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法脱除污酸中砷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沉淀法脱除污酸中砷的研究
【摘要】:铜等有色金属冶炼烟气制酸流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量的“污酸”。其成分极其复杂,含S042-、高浓度的砷、氟、氯,及其他重金属离子等,将其直接排向水体,会造成生态严重破坏。因此,寻求经济有效的污酸脱砷等重金属离子处理技术,意义重大。目前废水脱砷技术存在处理能力低下、大量二次污染、成本高、工艺复杂、出水不能达标排放等问题,本文研究了两段石灰中和-洗涤-絮凝沉淀工艺和硫化沉淀工艺。以某铜冶炼厂污酸为原料,实验研究沉淀法脱砷效果,主要实验及结果如下:(1)两段石灰中和-洗涤-絮凝沉淀除砷实验,第一段中和渣主要成分为CaSO4·2H2O,用蒸馏水和Na2CO3溶液对其进行洗涤,可使其由固体危废变为普通固废,一定程度上减少危废排放量。两段中和后,溶液中砷浓度由初始的13.69g/L降至360mg/L,滴加PFSS可使处理后溶液中砷浓度低于O.01mg/L,满足GB26132-2010《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研究了硫化钠脱砷效果,结果表明:硫化钠投加量对除砷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反应温度及时间。反应温度45℃,时间为1 h, S/As摩尔比为3.3-4.5时,除砷率随着S/As摩尔比增大而不断升高,S/As摩尔比为4.5时,砷浓度由4.53 g/L降到0.1 mg/L。S/As摩尔比4.5,时间为1h,温度为20℃-45℃时,除砷率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温度为50℃时,除砷率下降。 S/As摩尔比4.5,温度45℃,时间为20min-60min时,除砷率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3)研究了硫化钡脱砷效果,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除砷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反应时间、硫化钡投加量。反应温度45℃,时间1h,S/As摩尔比为3.0-4.5时,除砷率随S/As摩尔比增大而不断升高。S/As摩尔比为4.5,反应时间为1 h,温度为20-50℃时,除砷率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S/As摩尔比为4.5,反应温度为35℃,在时间为20-60min时,除砷率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
【关键词】:除砷 石灰中和 洗涤 絮凝 硫化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5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35
- 1.1 选题背景13
- 1.2 污酸的特点13-17
- 1.2.1 污酸的来源及产量13-14
- 1.2.2 污酸的产生14-15
- 1.2.3 污酸的主要污染物15-16
- 1.2.4 污酸的危害16-17
- 1.3 废水中砷的处理技术现状17-28
- 1.4 絮凝剂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现状28-31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思路31-35
- 1.5.1 本课题的意义31-32
- 1.5.2 本课题的思路及内容32-33
-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33-35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35-43
- 2.1 实验原料、试剂、仪器35-37
- 2.1.1 实验原料35
- 2.1.2 实验试剂35-36
- 2.1.3 实验仪器36-37
- 2.2 实验方法37-38
- 2.2.1 两段石灰中和-洗涤-絮凝除砷实验方法37-38
- 2.2.2 硫化钠除砷实验方法38
- 2.2.3 硫化钡除砷实验方法38
- 2.3 分析测定方法38-43
- 2.3.1 pH的测定38-39
- 2.3.2 砷的测定39-40
- 2.3.3 XRD分析40-41
- 2.3.4 去除率的计算方法41-43
- 第三章 两段石灰中和-洗涤-絮凝除砷实验研究43-59
- 3.1 实验流程43-44
- 3.2 两段石灰中和-洗涤-絮凝实验原理44-46
- 3.2.1 石灰中和除砷原理44
- 3.2.2 石灰中和除其他重金属原理44-45
- 3.2.3 洗涤中和渣原理45
- 3.2.4 PFSS絮凝除砷原理45-46
-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讨论46-56
- 3.3.1 两段石灰中和46-47
- 3.3.2 中和渣洗涤除砷47-50
- 3.3.3 PFSS絮凝除砷50-56
- 3.4 本章小结56-59
- 第四章 硫化钠除砷实验研究59-75
- 4.1 硫化钠除砷原理59-60
- 4.2 硫化沉淀平衡计算60-61
- 4.3 硫化钠除砷探索实验61-66
- 4.4 硫化钠正交实验66-69
- 4.4.1 正交表的设计66-67
- 4.4.2 实验结果分析67-69
- 4.5 硫化钠单因素实验69-72
- 4.5.1 硫化钠投加量对除砷率的影响69-70
- 4.5.2 反应温度对除砷率的影响70-71
- 4.5.3 反应时间对除砷率的影响71-72
- 4.6 本章小结72-75
- 第五章 硫化钡除砷实验研究75-85
- 5.1 硫化钡除砷原理75-76
- 5.2 硫化沉淀平衡计算76-77
- 5.3 硫化钡正交实验77-79
- 5.3.1 正交表的设计77
- 5.3.2 实验结果分析77-79
- 5.4 硫化钡单因素实验79-82
- 5.4.1 硫化钡投加量对除砷率的影响79-80
- 5.4.2 反应温度对除砷率的影响80-81
- 5.4.3 反应时间对除砷率的影响81-82
- 5.5 技术展望82
- 5.6 本章小结82-85
- 第六章 结论85-87
- 6.1 结论85
- 6.2 建议85-87
- 致谢87-89
- 参考文献89-99
- 附录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伟;;世界上最大的除砷工艺和设备通过鉴定[J];重庆环境科学;1988年04期
2 黄妙珍;;除砷方法的综述[J];环境;2008年S1期
3 席北斗;王晓伟;霍守亮;杨天学;刘文君;李德生;刘鸿亮;;纳滤膜技术在地下水除砷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4 吴水波;李晓波;顾平;;膜混凝反应器除砷[J];膜科学与技术;2008年05期
5 赵凯;郭华明;李媛;任燕;;天然菱铁矿改性及强化除砷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6 王永慧;从废液中除砷[J];重有色冶炼;1980年05期
7 薛萍;硫氢化钠法酸性污水除砷探讨[J];硫酸工业;1989年04期
8 李树猷;滕冬红;郑宇;何淑敏;;活性氧化铅除砷动态吸附再生规律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1992年02期
9 袁涛,罗启芳;运用涂铁砂粒进行分散式饮水除砷的效果[J];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10 ;从水中去除砷[J];化工环保;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伟;席北斗;夏训峰;何连生;;纳滤技术在地下水除砷中的应用[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2 徐正超;唐文书;李荣辉;孙武珠;崔航;高世安;李琦;尚建库;;高效纳米金属氧化物除砷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刘剑锋;那平;张海燕;;钛柱撑型蒙脱土除砷吸附剂的研制与表征[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风影;美研制成功突破性纳米除砷专利技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凯;改性天然菱铁矿除砷性能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光辉;高砷酸性浸出液中回收铜、锌及除砷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2 王瑜瑜;羟基金属氧化物除砷复合材料制备、特性表征及性能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3 应国民;沉淀法脱除污酸中砷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徐伟;新型复合除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5 段宇;高温高压法合成菱铁矿及其除砷除氟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杨佳露;复合污染条件下地下水除砷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董婧;铁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除砷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吴水波;混凝—微滤工艺的饮用水除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王娟;电场法水中除砷机理及不同材料除砷效率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张丽萍;地下水原位除砷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3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99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