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甲基硅氧烷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生物降解效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19:11

  本文关键词:甲基硅氧烷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生物降解效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甲基硅氧烷 检测方法 生物降解 降解效能 群落分析


【摘要】: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状况的越发严峻,对已污染环境的保护便越发重要。甲基硅氧烷及其衍生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生物医学设备以及个人护理品中,甚至作为消沫剂的成分存在于部分食品中。我国作为有机硅工业的生产大国,甲基硅氧烷的产量、使用量、以及环境排放量逐年增加。因此,对甲基硅氧烷的环境归趋及去除方式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为了摆脱甲基硅氧烷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单纯的转移(如吸附),并非得到彻底的去除或转化,同时考虑到对环境的效应和影响,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效能的研究是重中之重。由于个人护理品及化妆品是生活中甲基硅氧烷的重要来源,而个人护理品和化妆品中约90%的甲基硅氧烷流入到生活污水中,污水处理厂的生活污水中约90%的甲基硅氧烷被活性污泥所吸附,因此本文选取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二沉池中的活性污泥作为培养对象,以甲基硅氧烷为目标污染物,以获得甲基硅氧烷降解菌群为研究目标,并进行降解效能研究,同时基于高通量测序,解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具体过程如下:建立甲基硅氧烷的检测方法。由于目前有关甲基硅氧烷的检测方法没有普适性,且检测方法不统一,检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研究建立了甲基硅氧烷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对标准溶液和实际样品的检测,比较MRM模式与SIM模式。该部分采用Agilent Technologies 7000,GC-MS/MS仪器,建立的检测方法可以使甲基硅氧烷各组分完全分离,标准曲线回归性良好,检测基线平稳,峰型尖锐,无明显的杂峰,检测结果准确、稳定,可作为本课题的检测手段。对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效能进行研究。主要采取的实验方法为向250m L的厌氧瓶中加入营养物质及目标污染物后进行摇床实验,通过改变不同的培养条件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选取最适培养条件;将建立起来的检测方法应用在该部分实验的检测中,通过对检测结果分析发现,在厌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量最高,其生物降解率最高可达到58.3%;其次为硝酸盐存在的条件,降解率最高为20.1%,降解率低于厌氧条件,即硝酸盐的存在会抑制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硫酸盐存在的条件下相比前两个条件降解量较少,原因是硫酸盐的存在严重抑制了甲基硅氧烷降解菌群的生长,从而对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好氧条件下培养的活性污泥对甲基硅氧烷几乎不存在生物降解或生物降解量极少。对不同条件培养的活性污泥进行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找出可能对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类群。该部分采取的是高通量测序法来进行微生物种群结构的解析,在高通量测序结果与第二部分降解实验检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可能降解甲基硅氧烷的微生物类群。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检测数据可知,Acidaminobacter、Rhodocyclaceae、Clostridium、Ferribacterium、Thauera和Azotobacter等几个属的微生物可能对甲基硅氧烷具有生物降解能力。
【关键词】:甲基硅氧烷 检测方法 生物降解 降解效能 群落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X172;X8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4
  • 1.1 课题背景11-12
  • 1.2 甲基硅氧烷概述12-17
  • 1.2.1 甲基硅氧烷的理化性质13-14
  • 1.2.2 甲基硅氧烷的危害14-15
  • 1.2.3 甲基硅氧烷在环境中的分布15-17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0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7-19
  • 1.3.2 国内研究进展19-20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20-24
  • 1.4.1 课题来源20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2
  • 1.4.3 研究内容22
  • 1.4.4 技术路线22-24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4-31
  • 2.1 实验材料24
  • 2.2 样品采集与保存24
  • 2.3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24-25
  • 2.3.1 样品的萃取25
  • 2.3.2 样品的浓缩25
  • 2.4 活性污泥模拟降解甲基硅氧烷的实验方法25-28
  • 2.4.1 好氧条件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的实验方法25-26
  • 2.4.2 厌氧条件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的实验方法26-27
  • 2.4.3 硝酸盐条件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的实验方法27
  • 2.4.4 硫酸盐条件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的实验方法27-28
  • 2.5 样品检测分析方法28
  • 2.6 微生物群落分析28-31
  • 第3章 甲基硅氧烷检测方法的建立31-39
  • 3.1 引言31
  • 3.2 预处理方法的建立31-32
  • 3.2.1 水样萃取方法31-32
  • 3.2.2 泥样萃取方法32
  • 3.3 仪器分析方法的建立32-35
  • 3.3.1 标准物质谱图的双模式比较32-35
  • 3.3.2 实际样品的双模式比较35
  • 3.4 分析方法的验证35-37
  • 3.4.1 样品检出限35-36
  • 3.4.2 方法回收率36
  • 3.4.3 空白试验36-37
  • 3.4.4 标准曲线37
  • 3.5 本章小结37-39
  • 第4章 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效能39-57
  • 4.1 引言39
  • 4.2 好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效能39-43
  • 4.2.1 好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在液相中的变化规律39-41
  • 4.2.2 好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在固相中的变化规律41-42
  • 4.2.3 好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规律42-43
  • 4.3 厌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效能43-48
  • 4.3.1 厌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在液相中的变化规律43-44
  • 4.3.2 厌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在固相中的变化规律44-45
  • 4.3.3 厌氧条件下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规律45-48
  • 4.4 硝酸盐存在的条件下甲基硅氧烷的生物降解效能48-51
  • 4.4.1 硝酸盐条件下甲基硅氧烷在液相中的变化规律48-49
  • 4.4.2 硝酸盐条件下甲基硅氧烷在固相中的变化规律49-50
  • 4.4.3 硝酸盐条件下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规律50-51
  • 4.5 硫酸盐存在的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效能51-55
  • 4.5.1 硫酸盐条件下甲基硅氧烷在液相中的变化规律51-52
  • 4.5.2 硫酸盐条件下甲基硅氧烷在液相中的变化规律52-53
  • 4.5.3 硫酸盐条件下甲基硅氧烷生物降解规律53-55
  • 4.6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不同条件下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57-68
  • 5.1 引言57
  • 5.2 微生物种群丰度和多样性57-58
  • 5.3 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58-60
  • 5.4 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60-66
  • 5.4.1 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60-62
  • 5.4.2 属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62-66
  • 5.5 本章小结66-68
  • 结论68-69
  • 建议与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75-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先亮;吕国安;黄宜基;;环四硅氧烷的合成[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2 司景;硅氧烷酰氨基胺及其盐类[J];中外技术情报;1996年03期

3 赵永镇;;聚烃基硅氧烷的合成[J];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2期

4 黎音;;新奇的防汗剂[J];今日科技;1990年08期

5 张先亮;覃承时;;磁带润滑剂——聚乙基长链烷基硅氧烷的合成及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3期

6 刘宗林,孙明宇,,丁元菊,杜作栋;聚二甲基-二苯基硅氧烷二醇的制备[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7 贝逸翎,郑心,范延萍,丁原菊;利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乙酰氧基甲基—七甲基环四硅氧烷[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1期

8 王国防,杜作栋,张坤茂;含有β——乙胺基异丙基环四硅氧烷的合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9 金铁;;汽车用抛光剂[J];今日科技;1989年03期

10 陈丽琼,刘杰,李玮,张黎明;乙烯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淑坤;胡道道;宋少飞;;有机修饰硅氧烷水解过程中的簇集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琳;史亚利;刘楠楠;蔡亚岐;;我国普通人群血液和脂肪中甲基硅氧烷分布研究[A];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孟阳;储俊峰;张立群;;环氧化硅氧烷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4 方征平;付晓芸;羊海棠;佟立芳;许忠斌;;用于材料自修复的含乙烯基侧链硅氧烷大单体的合成[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5 范敬辉;胡文军;马艳;;环硅氧烷的开环聚合机理及应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6 陈永良;宋义虎;郑强;;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炭黑复合交联体系的阻温特性[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国永;杜志平;李秋小;张威;;N-氨丙基硅氧烷-N-糖酰胺的合成、表征与界面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春雨;汪洋;刘秀生;刘兰轩;;聚烷氧基硅氧烷的合成研究[A];高性能防腐蚀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16届全国表面保护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谢振斌;;硅氧烷低聚体在铁器文物封护保护中的应用研究[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晓梅;高书燕;邱雪鹏;姬相玲;高连勋;;手性联萘酚硅氧烷衍生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秀兰;三大有机硅中间体在加拿大受限[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新疆证券研究所 陈玉辉;相关公司受益几何[N];中国证券报;2004年

3 危丽琼;环硅氧烷企业:我们被误解了[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方剑春;商务部对二甲基环体硅氧烷反倾销调查[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宜班;二甲基环体硅氧烷反倾销终裁公布[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卢铮;韩泰产二甲基环体硅氧烷倾销[N];中国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许静;环氧硅氧烷与胶原多肽异相接枝反应及梯度膜的制备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2 赵洁;功能性聚(倍半)硅氧烷及其杂化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基础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周安安;有水条件下环硅氧烷开环聚合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张寅杰;功能糖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硅氧烷体系还原缩醛及羰基衍生物[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李红英;POSS/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共聚直接合成交联聚硅氧烷及其微观结构表征和热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6 张伟;高性能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的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宋少飞;有机酸与APTES超分子作用体系的水解缩合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林;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的聚合动力学及其流变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王帅;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甲基苯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王艺;甲基硅氧烷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生物降解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德琪;硅氧烷混合环体制备多基团共改性硅油的合成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黄庆荣;微波法在聚醚改性硅氧烷合成与应用中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高健;聚甲基辛基硅氧烷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环峰;硅氧烷桥环糊精的合成、表征与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8 赵岩涛;五万吨有机硅装置脱除酸中硅氧烷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蒋洁;含烯丙基或环氧基聚硅氧烷的制备[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沈淑坤;有机修饰硅氧烷溶胶—凝胶过程分子簇集行为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9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89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f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