术,分别对东江流域河源段2014年溶解态、吸附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其时空分布和不同污染来源的贡献率等进行了分析。结合以上模拟分析结果,对东江流域河源段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东江流域河源段溶解态氮磷污染物与流域水文过程关系密切。2014年溶解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23536.46t,溶解态非点源磷污染负荷633.91t。其中,不同土地利用和农村居民点的溶解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贡献率分别为90.95%和9.05%;不同土地利用和农村居民点的溶解态非点源磷污染负荷贡献率分别为83.21%和16.79%,不同的土地利用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占比较大。(2)东江流域河源段吸附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主要与土壤侵蚀量与输沙量有关,而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与流域的降雨、土壤、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等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东江流域河源段2014年泥沙产生量约为215.35万t,侵蚀模数约为458.58t/(km2·a),土壤总侵蚀量为552.18万t。2014年吸附态非点源氮污染负荷2533.19t,吸附态非点源磷污染负荷904.71t。(3)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由溶解态氮磷污染负荷和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组成。2014年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污染负荷为26069.65t,其中溶解态氮污染负荷占90%左右;非点源磷污染负荷为1538.62t,其中吸附态磷污染负荷占58.8%左右。
【关键词】:东江流域河源段 土壤侵蚀 吸附态氮磷 溶解态氮磷 非点源污染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0
- 1.1 非点源污染10-13
- 1.1.1 非点源污染的概念10-11
- 1.1.2 非点源污染的来源及特点11-12
- 1.1.3 非点源污染的危害及现状12-13
- 1.2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现状13-17
- 1.2.1 国外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现状13-14
- 1.2.2 国内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现状14-15
- 1.2.3 非点源污染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15-17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17-20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17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17-18
- 1.3.3 技术路线18-20
- 2 东江流域河源段环境数据库的建立20-30
- 2.1 东江流域河源段自然环境概况20-22
- 2.1.1 地理位置20-21
- 2.1.2 地形地貌21
- 2.1.3 植被环境21
- 2.1.4 气候条件21
- 2.1.5 研究区域概况21-22
- 2.2 东江流域河源段社会条件概况22
- 2.2.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2
- 2.2.2 人口概况22
- 2.3 环境数据库的构建22-27
- 2.3.1 基础数据准备及来源22-23
- 2.3.2 DEM数据库23-25
- 2.3.3 土地利用数据库25
- 2.3.4 土壤数据库25-27
- 2.3.5 气象数据库27
- 2.4 污染源分析27-28
- 2.5 本章小结28-30
- 3 东江流域河源段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研究30-64
- 3.1 SWAT水文模型30-47
- 3.1.1 SWAT水文模型及结构原理30-32
- 3.1.2 SWAT模型主要输入数据32
- 3.1.3 运用SPAW对土壤数据的处理32-39
- 3.1.4 CMADS气象数据39-43
- 3.1.5 子流域的划分与水文响应单元(HRU)的生成43-45
- 3.1.6 模型率定和验证45-47
- 3.2 不同土地利用的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47-51
- 3.2.1 不同土地利用的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47
- 3.2.2 不同土地利用产生的径流量47-48
- 3.2.3 不同土地利用溶解态非点源氮磷的浓度48-49
- 3.2.4 不同土地利用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的入河系数49
- 3.2.5 不同土地利用的溶解态非点源氮磷负荷49-51
- 3.3 农村居民点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51-59
- 3.3.1 农村居民点非点源氮磷污染来源51-52
- 3.3.2 农村居民点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建立52
- 3.3.3 农村人口和畜禽养殖量调查统计52-54
- 3.3.4 排泄系数与入河系数的确定54-55
- 3.3.5 农村居民点污染负荷估算结果55-59
- 3.4 东江流域河源段溶解态非点源氮磷污染总负荷59-61
- 3.5 本章小结61-64
- 4 东江流域河源段吸附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研究64-80
- 4.1 土壤侵蚀模型与模型因子的确定64-71
- 4.1.1 土壤侵蚀模型的选择64-65
- 4.1.2 降雨侵蚀力因子65-66
- 4.1.3 土壤可侵蚀性因子66-68
- 4.1.4 坡度因子和坡长因子68-69
- 4.1.5 植被覆盖与作物管理因子69-70
- 4.1.6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70-71
- 4.2 泥沙输移比71-72
- 4.3 土壤侵蚀模拟结果72-74
- 4.3.1 土壤侵蚀模数和输沙模数的计算72-73
- 4.3.2 输沙模拟值与实测值验证分析73
- 4.3.3 土壤侵蚀现状分析73-74
- 4.4 东江流域河源段吸附态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74-78
- 4.5 本章小结78-80
- 5 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磷污染的分析和建议80-88
- 5.1 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磷污染80-84
- 5.1.1 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80-82
- 5.1.2 全国典型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82-83
- 5.1.3 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磷污染分析83-84
- 5.1.4 东江流域河源段非点源氮磷污染情景模拟84
- 5.2 东江流域河源段水环境保护建议84-86
- 5.2.1 水土流失治理85
- 5.2.2 化肥流失治理85-86
- 5.3 本章小结86-88
- 6 结论与建议88-90
- 6.1 结论88
- 6.2 建议88-90
- 致谢90-92
- 参考文献92-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贵宝,尹澄清,单宝庆;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3期
2 阮晓红,宋世霞,张瑛;非点源污染模型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人民黄河;2002年11期
3 郑一,王学军;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王伟武,朱利中,王人潮;基于3S技术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定量模型及其研究展望[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6期
5 胡雪涛,陈吉宁,张天柱;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6 夏立忠,杨林章;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与控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7 胡艳,张红举;非点源污染计算与控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8 付永锋,陈文辉,赵基花;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J];山西水利科技;2003年03期
9 曹凤云,赵玉梅;非点源污染研究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1期
10 黄虹,邹长伟,陈新庚;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评述[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南江;张立争;李卫东;;淮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对策研究[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唐从国;刘丛强;;乌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谈俊益;邵孝候;吴俊峰;陈丽娜;李圆圆;文涛;;非点源污染定量化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朱建国;郭红岩;王晓蓉;;非点源污染研究及控制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5 朱娟;;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状况的考察及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6 冷罗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法律思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7 郑一;;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管理的不确定性研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泓熹;;石家庄市水库汇水区非点源污染调查与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朱颜明;;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张春玲;;陕西省汉江、丹江非点源污染及控制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耀兵;控制和治理非点源污染[N];中国渔业报;2005年
2 李洁尉;不让非点源污染再肆虐[N];广东科技报;2002年
3 记者 杨亚非 特约通讯员 李德旺 王孟;我国成功掌握水污染“细菌源追踪”技术[N];人民长江报;2008年
4 李红梅;美国如何治理非点源污染[N];中国水利报;2009年
5 记者 张岩;陕西建成首个非点源污染防治综合监测体系[N];黄河报;2011年
6 特约通讯员 秦延安;陕西建成首个污染监测体系[N];人民长江报;2011年
7 杨亚非 李德旺 王孟;准确监测农业粪便污染[N];中国环境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云芬;科技为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指导[N];云南日报;2009年
9 李怀恩 胥彦玲 蔡明(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渭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魏怡兰 通讯员 谭恺昌;明年或实现水体透明度超50厘米[N];惠州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良;基于SWAT模型的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朱红雷;面向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邓琮;基于RS和GIS的旭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祥义;三峡库区龙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姜晓峰;阿什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分布特征解析与防控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朱乾德;平原水网农村生活区非点源污染流失规律与防控措施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年
7 Zaheer Iqbal;[D];河海大学;2003年
8 胥彦玲;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陕西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庞靖鹏;非点源污染分布式模拟[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成伟;寒冷地区非点源氮磷环境行为与模拟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健;张家港市西片非点源污染初步研究与治理[D];河海大学;2004年
2 刘敏;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亚敏;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研究和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杨一帆;基于HSPF模型的宜兴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模拟相关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巴特;基于实时GIS的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过程模拟平台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曾俊;基于SWAT模型的沙颍河上游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余翔;气候变化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常丽娟;基于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对三峡库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张学慧;汾河水库流域非点源特征及污染贡献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宋文博;伊通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及不确定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3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6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