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吸附分离蒽醌类阴离子染料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2 23:14

  本文关键词: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吸附分离蒽醌类阴离子染料性能研究 出处:《分析化学》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磁性纳米颗粒 聚乙烯亚胺 吸附 蒽醌染料


【摘要】:在室温下,采用戊二醛化学交联法制备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的磁性纳米吸附剂(Fe_3O_4-PEI)。利用TEM、XRD、FT-IR、VSM和TGA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以茜素红、核固红及茜素绿3种蒽醌类染料为目标吸附质,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p H值、吸附时间、染料初始浓度、操作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p H=3和温度303 K的条件下,茜素红、核固红和茜素绿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6.1,138.8和134.6 mg/g;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染料吸附效率有明显的影响,吸附可在60 min内达到平衡,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线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染料的吸附;蒽醌类染料在Fe_3O_4-PEI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另外,Fe_3O_4-PEI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使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水处理吸附剂。
[Abstract]:At room temperature, polyethyleneimide functionalized magnetic nano-adsorbent, Fe3O4-PEI, was prepared by chemical crosslinking of glutaraldehyde. The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VSM and TGA. The adsorption time and pH value of anthraquinone dyes such as alizarin red, nuclear solid red and alizarin green were investigated by stat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and operating temperature on the adsorption were studie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adsorption isotherm were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izarin red was obtained at pH _ (3) and temperature (303 K). The maximum adsorptive capacity of nuclear solid red and alizarin green were 256.1 mg / g and 134.6 mg / g,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and adsorption time have obvious effects on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dyes. The adsorption can reach equilibrium within 60 min, an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ccords with the quasi-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can better describe the adsorption of dyes. The adsorption of anthraquinone dyes on Fe_3O_4-PEI is a spontaneous endothermic process. In addition, Fe3O4-PEI has good stability and reusability. It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water treatment adsorbent.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307048)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No.2013FB011)资助项目~~
【分类号】:X703;O647.3
【正文快照】: 1引言合成有机染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电镀、印刷、食品加工和化妆品等行业[1,2]。蒽醌类染料是用量仅次于偶氮染料的一类活性染料[3,4],大多具有复杂且稳定的化学结构,在环境中常难以生物降解,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威胁[5,6]。因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保娇;姜鹏飞;安富强;赵书英;;聚乙烯亚胺表面改性硅藻土及其对苯酚吸附特性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6年01期

2 高淑玲;杨翠玲;罗鑫圣;周鹏鑫;张哲;;坡缕石黏土污泥对水相中亚甲基蓝吸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宝民;宋凯;韩瑜;;硅藻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S2期

2 张丽丽;杨俊;苏庆德;游波;徐迎波;王程辉;;硅胶表面修饰添加剂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中的苯酚[J];光谱实验室;2011年03期

3 孟前进;李巧玲;;二氧化钛分子印迹TNT前躯体的制备[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年01期

4 谷启源;吴根;宋存义;李国亭;赵伟高;;煅烧温度对硅藻土净化焦化废水效能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5 邹德靓;陈庆国;杨平;沈逸晨;刘梅;徐庆达;孙静亚;;改性贻贝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去除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12期

6 刘自莲;李鹏;施永生;赵萌;徐冰峰;;硅藻土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0年04期

7 王小梅;彭江鸣;赵晨曦;徐峰;;大孔交联聚(对乙烯基苄基苯胺)树脂对苯酚的吸附[J];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8 矫娜;王东升;徐绪筝;段晋明;;改性硅藻土复合混凝剂处理深度采油废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9 任华峰;苗英霞;张雨山;王静;;硅藻土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3年S1期

10 曹洪玉;王凯;张曼;黄永刚;;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复合磁性微球的吸附性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俊雄;硅藻土基吸附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染料吸附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张伟;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冈;硅藻土有机改性及应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栓红;新型聚合物包覆硅胶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3 李青;改性膨润土和硅藻土吸附处理染料废水及再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4 蔡栋材;新型载体PEI修饰树脂固定化脂肪酶及其在对2-氯丙酸酯拆分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5 李峰;EGSB反应器中添加硅藻土处理焦化废水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许琳科;紫外辐射加速有机物的生物降解[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程远坤;混合粘土原位晶化合成Y型分子筛及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蒋琰;硅藻土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聂婷婷;磁性聚胺基微球的制备及在固定化酶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4年

10 刘伟东;Tyranno ZMI纤维表面LaPO_4涂层的制备及表征[D];燕山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涛;王郑;缪伟;周祺;陈明明;王琪;陈泽恩;;凹凸棒复合滤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9年05期

2 陈芳艳,唐玉斌,罗鹏;季铵盐改性土壤对水中苯酚的吸附及机理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3 谷晋川,刘亚川,张允湘;硅藻土提纯研究[J];非金属矿;2003年01期

4 王玉环;王建庆;张玉;曹佃元;李戎;;热改性凹凸棒黏土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J];纺织学报;2012年05期

5 高水英,余来贵;有机小分子染料和聚阳离子分子超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3年01期

6 于萍,姚琳,罗运柏;高浓度含酚废水处理的新工艺[J];工业水处理;2002年09期

7 邱宇平,陈金龙,陈一良,李爱民,张全兴;超高交联树脂吸附处理2,4-D含酚废水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3年04期

8 刘亚纳;周鸣;汤红妍;苗娟;朱书法;;亚甲基蓝在污泥活性炭上的吸附[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9 高宝玉,张华,岳钦艳,邹新华,王曙光;聚环氧氯丙烷胺的制备及其脱色性能[J];精细化工;2005年08期

10 鞠剑峰;吴东辉;石玉军;;ZnO-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亚甲基蓝的太阳光催化降解[J];精细化工;2012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旺明;装饰性电镀黑镍[J];防腐包装;1983年04期

2 李非凡;田华雨;陈磊;夏加亮;陈学思;景遐斌;;六氯环三磷腈交联寡聚乙烯亚胺的制备及基因载体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9期

3 ;部分国外造纸刊物文摘[J];上海造纸;1973年02期

4 范颖;姚静;周建平;;细胞核靶向聚乙烯亚胺-地塞米松偶联物的制备及作为基因载体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12期

5 董璇;田华雨;陈杰;夏加亮;陈学思;危岩;;京尼平交联低聚乙烯亚胺智能基因载体的制备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11年09期

6 李宏振;方桂珍;马英梅;李俊业;马艳丽;金钟玲;;聚乙烯亚胺/纤维素的合成及对脲酸的吸附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7期

7 张昕;高保娇;王蕊欣;李刚;;季铵化聚乙烯亚胺的制备[J];合成化学;2007年03期

8 李宏振;方桂珍;李俊业;马英梅;马艳丽;金钟玲;;聚乙烯亚胺-纤维素的合成及对胆红素吸附性能[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年05期

9 卢耀勇;王冬晓;王建国;张霞;王莺;;纳米金-聚乙烯亚胺基因载体的制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20期

10 杨阳;郭霞;;基于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和油酸的负电性基因载体(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金铠;董庆;刘瑞鹏;黄长荣;宁强;于静;金仁华;;聚乙烯亚胺和聚乙二醇磺酸酯接枝反应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林贻超;孔春龙;陈亮;;负载聚乙烯亚胺金属有机骨材料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捕获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3 李又欣;D.Fischer;T.Bieber;H-P.Els釨sser;T.Kissel;;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一种用于细胞转染的有效阳离子聚合物(英文)[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钧;蔡佳;黄平;高小玲;蒋新国;;糖基修饰聚乙烯亚胺作为肺部基因递释载体的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曾旋;孙云霞;张先正;卓仁禧;;生物素化双硫键交联聚乙烯亚胺/亲和素偶联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基因转染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杨树龙;杜凤移;王皓;赵绘存;杨英;杨军;;半乳糖化聚乙烯亚胺对细胞的靶向转染[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钟振林;彭琪;卓仁禧;;通过硫硫键交联的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及其作为基因载体的性能[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8 董璇;夏加亮;陈杰;田华雨;陈学思;危岩;;京尼平交联寡聚乙烯亚胺新型智能聚阳离子基因载体[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贾晋;吴爱华;栾胜基;;聚乙烯亚胺吸附重金属铜离子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马昆;胡敏新;汪卫军;齐岩;邹积宏;邱利焱;金一;;新型聚乙烯亚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艳;聚乙烯亚胺—阴离子纤维素基吸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2 李达;基于聚乙烯亚胺为骨架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郭志华;新型改性聚乙烯亚胺脂质体载药系统用于传递寡核苷酸类药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江永南;聚乙烯亚胺—胆固醇结合脂质微泡介导基因转染系统研究及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孙俊;聚乙烯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作为核酸载体的性能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剑;靶向聚乙烯亚胺介导的SHP基因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郑蒙;基于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的高效低毒基因载体[D];苏州大学;2012年

8 黄付伟;基于改性聚乙烯亚胺的聚阳离子基因传递系统的制备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志杰;聚乙烯亚胺对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构象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5年

2 林琳;胍基化聚乙烯亚胺非病毒转基因载体[D];天津大学;2008年

3 许晨;聚乙烯亚胺法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4 李宏振;聚乙烯亚胺/纤维素的合成及对脲酸和胆红素的吸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王玉合;侧链可还原降解的聚乙烯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和体外基因释放[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通泽;聚乙烯亚胺药物载体的合成和表征以及对顺铂的载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欧晟;聚乙烯亚胺纳米基因载体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胡敏新;糖皮质激素—聚乙烯亚胺作为新型基因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君;偶合靶向配体的β-环糊精—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作为基因载体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王鑫;多巴胺辅助沉积聚乙烯亚胺薄膜及其表面生物功能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1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71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6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