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芳基乙烯类的新型荧光传感薄膜的研制及其对爆炸物的检测
本文关键词:基于四芳基乙烯类的新型荧光传感薄膜的研制及其对爆炸物的检测
更多相关文章: 荧光猝灭 四苯基乙烯 薄膜传感器 旋涂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硝基爆炸物
【摘要】:2,4,6-三硝基甲苯(TNT)、2,4-二硝基甲苯(DNT)和苦味酸(PA)等硝基芳香化合物(NACs)作为爆炸物和公认的有毒污染物,其检测对国防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制备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爆炸物传感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NACs均是较强的电子受体,因此通常采用荧光薄膜传感器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猝灭过程对其进行检测。在荧光传感材料中,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荧光材料作为良好的电子供体,是爆炸物气相和水溶液检测最有前景的传感材料之一。在各种具有AIE性质的荧光材料中,四苯基乙烯(TPE)及其衍生物因具有“超级放大荧光猝灭效应”而对NACs产生极高响应灵敏度,并且作为供电子基团极大地提高了富电子荧光材料与缺电子爆炸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薄膜传感材料研究的焦点。在薄膜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中,旋涂是最常用的方法,而旋涂所引起分析物的低渗透性、响应速度慢等缺陷限制了薄膜传感性能。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替代方法,如冷冻干燥法,自组装单层制备方法,分子印迹法,等等。然而,这些方法仍然具有复杂的制备步骤、灵敏度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静电纺丝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简单而有效方法,用于制备各种具有特殊孔状结构的纳米纤维薄膜。由该方法所制备的纳米纤维膜通常具较大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率,有利于分析物与传感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传感应用方面提供快速和高灵敏度响应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高性能的小分子荧光材料TPE-2pTPA和TPE-2ptol作为传感探针,对购买的P(VDF-HFP)进行简单掺杂,设计和制备结构新颖、对硝基芳烃类爆炸物水溶液(以PA为例)具有超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荧光薄膜传感器。具体来讲,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静电纺丝过程中混合溶剂比例、电压、接收距离、纺丝速率及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对P(VDF-HFP)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得到P(VDF-HFP)纳米纤维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所用混合溶剂Act和DMAC的最佳体积比为7:3,纺丝电压为15 kV,注射器推进速度为1.2m L/h,接收距离为15 cm;在该工作环境下的适宜温度为20-23℃,适宜的湿度为25%-30%。在最佳纺丝条件下,制备出TPE-2pTPA含量分别为5%、10%、15%等一系列TPE-2pTPA/P(VDF-HFP)纳米纤维膜传感器。对其传感性能进行研究,发现三种荧光纳米纤维膜对PA水溶液均表现出超灵敏、高选择性和良好可逆性的检测性能,检出限均达到10-17 g/m L量级,其对PA的猝灭常数分别为1.972×106 M-1、3.116×106 M-1以及7.065×106 M-1。对该纳米纤维的传感机理研究发现,TPE-2pTPA/P(VDF-HFP)纳米纤维膜对PA溶液的荧光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猝灭机理可能存在PET和FRET两种检测机理。(2)利用混合溶液中多种溶剂挥发性不同的特点,制备“鳄鱼皮状”荧光纳米纤维、“药丸状”旋涂薄膜、“鱼鳞状”荧光纳米纤维等新型TPE-2pTPA/P(VDF-HFP)荧光传感器。这三种荧光传感器对PA水溶液均具有超灵敏的检测性能,且猝灭平衡时间较短,成功解决薄膜传感器在爆炸物检测中所出现的灵敏度不足、分析物渗透性低、响应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制备荧光分子含量相同的薄膜传感器时(本文以荧光纳米纤维膜为例),混合溶液中TPE-2pTPA氯仿溶液浓度越大,即氯仿溶剂在混合溶剂中的比例越小,新型结构传感器越容易形成,其传感性能也越好。值得注意的是,“球形状”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是本论文研究中荧光薄膜传感器对所有浓度PA溶液最长猝灭平衡时间(600 s),但是该值仍然远小于文献报道值,而且该荧光纳米纤维膜对一系列浓度的PA水溶液具有非常优异的传感可逆性,重复性检测次数可达26次。(3)改变荧光传感材料,制备TPE-2ptol含量为20%且表面粗糙的“鱼鳞状”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该纳米纤维对PA具有超灵敏传感响应,其对PA水溶液的检出限为10-17 g/m L,猝灭常数为2.353×105 M-1。传感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猝灭机理可能为PET和FRET两种检测机理。此外,“鱼鳞状”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膜在空气和水中均具有好的光化学稳定性,且对PA水溶液具有高选择性传感响应和良好的可逆性。
【关键词】:荧光猝灭 四苯基乙烯 薄膜传感器 旋涂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硝基爆炸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TQ560.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专用术语注释表11-14
- 第一章 绪论14-42
- 1.1 引言14-17
- 1.2 荧光传感器的传感机理17-24
-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18-20
-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20-21
- 1.2.3 共振能量转移(RET)21-23
- 1.2.4 电子交换(EE)或Dexter能量转移23-24
- 1.3 荧光猝灭过程24-25
- 1.4 荧光传感方法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25-35
- 1.4.1 荧光共轭聚合物材料25-28
- 1.4.2 荧光小分子材料28-31
- 1.4.3 其它荧光材料31-35
- 1.5 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荧光材料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35-39
- 1.6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薄膜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39-40
- 1.7 本章小结与展望40-41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41-42
- 第二章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对苦味酸的传感性能研究42-67
- 2.1 引言42-44
- 2.2 实验部分44-47
- 2.2.1 实验材料44-45
- 2.2.2 实验仪器45
- 2.2.3 P(VDF-HFP)纳米纤维的制备45-46
- 2.2.4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的制备46
- 2.2.5 P(VDF-HFP)纳米纤维和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表征46-47
- 2.2.6 静电纺丝荧光纳米纤维膜对分析物的荧光猝灭研究47
- 2.3 结果与讨论47-65
- 2.3.1 影响P(VDF-HFP)纳米纤维形貌的因素分析47-51
- 2.3.2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的形貌研究51-52
- 2.3.3 纳米纤维的荧光特性及稳定性研究52-53
- 2.3.4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苦味酸的传感性能研究53-56
- 2.3.5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的厚度对苦味酸传感性能的影响56-59
- 2.3.6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苦味酸传感响应时间59-60
- 2.3.7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苦味酸的选择性传感60-61
- 2.3.8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苦味酸的猝灭过程与机理研究61-64
- 2.3.9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的可逆性研究64-65
- 2.4 本章小结65-67
- 第三章 新型薄膜传感器的设计及其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67-84
- 3.1 引言67-68
- 3.2 实验部分68-70
- 3.2.1 实验材料68
- 3.2.2 实验仪器68-69
- 3.2.3“鳄鱼皮状”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备69
- 3.2.4“药丸状”TPE-2pTPA/P(VDF-HFP)荧光薄膜的制备69
- 3.2.5 新型TPE-2pTPA/P(VDF-HFP)荧光薄膜传感器的表征69-70
- 3.2.6 新型荧光薄膜传感器对硝基爆炸物的荧光猝灭研究70
- 3.3 结果与讨论70-82
- 3.3.1 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膜的特殊形貌研究70-71
- 3.3.2 特殊形貌的TPE-2pTPA/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硝基爆炸物的传感71-73
- 3.3.3 TPE-2pTPA/P(VDF-HFP)旋涂薄膜的不同形貌研究73-74
- 3.3.4 不同形貌TPE-2pTPA/P(VDF-HFP)旋涂薄膜对硝基爆炸物检测74-75
- 3.3.5“球形状”荧光纳米纤维对硝基爆炸物的传感响应时间75-76
- 3.3.6“球形状”荧光纳米纤维膜对硝基爆炸物的可逆性研究76-78
- 3.3.7“鱼鳞状”荧光纳米纤维膜对硝基爆炸物的传感78-80
- 3.3.8“鱼鳞状”荧光纳米纤维膜对爆炸物可逆性研究80-81
- 3.3.9 TPE-2pTPA溶液对“鱼鳞状”荧光纳米纤维形貌与传感性能的影响81-82
- 3.4 本章小结82-84
- 第四章 基于TPE-2ptol新型荧光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对爆炸物传感研究84-96
- 4.1 引言84-85
- 4.2 实验部分85-88
- 4.2.1 实验材料85-86
- 4.2.2 实验仪器86
- 4.2.3 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的制备86-87
- 4.2.4 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膜的表征87
- 4.2.5 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膜对爆炸物的检测87-88
- 4.3 结果与讨论88-95
- 4.3.1“鱼鳞状”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的形貌研究88
- 4.3.2“鱼鳞状”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的荧光特性及稳定性研究88-90
- 4.3.3“鱼鳞状”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爆炸物传感90-91
- 4.3.4“鱼鳞状”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爆炸物的选择性检测91-92
- 4.3.5 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爆炸物的猝灭过程与机理研究92-94
- 4.3.6 TPE-2ptol/P(VDF-HFP)荧光纳米纤维对爆炸物的可逆性传感94-95
- 4.4 本章小结95-9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96-98
- 参考文献98-106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106-107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107-108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08-109
- 致谢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复昌,李向明,莫炳禄,公国庆,邓颂九;一个新的荧光猝灭动力学方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7期
2 邹淑仙,王瑞峰,敖登高娃,赛音;二苯乙烯荧光蓝-S荧光猝灭测定微量锌(Ⅱ)[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3 黄承志,李原芳,李克安,童沈阳;氯化钠介质中核酸对铈(Ⅲ)的荧光猝灭特性及其分析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4 邹淑仙,王亚军,敖登高娃,赛音;二苯乙烯荧光蓝-S荧光猝灭测定铝(Ⅲ)[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5 王烨华,孙向英,刘斌,徐金瑞;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荧光猝灭铜传感器[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朱顺清;;砜桥杯[4]芳烃与金属铽的荧光猝灭特性研究[J];天中学刊;2007年02期
7 陈建新;张兴康;万超志;徐广智;;氮氧稳定自由基对染料荧光猝灭的研究[J];化学通报;1986年07期
8 吕艳阳;魏亚婵;熊英;张小雨;;铕和铽对四(3,4-亚甲二氧基苯基)卟啉的荧光猝灭[J];光谱实验室;2013年05期
9 江云宝,许金钩;烷基苄基铵对芘的荧光猝灭行为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2年05期
10 黄承志,李克安,童沈阳;氯化钠介质中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对铈(Ⅲ)的荧光猝灭机理[J];分析化学;199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史聪颖;梁家杰;周克楠;付强强;向军俭;唐勇;;基于FRET的新型莱克多巴胺荧光猝灭试纸条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高旭;李树伟;马玉洁;;基于荧光猝灭研究牛血清蛋白与铬(Ⅵ)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莹;兰秀风;高淑梅;倪晓武;陆建;沈中华;;紫外光激励乙酸溶液荧光淬灭的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亚楠;田丰收;陈亚红;;硒对酶催化产物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及其测定[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C];2014年
5 蒋治良;温桂清;康彩艳;黄智;;羟基自由基的罗丹明S缔合微粒荧光猝灭分析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南南;王景霞;江秀明;周长智;李建伟;向国强;;聚马来酸衍生物多层膜无机阴离子荧光猝灭[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蒋治良;邹彩霞;刘绍璞;;PMo-RDG缔合物纳米微粒体系的荧光猝灭和减色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多元络合物会议论文[C];2002年
8 张莹;吕荣;于安池;;乙酰基酪氨酸和乙酰基色氨酸对Eosin Y的荧光猝灭超快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9 林玲;肖来龙;赵丽;谢超;陈曦;;基于氧荧光猝灭原理的BOD检测的研究[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点;一种灵敏的荧光检测器[N];北京科技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芬;基于ZnS纳米材料的荧光猝灭型气敏传感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晓军;基于光谱信号减弱效应的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食品和药物检测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15年
3 高春燕;荧光猝灭新方法的研究及分析应用[D];延安大学;2015年
4 刘丽萍;基于四芳基乙烯类的新型荧光传感薄膜的研制及其对爆炸物的检测[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5 宁玲;无机污染物的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检测新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华大学;2008年
6 陈国洋;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和荧光猝灭动态监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人唾液的相互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7 林锋;表面等离子共振和荧光猝灭动态监测三种天然色素与人唾液及富组蛋白5的相互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8 王文君;红茶和绿茶多酚与猪胰腺α-淀粉酶相互作用的酶催化动力学和荧光猝灭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9 谢顺萍;微胶囊荧光猝灭Hg(Ⅱ)的分析及金属纳米颗粒荧光猝灭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宋红艳;芦荟多糖的荧光猝灭和电化学法测定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2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3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